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卫生城市的残存鼠生态特征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灭鼠先进城市残存鼠生态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方法:选择城区内不同类型环境,采用粘鼠胶捕鼠,进行鼠种鉴别,结果:试验区内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一般单位鼠类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种群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最大,为0.939。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以褐家鼠与小家鼠,褐家鼠与黄胸鼠之间较高。结论:针对残存鼠的生态特征,采用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技术,能把鼠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惠州市惠城区的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开展灭鼠防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鼠笼法。结果 惠州市惠城区鼠类群落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臭鼩鼱组成, 鼠密度较高(12. 4 % );市区和城郊地区、重点行业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结论 重点行业仍是今后鼠害防治的重点生境类型。城郊地区则应以褐家鼠为主要防治目标,市区应采取以防鼠设施为主的全面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清远市城区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清远市城区的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开展灭鼠防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鼠笼法.结果清远市城区鼠类群落由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臭鼩鼱组成,鼠密度较高(12.4%);市区和城郊地区、重点行业均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结论重点行业仍是今后鼠害防治的重点生境类型.城郊地区则应以褐家鼠为主要防治目标,市区应采取以防鼠设施为主的全面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青岛市不同环境场所鼠类群落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采用夹日法、食饵法。结果青岛市城区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其中褐家鼠占92.73%;乡村鼠类群落结构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大仓鼠、大林姬鼠组成,其优势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分别占41.59%、28.76%、21.68%;臭鼩鼱、大仓鼠、大林姬鼠分别占6.64%、0.89%、0.44%。下水道鼠盗食率为49.74%。结论青岛市城区特殊行业和下水道,乡村农户和田野丛林是鼠类防制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5.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6.
铁路特等客运站鼠类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鼠源、种群、栖息生境的调查研究,探讨铁路特等客运站的鼠类防制对策。方法:采用夹日法和粉迹法调查鼠源及密度,分析鼠种,进行灭效评价。结果:铁路上海站鼠源主要是列车窜下和外围环境窜入的。列车窜下的以黄胸鼠为主(占65.1%),外围环境窜入的则以褐家鼠为主(占54.7%)。完善室内防鼠设施后,室内粉迹阳性率由2.69%降为0.40%;在鼠源场所设立固定毒鼠点后,鼠源场所夹日法阳性率由2.40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苏州市区10年来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城市鼠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苏州市家栖鼠类群落由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臭NFDA6NFDA5组成,优势种为小家鼠.特殊场所和重点行业鼠密度较高( 2.34%、 1.41%),居民区最低( 0.41%);城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73.27%),城郊地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 81.25%).结论苏州市不同区域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相似,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略有差别,而密度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288.97,P< 0.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各种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各类环境的鼠害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8年以前,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 1998年以后,单一的鼠类群落结构逐渐演变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类型并存。结论 褐家鼠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鼠害控制的重点对象。随着鼠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在一些特殊场所,要加强对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门头沟灵山地区鼠种群落构成。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数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群落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共计捕获鼠类12种286只,底部灌木丛中捕获鼠类5种81只,鼠类群落为社鼠+大林姬鼠群落。中部次生林中鼠类丰富11种74只,鼠类群落为大林姬鼠+社鼠+花松鼠群落。顶部亚高山草甸中捕获鼠类7种131只,鼠类群落为棕背鲆+大林姬鼠+大仓鼠群落。结论灵山中部鼠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中部和底部鼠类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7243,顶部和底部最低,为0.4541。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综合灭鼠措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城市社区的鼠密度情况,比较药物灭鼠和综合灭鼠措施的灭鼠效果,提出控制鼠密度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某城市的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0.005%溴敌隆灭鼠,实验组采用综合灭鼠措施,在灭鼠前后通过粉迹法调查鼠密度。蛄果灭鼠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鼠密度分别为8.33%和13.56%,差异无显著性(P〉0.05)。灭鼠后对照组、实验组的鼠密度分别为5.03%、0.6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取综合灭鼠措施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城市社区的鼠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农村城镇化后不同生境鼠类的群落结构,为开展鼠害的科学治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农村城镇化后鼠类的群落结构,每个样区布放300个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农村城镇化后,城镇与农田结合部成为鼠类最重要的栖息环境,家栖鼠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大幅度增加,野栖鼠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和农田结合部,褐家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和危害最大的害鼠;在离开城镇500 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而在离城镇2 k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结论农村城镇化间接为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农田鼠类群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必须针对这种变化趋势加强鼠害的可持续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田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鼠害预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1987—2000年,每年春、秋季使用第一代慢性灭鼠剂进行大面积全方位农田灭鼠,每次灭鼠实行饱和投饵;逢双月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结果:灭鼠导致板齿鼠的比率、生物量显著上升,黄毛鼠的比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农田鼠类群落结构和害鼠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结论:灭鼠会使耐药力较强、体大竞争力强的害鼠数量上升,防制的主要对象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鼠类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先后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施工工地进行了3次鼠类调查。结果在T3航站楼施工工地上共发现了3种鼠,分别为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褐家鼠。3次调查的鼠密度依次为5.33%、6.47%和3.02%。结论该工地鼠类种群结构简单,由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组成,其中以小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对东灵山地区的3类生境灌丛、森林和农田中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方法:夹夜法。结果:灌丛中鼠类群落为黑线姬鼠+棕背Ping+大林姬鼠群落;森林中为大林姬鼠+棕背Ping+黑线姬鼠群落;农田中为黑线姬鼠+小家鼠+大仓鼠群落。结论:各生境的鼠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各不相同,以灌丛的最高。灌丛和森林鼠类群落间相似性指数最高。还报道了鼠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灭鼠村庄家鼠群落变化的10年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告1981~1991年在济南市郊区两个灭鼠村庄内进行家鼠群落变化观察的结果。灭鼠前家鼠群落中褐家鼠占85.23%,小家鼠占14.77%。苏家村用毒饵盒持续灭鼠后调查13265夹夜,捕获率为2.60%;1983~1985的3年中,野栖鼠型动物分别占86.96%,92.67%和45.83%,以后的年份只捕到1只小麝鼩。宿家村一般每年彻底灭鼠1次,1993~1991年共调查11506夹夜,捕获率为7.30%;其中1983~1986的4年中,野柄鼠型动物分别占29.14%,35.80%、15.30%和27.78%,其余年份则很少发现;该村1990年冬季以后未灭鼠,1991年8月调查褐家鼠又成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67%。作者认为,以褐家鼠为主,间有少量小家鼠,为北方尤其是农村的家鼠群落的顶极群落。在灭鼠的条件下,这一群落遭到破坏;而一旦停止灭鼠等人为干扰,可很快恢复原来的顶极群落。另外,野栖鼠型动物进入室内,除受室内鼠类密度影响外,还与野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最高为0.86%,2012年最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最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