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6例重症难置PICC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部位和进针方向,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116例患者均一次性置入,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的置管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经我院PICC专科护士会诊后认为无法在直视下穿刺置入PICC管的60例患者,经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分析其置管效果.结果 6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管,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超声引导下配合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管是一种实用、安全、成功率高的置管方法,对局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更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及血小板极低的恶性肿瘤病人在使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应用,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3例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及血小板极低病人在使用药物前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结果]1例病人在插管时异位与腋静脉,在DSA室一次复位成功;2例一次置管成功,置管后进行有效护理,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于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及血小板极低的恶性肿瘤病人使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最适宜,为病人开通了安全的静脉通路,并发症相比盲穿PICC置管明显少.  相似文献   

4.
袁玲  李蓉梅  傅荣 《护理研究》2011,25(24):220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优点,适用于长期静脉治疗病人,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在国内,使用14 G血管穿刺鞘盲穿是植入PICC的常规穿刺技术。此种穿刺技术在使用时要求病人有粗直、有弹性的血管。对那些静脉条件差但强烈要求置管的病人,传统PICC穿刺法存在耗时长、局部组织损伤大等缺陷。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MST)进行PICC穿刺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3例2岁以内危重婴幼儿运用24G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结果 43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35例,2次穿刺成功8例,X线定位后3例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调整后进入上腔静脉。2例导管反折进入胸壁静脉,调整后进入锁骨下静脉。结论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提高危重婴幼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儿童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的护理措施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护理措施改进前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护理措施改进后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4例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全面置管前评估、术前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良好的体位固定方法及置管时助手密切配合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PICC置管成功率、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99.0%)高于对照组(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多次进针和送导丝的例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1.9%),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儿童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7.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肘上置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为红  闻曲  鲍爱琴  成芳 《护理研究》2010,(6):1670-1671
塞丁格(Seldinger)穿刺技术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的技术称为塞丁格穿刺技术。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送入PICC导管。PICC以其穿刺简单、痛苦少、留置时间长,可明显减轻药物对外周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药物的局部不良反应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赖丽芳 《现代护理》2001,7(8):73-74
本文通过对12例老年病人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观察,认为此方法不仅能减轻老年病人每日受静脉穿刺和药物对周围静脉刺激的痛苦,而且为病情恶化的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为使导管能在老年病人中较长时间应用,护理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适合老年病人封管液的浓度和正确的封管方法,学会换药和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护理风险因素,以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2010年1~12月在我科输液治疗病人1948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动脉损伤、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或脱落、渗漏、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老年病人输液时间长,基础疾病多,焦虑等情况更为严重,在护理干预下,老年组病人发生动脉损伤、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或脱落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老年组病人渗漏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仍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输液期间并发症。结论:老年病人由于合并较复杂基础疾病,加之受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输液风险较多,在护理工作中需给予相应的风险管理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the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例在本院住院需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的晚期癌症患者应用改良赛丁格引导颈外静脉置入PICC。结果 5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输液通畅,留置期间无并发症。结论改良赛丁格引导的颈外静脉置入PICC,有效解决了晚期癌症患者因静脉置管困难影响治疗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秦爱玲  梁莲英 《护理研究》2008,22(4):1012-1012
胸腔积液是内科常见的临床征象,其中恶性胸腔积液较为常见。胸腔闭式引流对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深静脉留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已在我院广泛应用,尤其对于病情危重,需维持时间较长,宜适当活动者。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弹性且管腔直径较细,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产生气胸的危险。现将我院2004年8月-2006年12月86例病人采用深静脉留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80例携带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出院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永琳  王艳  张占杰 《护理研究》2005,19(2):140-141
肿瘤病人手术后仍须较长时间进行化学药物治疗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用于为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1] ,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 ,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根据医嘱 ,病人一般在手术前做好PICC置管 ,术后病情稳定及化疗间歇期带管出院。为了充分利用PICC管 ,经主管医生同意 ,再与病人及家属签写协议书 ,病人带管回家前做好健康宣教指导[2 ] 。我科 80例带管出院病人 ,取得了满意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 2 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7月…  相似文献   

14.
曹月兰 《护理研究》2007,21(6):1636-1637
宫颈癌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对Ib期~Ⅱa期病人,主要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导致术后尿潴留,其发生率达50%。术后尿潴留对病人的恢复极为不利,甚至会引起尿路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便,且可延长住院,增加病人的费用。故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曹月兰 《护理研究》2007,21(18):1636-1637
宫颈癌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其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对Ib期~Ⅱa期病人,主要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导致术后尿潴留,其发生率达50%[2]。术后尿潴留对病人的恢复极为不利,甚至会引起尿路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便,且可延长住院日,增加病人的费用。故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共接收宫颈癌根治术的病人56例,宫颈癌分期Ib期20例,Ⅱa期36例;年龄35岁~65岁;所有病人均无泌尿系疾病,均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6.
肖雪月  周跃  顾红 《护理研究》2011,25(3):240-24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穿刺痛苦小,留置时间长,经培训后护士可独立操作等优点已被广大的医护人员和病人所认可,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常规行PICC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29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51例)与对照组(144例),观察组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照组PICC置管采用传统方法,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PICC置管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血栓烷B2(TXB2)、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LT,血浆D-D、TXB2、ET均逐步升高,血浆6-keto-PGF1α均逐步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PLT,血浆D-D、TXB2、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熊伯芳  李娟 《护理研究》2007,21(3):255-256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装置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维持性斑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但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但血管条件差且不能移植血管或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尿毒症病人来说,则需选择一种较为长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替代动静脉内瘘,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了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取得一定效果,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例PICC导管2次异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乙苏北  康娜  李丹  卢燕 《护理研究》2008,22(5):1292-1292
PICC是指经外周血管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其优点是保留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强刺激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导管位置不当,使用强刺激药物时可给病人造成痛苦。有报道,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化疗时致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病例。我科1例病人先后两次行PICC插管均发生导管头异位,及时采取措施后,未发生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76例选择B超引导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针,试验组采用改进法进针,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变穿刺手法,可以明显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