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刘春堂 《河北医药》2011,33(4):518-519
目的 探讨肺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 29例肺内肿瘤患者(恶性21例,良性8例)行MSCT灌注模式扫描,利用CT灌注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病变的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血容积(BV)和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对比剂在组织和器官中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从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肾细胞癌的64排CT灌注成像差异,为更好的判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提供指导。方法应用GE 64排CT选取肿瘤最大层面,对39例肾细胞癌患者进行灌注扫描,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输至GE工作站,利用Functional CT灌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得到Perfusion、PEI、TTP、BV和TDC。结果肾细胞癌早期肿瘤的BF、BV、PEI较晚期肿瘤低,TTP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上为肾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力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对提升不同分期肺癌诊断准确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7例已经过穿刺活检、CT扫描、胸片、手术、诊断性治疗等方法确诊的肺癌患者,分别进行单纯CT扫描和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对两种诊断手段的肺癌确诊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单纯CT扫描检测确诊准确率为75.44%,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确诊准确率为98.2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具有互补作用,对提升肺癌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郑历明  耿左军  冯平勇 《河北医药》2008,30(10):1491-149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彩色图像的应用对段以下肺栓塞(PE)诊断的价值,减少肺栓塞的漏诊.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肺栓塞的72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CTPA),对其中26例未发现肺栓塞的图像进行后处理,首先对过滤的容积资料进行彩色编码,然后覆盖在原始图像上,分别通过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斜面的彩色编码图像显示肺实质密度的分布.结果 26例患者的原始横断面图像均未见明显肺栓塞,而彩色编码图像显示低灌注区14例,进一步对低灌注区域进行多平面重建(加巩)、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发现在原始横断面图像未观察到的细小肺动脉栓塞10例.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彩色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肺组织中由于栓塞动脉远端灌注减少而导致的低灌注区.进而发现细小的栓塞肺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鼻咽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3例鼻咽部肿瘤患者行多层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轴扫资料,与鼻咽纤维镜和活检病理所见对照分析.结果 与轴扫资料对比,采用后处理图像提供病变细节,增加诊断信息43例;复杂部位病变准确定位15例;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60例;无明显增加诊断信息5例.结论 鼻咽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有效增加和提高轴扫CT诊断信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的双源CT灌注成像(CTPI)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HCC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灌注流量(BF)、血管通透性(P)、patlak血容量(pBV)等灌注参数,以评价HCC的CT灌注特点.结果 (1)HCC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在动脉期迅速上升至峰值,而后维持平衡或较快下降;(2)30例肿瘤组织在ALP、HPI、BF、P、pBV图上均表现为高灌注,其中的10例ALP图呈均匀高灌注,20例呈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3)肿瘤组织ALP、HPI、BF、pBV明显高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PVP明显低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4)边缘模糊的瘤灶周围肝组织ALP、BF高于边缘清晰的瘤灶周围肝组织(P<0.05);(5)CT灌注图像测得HCC病灶面积较原始图像所测得的面积大.结论 双源CTPI能很好的反映HCC的血流灌注特点,对HCC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一个强大的功能即高分辨扫描技术简称(HRCT),它是以l~2mm层厚和像素大小0.2~0.3mm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其中层厚、DFOV、矩阵和重建算法及kV、mA值的设定,是获得高分辨图像及图像后处理的重要参数与基础。本文结合我院GEHISPEEDFX/I螺旋CT机探讨参数与临床应用的价值。IHRCT技术参数1.l层厚本机选择lmm薄层,这样提高其空间分辨率,更能清晰地显示其微细结构。回.2矩阵像素DFOVCT图像中像素决定图像的质量,像素越小图像越清晰,像素值为DFOV值与矩阵的比值,本机采用512矩阵,采用缩小DFOV值以改变像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孤立性肺结节(SPN)CT灌注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病理对照的价值。方法 SPN患者60例,均给予CT灌注与PET-CT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恶性结节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值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SPN患者CT判断为恶性结节16例,良性结节44例;PET-CT判断为恶性结节15例,良性结节45例,CT灌注与PET-CT诊断SPN良恶性的灵敏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N CT灌注的多个参数都可以作为判断结节良恶性的指标,而PET-CT用于SPN的良恶性诊断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二者结合判断SPN良恶性临床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肝癌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扫描诊断后,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还能清晰显示l~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双源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及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10.
许美  刘景旺  成明富 《淮海医药》2004,22(4):280-281,F003
目的 评价螺旋 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在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2例膝关节创伤性骨折进行高速螺旋 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 ,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层面重组 (MPR)、三维重组 (3D)。结果  2 2例膝关节检查均获清晰图像 ,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 ,能清晰、立体、直观显示骨折部位、范围及劈裂移位方向和塌陷程度。结论 螺旋 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为膝关节创伤性骨折术前明确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超声和CT平扫。发现肾脏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获得的轴位扫描图像行3D后处理,包括MIP、MPVR、VR及MPR。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肾动脉和肾静脉CTA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常规肾脏肿瘤检查方法,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期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及评价手术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对31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后处理,包括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及胰腺灌注成像,重点观察胰腺周围结构与邻近血管、胆管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胰腺轮廓均显示清楚,在多方位重建图像上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正常胰腺以及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浸润程度,可直接观察到胰管及总胆管扩张程度。CT评价手术可切除9例,占29%。实际手术切除8例,占25.8%。结论多排螺旋CT三期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是无创性检查胰腺肿瘤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文娟  王成达 《江苏医药》2012,38(19):2293-2295,2232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布加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BCS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CT采用螺旋扫描,平扫后注人造影剂,分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MRI采用平扫(T1及T2压脂序列)、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图像经后处理得出血管图像,对图像质量、血管显示、侧支循环开放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及MRI均可清楚显示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侧支循环开放;MRI显示膜性狭窄优于CT.结论 CT及MRI能清楚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正常解剖和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瘤灶的CT灌注参数在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39例经穿刺病理检查或血清学证实的中晚期HCC患者曾经在我院进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前1 d及术后4周行CT灌注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中的肿瘤染色区变化作为判断术后肿瘤存活的相对标准,疗效分组标准参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别按不同TACE疗效组,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介入术前和术后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R)1例,由于瘤区术后表现为灌注信号完全缺失而被除外统计。38例患者中,TACE术后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脏灌注分数(HAF)较术前稍有降低(P分别为0.035和0.040),而肝血容量(HBV)、门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划分疗效组:部分缓解(PR)疗效组14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和HBV)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HBF、MTT、PS、PV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稳定期(SD)疗效组14例,所有的CT灌注参数在TACE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期(PD)疗效组10例,HCC的TACE术后CT灌注参数(HAP、HAF、PVP、HBF)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的HBV、MTT、PS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扫描能够通过TACE治疗前后瘤组织的灌注改变来评估TACE疗效。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测HCC介入治疗疗效的无创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5.
张芳  石涛  郎志斌  孙明娟  周明  赵义 《天津医药》2014,42(11):1109-111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对30例确诊的NSCLC患者进行PET-CT扫描,分别以CT图像和PET-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GTV)并以相同参数制定放疗计划,比较2套计划GTV、计划靶区(PTV)和周围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变化。结果30例患者中PET-CT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及其相应PTV体积增大者有8例,体积减小有22例。PET-CT图像改变了常规CT图像勾画的GTV及PTV大小,但在PlanPET-CT和PlanCT中的VGTV及VPTV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lanct比较,PlanPET-CT双肺V20降低(P<0.05),双肺V30、平均全肺受照射剂量(MLD)及脊髓、食管、心脏的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ET-CT勾画靶区可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利于提高靶区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VX2肺种植瘤CT灌注成像参数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及判断肿瘤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穿刺种植方法于15只兔肺内种植VX2肿瘤,20 d后选择>7 mm以上肿瘤,进行多层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3软件处理获得反映肿瘤灌注功能状态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最大增强值(MAV)。CT灌注扫描后处死实验兔,肺标本常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μm厚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抗CD34抗体和抗VEGF抗体染色)。所有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不同组别之间的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CT灌注成像显示兔肺种植瘤及瘤周区的BF、BV和PS值较正常肺组织有明显升高,但瘤周区PS较肿瘤区为低,因此PS图上显示的病变范围与CT增强图像显示的病变范围近似,而BF和BV图上显示的病变范围比CT增强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范围要大。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实验兔肿瘤标本中CD34染色阳性MVD计数为68±8,而VEGF阳性细胞百分数为73±1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肿瘤实质区CT灌注参数MAV、BF、BV、PS与MVD、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T灌注参数不仅能反映兔VX2肺种植瘤微循环情况,而且可以反映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这可能对预测肿瘤微血管生成和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利用造影剂到达动脉和门静脉的时差,使肿瘤病变区和正常肝脏之间产生对比,形成图像.螺旋CT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全肝的扫描,由于不同肝脏肿瘤形成图像之间的差异,可以对原发性肝肿瘤、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螺旋CT已经成为一种倍受欢迎的肝脏肿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6排多层螺旋 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胸部骨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排多层螺旋 CT 扫描的胸骨骨折患者34例、肋骨肋软骨骨折157例、肩胛骨骨折79例、胸椎骨折68例,分别对比常规轴位 CT 和后处理 MPR 图像结果。结果后处理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对于横行胸骨骨折及未移位胸骨骨折、无明显移位的肩胛骨骨折、胸椎中柱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轴位 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6排多层螺旋 CT 后处理技术对胸部骨骼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骨折患者的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各种后处理重建的CT资料,比较轴位CT及二维、三维图像表现特征。结果二维和三维重建对骨折的显示较为直观,特别是三维重建对脱位和旋转的显示最佳。结论轴位CT图像可以较准确地了解骨折情况,但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使骨折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肿瘤介入后的疗效评价。方法:根据双盲法随机抽选在本院接受肝肿瘤介入治疗的50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在患者治疗中,给予其先进行增强CT检测,之后再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结果。结果:在病灶大小、数量以及血流灌注等方面,两种检查方式存在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肝肿瘤介入后具有非常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