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汉朝张仲景的临床医学实践论著,为了理解大青龙汤经文之原义,可先略探其前文之内容。论中《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的中心内容,可总括为是环绕太阳病“有汗”的桂枝汤证为核心,作一辨证论治的示范典例。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论文第31~41条为第一段,是太阳病以“无汗”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内容。而文中31~34条是论葛根汤证的辨治,(按。葛根汤亦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以承接上篇桂枝汤之论治)第35~37条论及太阳病  相似文献   

4.
切诊一得     
<正> 从唯物辩证自然观来看:天地与人体相应,宇宙是宏观,人体脉搏是微观。古人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了对待客观现象细心观察,就能够由小及大。时代有脉搏,地理有江河道路,人体有脉络。《周礼》有:“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扁鹊运用切脉等为虢太子治“尸厥证”。《黄帝内经素问》有三部九候论,提出二十余种脉象。《难经》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开创了脉证并治,二者合参。每节提纲挈领都是“病脉证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  相似文献   

5.
有人曾经倡导将《伤寒论》“六经”改为“六病”,这一提法,个人是赞同的。因为查遍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并无“六经”两字,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字眼,《伤寒论》原著的所有篇名,也都是“辨××病脉证并治”,故将“六经”改为“六病”,既符合《伤寒论》原著的本意,又避免了过去对伤寒“六经”实质的纷争、纠缠、误解。这一改动,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意义不凡,有所前进。伤寒六病辨证理论的创立,是张仲景对外感病的重大贡献,然而它并不是人为地臆造,而是建立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一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6.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五味药物组成。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两见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一见于《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此外,本方还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的第13条。本方组方严谨...  相似文献   

7.
付国魁 《河北医学》1996,2(2):171-172
葛根芩连汤证浅析(河北省沙河市医院054100)付国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伤寒论》之第34条,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文中葛根芩连汤,由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  相似文献   

8.
辨症施治即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冶,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辨求证侯的因机属性,作出确切诊断,从而据以给予恰当及时的治疗。辨症施治是中医理论极为重要而常用的基本概念,对理法方药的临床运用作出了简明精当的概括和总结,成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之一,此已为医界所公认。辨症施治主导思想,早在《内经》中即已奠定基础,汉代张仲景加以发挥和创造,其《伤寒论》各篇题作“辨××病脉证并治”可谓是“辨症施治”  相似文献   

9.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  相似文献   

10.
芍药甘草汤治疗疑难性腹痛的体会朱明军,周军丽河南省中医院(450002)路永清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462100)主题词芍药甘草汤/治疗应用腹痛/中医药疗法芍药甘草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仲师设此方用于治太阳病表虚证,阴阳俱虚之人感受...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少阳提纲新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第一条(第263条),即少阳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篇共有原文十条,主要介绍了少阳病的脉证、禁忌、转归等。对治疗和证候等方面的介绍极为简略,造成了后世对少阳病的争议较多,其中对少阳病提纲的争议更使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2.
理中丸首见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及《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治疗伤寒太阳病下利不止,或寒性霍乱之患者。后世医家化丸为汤,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方用药简练,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创著几方,运用于下利,血症、腹痛、黄疸等病,疗效可靠,兹介绍于下: 下利脓血案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第二题传经和不传经一、传经的意义简单地说,传经就是六经病的传变。例如太陌病不解,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如果某经病始终是某经病,不传变为其他经的病,就是不传经。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认,主要依靠脉证,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这样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六经病各有其典型的脉证,如果本来是太阳病的脉证,到了二三天,出现了阳明病少阳病的脉证,就是传经;如果仍旧呈现太阳病的脉证,就是不传经,因此也可以说传经不传经就是临床症候类型转变不转变的意思。从症候定位的观念来说,太阳病是太阳经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与研究概况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药效学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  相似文献   

16.
第四题六经治法及方药一、辨六经病脉证并治八篇提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辨六经病八篇是全书精华所在,其中所论述的虽然以“伤寒”为主要对象,而对一般疾病特别是多种急性热病在发展变化中的认识和处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这八篇的原文中可以体会到一些重要的治病原则,这些原则适用於“伤寒”,也适用於多种其他疾病,现在来谈谈这些原则。 1.先辨证后施治:六经八篇每篇的标题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等,已经明显地指出在  相似文献   

17.
营气是与血液共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富于营养,故称营气。营卫不和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般指表证自汗或桂枝汤证的病机而言。包括卫弱营强和卫强营弱。  相似文献   

18.
呕吐一症,临证宜辨其部位、审其证机而立其治法,《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论》)对此论述颇详。其论潜蕴呕吐之证虽不离乎胃,但其机亦不尽在胃。以下将《论》中有关呕吐证治的论述归纳为八法,以冀医者临床辨证运用之。 1.汗之以和胃气 呕吐由太阳之邪内逼使胃气失和降所致者,其治必以汗法。因太阳统营卫,胃既为卫之本,又为营之源。营卫虽由太阳所统,但与胃之关系尤切。倘若邪犯太阳,营必为其害,营卫受邪势必影响胃气和降,呈现胃气不降之上逆证。如《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麻黄汤主之。”汗之若表邪罢,则营卫和而呕自止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20.
妇人病与男子病大体相同,所异者,惟经带、妊娠、产后、妇人杂病诸项而已。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亦即《素问·腹中论》所称之“重身”。乃指从怀孕至分娩之整个阶段。妊娠病,有生理者,即妊娠中似病而无邪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有病理者,即如外邪伤胎、胞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