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探索福利院脑瘫患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训练的效果.方法我们随机将66例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32例,对照组34例,训练组用行为纠正方法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二便、起居)及社会能力,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疗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训练3个月开始见效,到8月训练结束时效果最佳.训练后2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用行为纠正方法训练脑瘫患儿效果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脑瘫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上肢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QUEST)]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康复依从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GMFCS分级优于对照组,QUEST评分、BBS评分、康复依从性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依从性,改善其上肢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衰退病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提高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以减慢衰退速度。方法:运用行为纠正的方法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1)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如吃饭、二便、起居自理等;2)社交能力的训练,根据长期住院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出打招呼、与工作人员交往、反映自己的要求及不适等项目进行训练,并结合阳性强化手段进行巩固。结果:实验组训练后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训练前后的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训练于两个月后开始起效,癫痫病人训练效果较好。结论:用行为纠正的方法训练慢性衰退病人有效,其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性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训练6个月,在训练前、中、后分别用住院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训练6个月后,研究组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ADLPI及PANSS总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行为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动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群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90-1191
目的:探讨积极的护理行为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康复科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日常生活的护理、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认知训练及安全管理、心理护理。6个月后采用x^2检验评估护理行为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行为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生活社会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训练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生活技能训练6个月;对照组予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的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ADL与SD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3、6个月训练组ADL与SDSS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训练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0%vs 62.5%, P<0.05)。结论生活技能训练有助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孙杰 《当代医学》2016,(30):121-122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实施家庭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择取脑瘫患儿50例,按照所接受的不同护理模式分组,行家庭康复式训练的25例患儿归入研究组,行家庭常规护理的25例患儿归入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GMFM评分为:前旋(62.89±4.33)分,屈曲(75.34±3.01)分,伸直(73.23±4.94);对照组患儿则分别为前旋(27.02±8.42)分,屈曲(27.07±3.30)分,伸直(34.36±5.26),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脑瘫患儿而言,家庭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儿肢体能力的恢复,减轻患儿父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冯春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147-147,149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自理如厕训练的效果。方法:137例脑瘫儿童进行生活自理如厕训练。用快捷训练法,先日间,后夜间;先小便,后大便;先坐痰盂,后上厕所,如厕训练前后用poaage功能评估。结果:观察6年,快捷法如厕训练对脑瘫儿童总有效例数113例,有效率达82.5%(113/137)。9岁前疗效较好,6岁前疗效更佳,10~12岁疗效较差(P〈0.05)。结论:生活自理如厕快捷法对脑瘫儿童训练有较好的疗效。提示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疗效更好,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维持骨盆后倾的肌群肌力训练在脑瘫患儿膝反屈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两组的康复训练均持续6个月。结果:实验组脑瘫患儿膝反屈的改善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对治疗脑瘫患儿膝反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和肌张力分级。结果: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可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改善肌张力分级,减小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效果优于单纯悬吊带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及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HAMD、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药物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具有进一步改善抑郁症状、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路优泰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路优泰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组前停服其他抗抑郁剂,并进行1周清洗期后服用路优泰,未服用抗抑郁剂者直接服用路优泰;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第3天及治疗后第2周、3周、4周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减少,ADL评分明显增高;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优泰是一种较理想的抗抑郁药物,对改善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马立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4):491-492,49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尼麦角林在治疗颈动脉狭窄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动脉狭窄后认知障碍患者108例,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仅予尼麦角林,观察组予瑞舒伐他汀联合尼麦角林,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2组患者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MSE和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MMSE和ADL评分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25%(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尼麦角林治疗颈动脉狭窄后认知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尼麦角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3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20例)和治疗组:常规康复干预+运动再学习疗法(21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可明显的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e disease,MND)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ADL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1.81%,对照组有效率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CCI)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监护、神经康复及神经护理等医疗资源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体系。共入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32例和对照组(采用以往常规模式治疗)36例。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NIHSS(6.87±5.35)、ADL(90.42±15.35)、GCS(13.92±1.05);对照组NIHSS(19.67±9.78)、ADL(63.33±10.45)、GCS(10.86±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治愈率提高40.28%,病死率降低20.83%,并发症降低26.31%,致残率降低25.69%,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SCCI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h内的ACI患者64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以治疗第21天C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21d后治疗组、对照组CS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ADL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维度深度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抑郁急性期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评分变化。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ADL和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 而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升高程度和HAMD评分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多维度深度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抑郁急性期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re are no report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ina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physical function in Chinese elderly people. In this study, we traced 875 subjects who were born at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UMCH) of China from 1921 to 194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perinatal characteristics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function in the geriatric period.
Methods Birth data of 875 subjects were obtained from obstetric birth records of PUMCH. Adulthood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s of PUMCH. During the clinic visits, trained research staff administered physical examination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and a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ADLs of all subjec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Results There were 101 subjects whose ADL function was limited and the rate of ADL limitation was 11.5%.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L were age, maternal age at birth, occupation, daily exercise and chronic disease. Subjects whose maternal age at their birth exceeded 35 years were at 2.202 times (1.188-4.083) greater risk of ADL limitation when we applie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aression model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valid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nat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L in the geriatric period. An older maternal age at birth could predict a higher ADL limitation rate in the geriatric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