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225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后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多为病灶最大直径测值明显大于造影前(P<0.05);外形不规则,灶内造影剂分布不均匀,局部充盈缺损,局部造影剂滞留;血管走形扭曲,部分呈团块状,可见穿隔血管并呈快进快出.其中局部充盈缺损及造影剂廓清滞留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和91.8%及93.4%和92.5%.结论 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富血供病灶灰阶实时超声造影特征,评价超声造影在判断病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能量多普勒表现为富血供的35例患者的37个乳腺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增强特征,并与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乳腺富血供良恶性病灶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无显著差异,只有阻力指数一项参数有鉴别诊断意义,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68.2%、73.3%和75.7%;而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明显不同,早期团块状增强和边缘片状增强是富血供恶性病灶的增强特征,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90.9%、73.3%和83.8%.结论 与能量多普勒相比,超声造影能更好地表现富血供乳腺病灶血流形态和分布特征,对判断病灶性质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富血供病灶灰阶实时超声造影特征,评价超声造影在判断病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能量多普勒表现为富血供的35例患者的37个乳腺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增强特征,并与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乳腺富血供良恶性病灶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无显著差异,只有阻力指数一项参数有鉴别诊断意义,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68.2%、73.3%和75.7%;而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明显不同,早期团块状增强和边缘片状增强是富血供恶性病灶的增强特征,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90.9%、73.3%和83.8%.结论 与能量多普勒相比,超声造影能更好地表现富血供乳腺病灶血流形态和分布特征,对判断病灶性质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典型及非典型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典型乳腺癌及非典型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经二维超声检查后分类的51例典型乳腺癌及22例非典型乳腺癌的实时超声造影结果,比较二者在灌注特点和灌注方式中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73例乳腺癌中51例典型乳腺癌和22例非典型乳腺癌在灌注期血管形态、达峰期增强形态、达峰期增强水平、灌注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以树枝状或环状不均匀高增强为主,占92%(67/73),灌注方式有快进慢退、快进-延迟-慢退、同进同退三种,分别占48%(35/73),44%(32/73),8%(6/73).结论 非典型乳腺癌与典型乳腺癌的造影模式相似,二者的造影模式均以快进慢退、快进-延迟-慢退和环状或树枝状高增强为主,应用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乳腺恶性病变、尤其是非典型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105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共128个病灶(62个良性,66个恶性)进行实时超声造影,评估各项造影增强模式及造影参数.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MVD及VEGF表达,分析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定量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除边界特征外,各项造影增强模式均与MVD、VEGF显著相关(P<0.05).向心性增强、不均匀增强、灌注缺损、明显增强、周边放射状增强均多见于高MVD组和VEGF高表达组.恶性肿瘤的达峰时间较良性快,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良性肿瘤(P <0.05).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均与MVD显著相关(P<0.05),曲线下面积与MVD的相关性最高(r =0.81,P<0.001).所有造影参数中只有曲线下面积与VEGF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定量参数与病理MVD有很好的相关性,可成为术前无创性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27/3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曲线下面积、廓清时间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恶性组90.91%(30/33)见坏死灶,间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良性组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癌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周细胞.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曲线形态、各灌注指标及不同灌注区域灌注指标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别乳腺肿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取得病理诊断的73例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定性指标(采用目测法获得)和定量指标(根据时间-强度曲线获得),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产生方程,并生成新的预测值pre-1和pre-2,以此绘制出两个ROC曲线,评价两个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超声造影定性指标产生的回归方程中包含增强特征、径线扩大、达峰强度分级三项指标,其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预测准确率为91.8%;而定量指标产生的回归方程中仅有相对达峰强度一项指标,其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预测准确率仅为61.5%.2个新预测值所对应的ROC曲线下而积分别为91.3%与75.7%,经Z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性分析对乳腺肿块的鉴别能力优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分化程度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服胃窗超声造影联合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分化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53例经胃镜诊断为胃癌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超声双重造影,按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腺癌组(A组)及低分化癌组(B组),将造影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分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病灶大小、增强特点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超声造影下胃癌病灶大小、增强分布与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程度越低的肿瘤瘤体较大、增强倾向于不均匀;低分化癌组基础强度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腺癌组[(0.52±1.12)dB对(1.53±1.87)dB,P<0.05],增强强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组[(26.22±3.69)dB对(23.69±5.02)dB,P<0.05].结论 超声双重造影可对术前胃癌的分化程度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27/3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曲线下面积、廓清时间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恶性组90.91%(30/33)见坏死灶,间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良性组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癌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周细胞.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曲线形态、各灌注指标及不同灌注区域灌注指标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27/34)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曲线下面积、廓清时间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中心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恶性组90.91%(30/33)见坏死灶,间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良性组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癌灶边缘以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为多,癌灶中心常见狭窄、闭塞的幼稚新生血管及固缩、变形的内皮细胞、周细胞.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灌注曲线形态、各灌注指标及不同灌注区域灌注指标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态、分布、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性是影像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增强形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患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将其增强形式分为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和不均匀增强.总结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微血管显像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无增强提示良性,诊断敏感性18.3%,特异性97.7%,阳性预测值91.7%,阴性预测值46.2%,准确性51.5%.周边增强提示恶性,诊断敏感性39.5%,特异性98.3%,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69.4%,准确性73.8%.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形式有助于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微血管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MVI)技术检测30例(33个病灶)乳腺恶性肿瘤、30例(34个病灶)乳腺纤维腺瘤微血管形态学变化特征,光、电镜观察瘤内新生血管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造影后不均匀增强,充盈缺损,紊乱的血管网、血管扩张、血管迂曲征象在良恶性肿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90.91%(30/33)乳腺恶性肿瘤中见坏死灶,间质中见弥漫分布粗细不均的新生血管,异常扩张的大血管和裂隙状的新生血管并存。乳腺纤维腺瘤均未见坏死灶,血管管径和分布均一。透射电镜下恶性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旺盛的特征,较多的单个内皮细胞呈裂隙状,血管腔闭塞或狭窄,扩张、迂曲的大血管与幼稚的新生毛细血管并存。结论:实时超声造影MVI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特征,造影后微血管的形态学差异性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S)联合超声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乳腺肿瘤手术的患者257例,共282个病灶,于术前行二维超声及3D-PDS检查,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成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2组病灶二维超声特征及3D-PDS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比较2种方法单独应用以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灶鉴别诊断的能力。 结果282个乳腺病灶中,良性病灶175个(62.1%),恶性病灶107个(37.9%)。2组病灶二维超声特征比较,病灶形状、生长方位、边界、边缘、后方回声、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D-PDS血管特征比较,血管分布、形态、有无穿入血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PDS与超声BI-RADS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病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大于单独应用超声BI-RADS及3D-PDS(0.820、0.727)。 结论超声BI-RADS与3D-PDS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光散射断层成像(DOT)与CDFI检测乳腺癌血供的敏感性。 方法 111例乳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共118个瘤灶。术前CDFI将乳腺癌血供分为血流丰富、中等及无血流。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变后定位行DOT,测量病变血红蛋白总浓度(THC),以THC 140 μmol/L为阈值,比较DOT与CDFI检测不同大小乳腺癌血流的敏感性。 结果 118个乳腺癌瘤灶中,57个(48.31%)CDFI表现为血流丰富,36个(30.51%)中等血流,25个(21.19%)无血流; DOT 检出99个癌灶(83.90%) 的THC>140 μmol/L。对于≤1 cm、>1~2 cm、>2~3 cm、>3 cm的乳腺癌,CD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28.57% (6/21)、90.20% (46/51)、86.21% (25/29)和94.12% (16/17),THC增高率分别为76.20%、76.50%、93.10%和100%。 结论 DOT可更敏感地检测乳腺癌血管,特别是对于诊断直径≤1 cm的早期乳腺癌,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较小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在乳腺较小肿块(≤2c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2个乳腺良、恶性较小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数、血流信号的形态特征、多普勒血流参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216个大于2cm的乳腺良、恶性肿块组进行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较小肿块的血流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分别为58.1%和83.0%,且其差异较>2cm组更显著;以超声检测的血流数作为乳腺癌诊断依据,虽然敏感性较低,但其特异性明显高于>2cm的肿块,且血流数越多,诊断特异性越高。穿入型血流对乳腺恶性肿块、环绕型血流对良性肿块的诊断分别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其敏感性低,与>2cm组相似。在乳腺较小肿块中,恶性肿块的血流RI、PI、Vmax值均明显高于良性肿块,以RI≥0.72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84%,较>2cm组更高。结论乳腺较小肿块内的超声血流数显示,尤其是较多的血流数,相对较大的乳腺肿块来说更可能提示恶性病变,血流RI值测定对较小乳腺癌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检测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检出的42例乳腺肿块患者经皮下肿块边缘3、6、9、12点各注射1.25 m1SonoVue,观察同侧腋窝SLN的造影增强情况,记录淋巴管开始增强时间、增强淋巴结个数、部位、淋巴结开始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并与美兰染色及病理对照,比较造影对SLN检出的准确性.结果 42例乳腺肿块患者术前超声造影成功检出SLN 30例,检出率71.4%.良性肿块10例,检出SLN 5例,检出率50%;乳腺癌32例,检出SLN 25例,检出率78.1%;共检出SLN 40枚,良性5枚,乳腺癌转移淋巴结35枚.美兰染色后检出SLN 39例,检出率92.9%,其中良性肿块10例,检出SLN 7例;乳腺癌32例,美兰全部染色.共检出SLN 64枚,良性11枚,乳腺癌转移淋巴结53枚.结论 经皮下注射SonoVue可较好地检测出SLN,在预测乳腺癌淋巴结是否转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评估乳腺肿瘤血管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乳腺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检查,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利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内部及周边血管的分布、形态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乳腺肿瘤内微血管的分布情况为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3.8%),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诊断价值中等。而通过病灶周围血管情况鉴别则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诊断价值较高。以病灶血管形态及分布整体特征为标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91.8%),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1,诊断价值高。结论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评估乳腺肿瘤微血管的灌注情况、肿块内部及周边血管形态及分布特征,显著提高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