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急粒)是196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白血病亚型。1980年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经验讨论会(苏州)建议,将该亚型列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M_7,我国于1986年参考F_(AB)分型将其定为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此类型已被证明与染色体t(8,21)标记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同。现将我院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是指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一、白血病基本分型: 按细胞分化程度分:急性、慢性按细胞系统分: 淋巴细胞型非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红白血病二、白血病亚型: 急淋亚型第一型(L1) 第二型(L2) 第三型(L3) 急非淋亚型原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 原粒细胞白血病成熟型(M2)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胎白血病(M3) 粒一单核细胎白血病(M4) 单核细胞白血病(M5) 红白血病(M6)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7) 三、特殊类型白血病: 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四、急淋各亚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在认为Ph~1阳性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粒),是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后者可能是粒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的共同前身。利用新的细胞标志技术如抗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淋)血清、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等,已进一步描述了慢粒急变时的细胞特征,并能将它们与其他白血病(尤其急淋)的幼雅细胞比较,现已发现有些急淋病例的幼稚细胞Ph~1阳性而无慢粒的其他表现。慢粒急变时的幼稚细胞有粒细胞特征者比有淋巴细胞特征者为多,而表现为Ph~1阳性急性白血病者则相反。现在已发现在Ph~1阳性急淋、慢粒的淋巴母细胞型急变之间于形态、细胞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白血病,仅次于急粒和急淋,居第三位。慢粒的自然病程分三期,即慢性期(稳定期)、加速期(急变倾向)和急变期。慢粒自确诊后约有75~80%在1~5年进入急变期,少数病例诊断后数月即急变,也偶有十余年后才转变者。慢粒急变后的细胞形态可出现多样性,我们诊治一例慢粒三年后发生急淋变,经VMP 方案化疗取得完全缓解,二月后又转急粒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细胞的精胺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精胺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30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片进行细胞内定位观察,其结果急粒14/14,慢粒2/2,急单2/2例阳性。急淋11/11,浆细胞白血病1/1阴性。结果表明:(1)精胺主要分布在急粒、慢粒、急单的白血病细胞中,有量的增加,存在于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中,亦可散在出现。(2)在急淋及浆细胞白血病中,其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精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做为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的重要辅助指标。为探讨精胺与细胞分化,以及白血病分类提供了新的形态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亚急粒)是以形态特异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粒细胞白血病。国内已公认是一种独立的特殊类型白血病。我院自1976年6月至1982年4月共收治亚急粒病人8例,现报导于下。(附表) 表1提示本组病例,最小18岁,最大57岁,18—25岁5例,40岁以上3例。女7例,男1例。发病至入院最短9天,最长2月。生存期最短40天(院中死亡),最长在一年以上,所有生存期以出院时为止计算。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急粒)是以原始粒细胞和其他未成熟的粒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肿瘤样疾病。本病如不经治疗即迅速死亡,其中数生存期不足二个月。感染和/或出血常为致死原因。60年代以后,由于化学疗法不断发展,新的化疗药物不断发现,急粒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其诱导缓解率目前已达60—84%。巩固维持和强力化疗被推荐应用后,国内外2—5年以上生存期的病例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是慢粒终末期表现,其中以慢粒急粒变多见,慢粒急粒急淋双重变者极为少见。笔者最近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黄某,男性,47岁。于91年11月因发烧(T39℃)、多汗、乏力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马利兰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于12月住院治疗。查体:肝肋下2cm,脾脐下2指,胸骨压痛,WBC 96.1×10~9/L,早粒0.03,中粒0.11,晚粒0.13,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60.2:1,早粒0.04,中粒  相似文献   

9.
慢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为我国常见白血病之一,根据各地资料报道,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约占白血病的第二、三位。本文总结我院1962年5月~1979年5月慢性白血病60例,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用间接免疫酶标法检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单)、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粒)、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淋)患者外周血细胞表面的运铁蛋白受体(TR)。47例患者中43例阳性,4例阴性;而48例正常血象者及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的TR均为阴性。表明白血病细胞表面TR增加。用此法检测2例白血病及5例正常骨髓片TR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与形态检查幼稚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基本相符,而1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及1例急淋骨髓片TR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幼稚细胞,提示白血病细胞TR表达可能较早于形态变异。  相似文献   

11.
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是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急粒)的一种重要的特殊亚型,其特征为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恶性增生,病情凶险,出血明显,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效果不佳。1957年Nisllestad首先报导APL,  相似文献   

12.
<正> 急性白血病在病程中细胞类型发生转化较罕见,国内外报告总计不超过20例,我们见到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转化成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组自1975年1月~9月底共收治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54例。其中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急粒)2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急淋)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急单)各15例,除内有16例住院不满2周不计者外,可供分析者38例(急粒13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阶段应积极将白血病细胞杀灭3—4个对数。特别对急非淋,必须重创骨髓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此过程中常出现正常造血细胞严重地被抑制,化疗被迫停止。此时,我们采用了植物血凝素(PHA)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增加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骨髓细胞增生及血红蛋白合成(中华内科杂志19(6):453,1980)。目的使患者安全耐受化疗迅速达到缓解。自1979年以来共观察6例,其中急粒2例,急单1例,急淋2例,慢粒马利兰致骨髓抑制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3岁。诊断均以血液及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学及必要的细胞化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一般表现为一种类型细胞的恶性增殖,而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个系列同时增生者则甚为罕见。本文报道两例急性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在治疗中交替表现为粒、淋巴细胞型,1例以淋巴细胞为主,同时发现有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作者将此病例称为急性  相似文献   

16.
<正> 患男,8岁,以左上腹包块1月住院。查体:贫血貌,皮肤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肋下3cm,质软,脾大,肋下12.3cm,质中,外生殖器正常。血象:Hb46g/L,WBC311×10~9/L,BPC219×10~9/L,可见幼稚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及幼稚红细胞,以中性晚幼粒为主,占0.46,中性粒细胞NAP(-)。骨髓穿刺干抽,活检时骨髓液涂片: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0.94,中性晚幼粒+杆状核0.75,嗜酸粒0.025,嗜碱粒0.035。红系受抑,仅占0.025。全片仅见1产板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AP(-),POX(+++)。骨髓活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脂肪组织消失,造血主质内以各阶段粒细胞增生为主,粒系前体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簇,以成熟粒细胞占优势,嗜酸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明显受抑,仅见个别幼红细胞,巨核细胞数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呈多形性,可见微、小巨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散在分  相似文献   

17.
小儿白血病有多种类型,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粒)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最常见,其次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单)、红白血病等.白血病由于造血组织中血细胞异常增生及细胞浸润于各脏器组织,可产生下列多种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一、全身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常先出现一般全身症状,如皮肤苍白、纳差、乏力,以后逐渐出现血液病症状及体征,如出血、贫血、白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病人多以发热、关节痛就诊,常被误认为关节炎.也有因高热、衰竭、恶心、呕吐而被误认为感染.二、贫血:进行性贫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由于骨髓内白细胞大量增殖,夺取造血原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09例恶性血液病确诊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浓度,其中急性白血病5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单)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11例,慢粒急变11例,多发性骨髓瘤分泌型10例,无分泌型1例,何杰金病6例,非何杰金淋巴病11例,毛细胞白血病1例。以本院职工及学生无血液病病史,体检无异常发现,肝肾功能及外周血正常者,220例为对照。SF测定值结果如下: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及复发时为815.1±452.4μg/L(其中急粒为780.3±338.2μg/L急淋为802.7±421.3μg/L,急单为942.5±709.9μg/L)。慢粒慢性期为314.  相似文献   

1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常可转变为各种细胞型的急性自血病而告终约80%。而从急淋转变为慢粒者极为罕见,国外见7例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连续系统观察1例从急淋向慢粒转变过程,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红光 《农垦医学》2005,27(5):356-35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于造血干细胞病,急变多以急粒变为主,急淋变、急单变也可见到,急性巨核细胞变报道较少,单纯小巨核细胞变报道不多。有作者认为这是慢粒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终末期之巨核细胞,是一种伴随情况,而不是一个独立疾病。本例慢粒经过近一年治疗后发生小臣核细胞变,骨髓成熟小巨核细胞占0.10左右,周围血小巨核细胞占0.80左右,这类小巨核细胞可能反映了骨髓造血异常,但是否达到白血病性巨核细胞增生,未见文献报道,也缺乏相关诊断标准。现将此病例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