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5例TIA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39例)和斑块组(56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24例)和稳定斑块亚组(32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在颈动脉斑块组(44.6%)高于无斑块组(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稳定斑块亚组(66.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针对微栓子的治疗可能是预防或减少TIA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超声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42例TIA患者的颈动脉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4例健康人对照。结果TIA组颈动脉I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无差别,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TIA的危险为对照组的3. 24倍;颈总动脉的MV、PI和RI明显高于对照组。TIA组和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及弱回声区面积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8. 6±12. 3)%及(22. 1±7. 6)%。结论CDFI可了解颈动脉内径、斑块性质、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DL、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检测91例前循环TIA患者的LDL、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宽块的稳定程度,观察疾病的转归,分析LDL、CRP水平对斑块的稳定性和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LDL、CRP水平与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相关性(P〈0.05),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疾病的转归有关联性(关联系数C=0.348,P〈0.05)。结论高水平的LDL、CRP通过形成不稳定动脉斑块从而影响前循环TIA患者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TIA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检测;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和斑块面积、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6%)(x~2=4.762,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辅治能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和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ABCD2评分与颈动脉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住院的173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TIA后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128例,发生脑梗死46例(35.9%);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45例,发生脑梗死9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颈动脉狭窄越重,ABCD2评分越高(Gamma=0.43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1.3%)远高于非进展组(60.8%),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6.9%),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3.5%);在进展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者占16例(34.8%)远高于合并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5±9.53)mg/L、(2.8±6.9)mg/L、(1.34±1.02)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超声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7例临床明确诊断TIA发作的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两项检查.结果 单纯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检查较二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低,特异度高.二者联合检查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结论 联合颈动脉超声及TCD超声检查,不仅可减少TIA发作患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而且能准确、可靠地检出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为临床进行干预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艳梅  杨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6):457-458,461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在评价腔隙性脑梗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attach,TIA)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TIA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ET技术评估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僵硬度参数(stiffness 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conducting velocity,PWVβ)和增大指数(augment index,AI),并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塞组的Ep、β、PWVβ及AI较正常对照组及TIA组显著增高(P<0.05,)AC明显减低(P<0.05)。TIA组除β高于正常对照组外(P<0.05),其余弹性功能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ET技术有助于早期评价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技术探究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最狭窄处的管腔狭窄程度、血管壁面积及管壁重构模式与前循环TIA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前循环TIA患者93例,均经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存在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根据24 h内TIA发生次数分为频发组(24 h内TIA≥2次)和非频发组(24 h内TIA<2次)。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行HRMRI检查,对比2组患者MCA最狭窄处的管腔狭窄程度、血管壁面积及管壁重构模式。结果 2组患者MCA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参考处管腔面积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CA参考处血管壁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组患者MCA最狭窄处血管壁面积和血管重构率显著大于非频发组(P<0.001)。结论 MCA血管壁的正性重构生长模式是前循环TIA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3D-DSA、TCD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TIA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系统患者进行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28.6%),脑3D-DSA异常48例(76.2%),二者均异常12例,大多为颈动脉轻-重度狭窄;TCD异常45例(71.4%,此45例脑3D-DSA也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24例(38.1%,其中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结论 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对颈动脉系统的TIA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评价.DSA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40例TIA患者颈动脉形态、结构和动力学改变,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0例缝康人对照。结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内膜面粗糙,发现斑块25例,占62.5%.而对照组8例,占20%。同时发现TIA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高,血流量下降,提示TIA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TIA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伤性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探讨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实验组、对照组取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TIA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抵抗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刘旭东  张紫寅 《海南医学》2013,24(3):327-32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继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随访一个月,了解其脑梗死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可能.结果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6±0.18) mm,随访1个月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16例(发生率约17.8%),内中膜增厚组14例与未增厚组2例,脑梗死发生率不同(x2=4.514,P<0.05);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 (P<0.05).结论 TIA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通心络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进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