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RA)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争论已有半个世纪.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Kendall 、Reichstein和Hench最初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RA,在临床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早期的临床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具有疾病控制作用,能延缓放射学平片的进展,因而糖皮质激素被大量应用于治疗RA. 相似文献
2.
对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治疗中是否用糖皮质激素的争论已有半个世纪之久,1949年Hench等首先报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RA获得明显疗效,早期的临床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具有疼痛抑制作用,能延缓放射学平片进展,因而糖皮质激素被大量应用于治疗RA,随着使用的增多,人们发现其治疗RA仅是改善症状而已,且不良反应也被逐渐发现,与糖皮质激素带来的治疗作用相比给患者造成了更多伤害。在50年代末糖皮质激素在治疗RA中受到极大的冷落,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大量临床病例的长期观察,人们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成了在治疗RA中的最有争议性的药物。本文主要试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国内外目前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RA的各种意见和观点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
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皮质激素 (GCs)是类风湿关节炎 (RA)治疗中的“双刃剑”,既可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又可能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GCs具有突出的抗炎作用及价廉易得的特点,曾广泛用于RA的治疗。但是,不规范使用GCs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又使其在RA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如果GCs剂量 <10mg/d(按泼尼松剂量计算,下同),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长期应用还可能有减缓RA病变进展的作用 [1, 2]。如何选择治疗适应证及正确使用GCs仍是临床医师必须注意的问题。为使临床医生对RA治疗中GCs的规范化使用有更明确的认识,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民康医学》2015,(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以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以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加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BMD)变化情况和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MD含量,观察组患者腰椎1~4前后位为(0.47±0.12)mg/cm3,低于对照组的(0.48±0.32)mg/cm3;Neck为(0.36±1.01)mg/cm3,低于对照组的(0.54±1.34)mg/cm3;Ward区为(0.33±0.14)mg/cm3,低于对照组的(0.76±1.40)mg/cm3;大转子GT为(0.35±1.02)mg/cm3,低于对照组的(0.58±1.21)mg/cm3。两组患者Neck、Ward的BMD含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CCP定量方面,观察组患者都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骨密度会减少,但是也会减少患者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ESR、CRP、RF、抗CCP定量。 相似文献
7.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认识李胜光闵伟琪黄烽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疗法;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93.22自1948年糖皮质激素(GC)首次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至今已有48年。在治疗RA的实践中,GC无以伦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艾拉莫德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激素用量将60例难治性RA患者分为小剂量组(n=18)、中剂量组(n=22)、大剂量组(n=20),3组患者在上述基础均联合艾拉莫德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水平、疾病活动性28评分(DAS28)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4周比较,3组治疗8周的ACR50缓解率呈上升趋势,大剂量组治疗4、8周的ACR50缓解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 <0.05);治疗后,3组血清IL-6、CRP、RF、ESR、MMP-1、MMP-3水平及DAS28评分均下降,且大剂量组低于其他两组(均P <0.05);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艾拉莫德治疗难治性RA的疗效确切,抗炎效果更佳,可降低患者RF、ESR水平及疾病活动度,抑制骨破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累及关节滑膜为主的慢性致残性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滑膜中被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引起血管和滑膜细胞增殖形成血管翳,最终造成关节软骨和骨破坏.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治疗RA的最佳剂量和最佳用药时间,尝试用新的方法对RA的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深化对GCs治疗RA的认识。方法:将50例早期RA患者(病史小于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及激素泼尼松10mg/d,对照组给予DMARDs。DMARDs用法为羟基氯喹0.2g每天二次口服,MTX10mg每周一次口服。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第6周、12周、24周患者的肿痛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指数、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及药物相关副作用等临床指标。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的临床缓解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药物治疗收益评分方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受益及由药物副作用造成的损失情况,计算其收益指数。结果:最终44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4例)第6周的ACR20的缓解率分别为80.0%、50.0%,2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的ACR20缓解率分别为90.0%、58.3%(p<0.05),第6周平均收益指数分别为(16.0±8.8)、(10.5±7.1),2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平均收益指数分别为(24.0±8.0)、(17.0±7.8),2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24周ACR20缓解率和平均收益指数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对于早期RA患者能较快、明显的改善病情并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治疗收益。与单纯使用DMARDs相比,在12周~24周之间联合使用激素的治疗收益优势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基因及其配体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相关基因(GITR)与其配体(GITRL)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GITR/GITRL 在RA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组(n=53)、骨关节炎(OA)组(n=35)及正常对照组(n=35)外周血GITR/GITRL mRNA含量,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三组患者的GITR在CD4+CD25+ T细胞的表达,并研究GITR mRNA与RA患者DAS28评分、抗环瓜氨酸(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类风湿因子(RF)的关系.结果:RA患者外周血GITR mRNA水平和GITRL mRNA水平(分别为12.38±5.72,16.41±10.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75±3.78,11.99±8.42)及OA组(分别为9.59±5.87,12.09±7.53;均P<0.05).RA患者与OA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4+CD25+GITR+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增高[分别为(28.12±16.85)%,(21.01±14.42)%,(19.98±9.40)%,均P<0.05].RA患者GITR mRNA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及ESR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1和0.427,P<0.01).结论:RA患者GITR/GITRL表达增多,与RA发病及疾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炎支原体(Mar)的感染状况。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02年9月72例RA患者的咽拭子、睑结膜拭子、尿道拭子以及血液和关节液标本中的Mar核酸进行检测,并测定阳性株的DNA序列。结果:在48例咽拭子、37例睑结膜拭子、19例尿道拭子以及48例血液标本和26例关节液标本中,各检出1例阳性株,阳性率分别为2.1%、2.7%、5.3%、2.1%和3.8%。上述5例Mar nPCR阳性株的DNA序列与国际典型株完全一致。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Mar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合并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sis, IP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98例RA患者,分析其中RA-IPF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比较合并和不合并IPF的RA患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吸烟及用药史等,系统分析RA-IPF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198例RA患者中30例合并IPF,占15.2%(30/198)。所有RA-IPF患者均存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 HRCT)改变,其中63.3%(19/30)患者胸部X线提示IPF, 46.7%(14/30)患者有呼吸道症状, 50.0%(15/30)患者存在肺底Velcro啰音。30例RA-IPF患者中均无杵状指,仅1例伴低氧血症。多数患者IPF发生于关节症状之后。(2)合并IPF的RA患者组年龄明显高于不合并IPF组[(65.50 ± 9.71) vs (55.22 ± 12.98)岁, P<0.01];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ies, AKA)阳性率明显增高(61.5% vs 35.9%, P=0.014);RA IPF组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IPF的RA患者[(4.38 ± 2.08) vs (3.20 ± 2.12), P=0.01]。两组患者病程、吸烟史和用药史、IgM型类风湿因子、IgG型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SSA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IPF患者多数临床表现轻微,老年患者多见,AKA和抗CCP抗体可能是与RA-IPF密切相关的重要抗体。 相似文献
14.
汉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白细胞抗原DR抗原β链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抗原中同源表位与我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汉族人群中100名健康者和35例RA患者的DR抗原β链进行了分析。结果DR4频率在正常对照组为24.0%,在RA患者为51.4%(P<0.01,RR=3.3)。含有QKRAA或QRRAA同源表位的DR抗原阳性率在正常对照组为30.0%,在RA组为65.7%(P<0.01),在DR4+正常对照组为75.0%,及在DR4+RA组为100.0%(P<0.05)。在DR抗原的QKRAA和V85、G86中有0~1个氨基酸被取代的个体中,RA占48.8%,有2~3个氨基酸被取代者为16.7%。结论DR4与我国汉族RA相关;DR抗原中QKRAA或QRRAA同源表位及V85、G86序列可能与R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疗效,探讨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了解MTX对RA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作用,为临床MTX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30例活动性RA患者,每周1次口服MTX(首次7.5 mg, 每周递增2.5 mg至15 mg ),疗程24周.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RA患者MTX治疗前后血清中的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NF-γ浓度.结果: (1)MTX治疗第2周ACR20达到23%(7/30), 至24周时ACR20上升至70%(21/30),ACR70也升至10%(3/30).临床病情活动性指标(如晨僵、红细胞沉降率、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休息痛、患者及医生评价)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2) RA患者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IL-6(46.83±35.81 vs. 20.92±17.98,P=0.028),TNF-α(162.52±107.63 vs. 18.32±14.36,P=0.001),INF-γ(67.79±43.76 vs. 35.78±27.51,P=0.004)等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46.17±26.70 vs. 47.21±28.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3) MTX治疗RA后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与治疗前相比,IL-1β(7.47±7.33,P=0.265),IL-6(26.01±25.64,P=0.025),INF-γ(41.53±13.49,P=0.015),TNF-α(123.36±89.61, P=0.018)等水平均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提高(71.76±41.01,P=0.02).结论:MTX治疗活动性RA起效早,疗效显著.并且MTX可以下调RA患者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INF-γ水平,同时上调IL-10水平,抑制了Th1型细胞因子的炎症作用,增强了Th2型细胞因子的效应,从而抑制或控制了RA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32例RA患者(RA组)和1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同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RA患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2.3)与(8.3±1.7)μg/L,P〈0.001];两组中女性患者〈50岁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分别与同组中≥50岁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和病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RA组中女性患者〈50岁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RA患者的成骨细胞活性下降,且骨转换率降低;血清骨钙素与红细胞沉降率、磷性碱酸酶及疾病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颈椎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上颈椎RA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18例,女53例;年龄23~76岁,平均46.2岁.就诊时RA病程为2个月~47年,平均18.2年.53例患者有3个月以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史.除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行颈部X线摄片、CT扫描和MRI检查,并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RF)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结果 所有病例在确诊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2个月~46年,平均8.3年.临床症状主要为顽固性枕颈部疼痛或放射痛,部分患者出现颈部姿势异常和Sherp-Purser征阳性,后逐渐发展为脊髓、延髓功能损害、部分颅神经功能障碍.X线和CT检查可发现寰枢关节、寰齿间隙周围不规则骨质破坏,多伴骨质疏松,后期多出现寰枢椎不稳,表现为寰枢椎前脱位、后脱位,或同时存在前后向脱位,部分存在垂直脱位,同时可伴有旋转半脱位.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脊髓受压的原因是骨还是不同厚度的软组织血管翳以及脊髓受压的程度.RF阳性18例.结论 准确判断寰枢椎不稳和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是诊断上颈椎RA的关键.结合病史分析,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8月—2014年2月接受治疗的RA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选取正常体检人群5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以Hepc的血清水平(5.86 ng/ml)为界限将RA组分为正常亚组和升高亚组。比较2组受试者的炎性因子、血红蛋白(Hb)、Hepc水平和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并探讨RA患者血清Hepc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RA组患者的CRP、TNF-α、IL-6、Hb和Hepc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45、3.293、3.910、2.874,8.572,P均<0.01);Hepc正常亚组患者的DAS28评分、IL-6水平均显著低于Hepc升高亚组(t=3.142、4.420,P均<0.01);RA组患者的Hepc水平与DAS28、类风湿因子(RF)、IL-6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288,P<0.01;r=0.271,P=0.01;r=0.301,P=0.02)。结论 Hepc与RA患者的机体炎性状况、疾病活动程度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观察到除以滑膜炎为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外,还应注意关节外表现,特别是类风湿性血管炎对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