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凝血因子检测对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脏疾病对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影响 ,分析其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ACL - 2 0 0型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肝炎 33例 ;肝硬化 4 0例 ;肝癌 2 8例 ;正常人 4 0例 ,血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 ) ;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结果 ]肝炎组的PT(1 3.6± 1 .0 6 )s ,APTT (32 .4± 4 .5 7)s ,FIB(2 .5 7± 0 .4 6 )g/L ,D -二聚体 (0 .89± 0 .2 2 )mg/L ;肝硬化组PT (1 7.7± 5 .6 0 )s ,APTT(4 3.4± 1 3.3)s,FIB (2 .1 0± 0 .88)g/L ,D -二聚体 (2 .4 6± 0 .6 1 )mg/L ;肝癌组PT(1 5 .0 5± 2 .74 )s,APTT (36 .8± 5 .5 5 )s ,FIB(3.5 0± 1 .1 6 )g/L ,D -二聚体 (2 .31± 0 .8)mg/L ;它们与正常组PT(1 3.0 2± 0 .6 2 )s ;(APTT32 .0± 2 .0 )s;FIB (2 .81± 0 .78)g/L ;D -二聚体 (0 .4 5± 0 .1 1 )mg/L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结论 ]不同病程肝脏疾病患者PT、APTT、FIB、D -二聚体均可异常 ,其中肝硬化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在妊高征凝血障碍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凝血 -纤溶系统变化在妊高征凝血障碍机制中的作用 ,为妊高征诱发DIC的预测提供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非孕组 40例 ,妊娠组 12 0例 ,妊高征组 5 0例 ,妊高征产后组 2 6例。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浆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 (D_dimer)含量 结果  (1)正常早、中、晚孕TAT水平 ,与非孕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中、重度妊高征组分别为 (15 4± 2 8) μg/L、 (2 0 5± 6 2 ) μg/L ,与晚孕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2 )正常早、中、晚孕D_dimer水平与非孕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 0 1) ;中、重度妊高征组分别为 (1616 5± 14 8 1) μg/L、 (3 863 7± 3 42 4) μg/L ,与晚孕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妊高征产后中、重度组较晚孕组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妊娠中晚期动态监测血浆TAT、D_dimer含量可做为DIC前状态敏感有效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上官改珍  陈娟  李浩旭 《医学综述》2012,18(14):2305-2306
目的探讨轻度妊娠高血压(简称妊高征)患者胱抑素C和凝血指标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1例我院住院轻度妊高征患者和90例健康产妇血清胱抑素C含量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并进行比较。结果妊高征患者胱抑素C浓度(1.61±0.28)mg/L与对照组(1.23±0.32)mg/L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肌酐变化不明显。PT、TT显著缩短(P<0.05),FIB含量及AT-Ⅲ百分比均显著增加(均P<0.05),APT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度妊高征患者有高凝倾向,且肾功能降低,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与妊高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4 4例妊高征患者血浆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0 ) ,由ACL 30 0 0 plus自动血凝仪通过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 ;并用相同的方法测定 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上述指标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高征组GMP - 140值为 30 79± 13 65,轻度妊高征组为 2 0 92± 6 33,中度妊高征组为 2 7 53± 4 98,重度妊高征组为 39 90± 16 17,正常晚孕组为 2 0 0 7± 5 76;妊高征组Fg值为4 91± 1 4 8,轻度妊高征组为 4 4 9± 0 78,中度妊高征组为 4 52± 1 0 1,重度妊高征组为 5 50±1 93,正常晚孕组为 4 15± 0 64。妊高征患者血浆GMP - 140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 (P <0 0 1)。并随病情 (轻、中、重 )呈递增趋势。结论 :血浆GMP - 140水平及Fg含量反映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激活系统功能 ,这是观察妊高征的发生、发展的有效指标 ,对临床上进行危险性评估、判断预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等均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联合检测对妊高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8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健康孕妇,观察两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高征患者的PT、APTT、TT、FIB、PL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妊高征病情,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产后出血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蕲蛇酶 (Acutulase)水解纤维蛋白原 ,采用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对 7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和 6 0例妊高征患者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轻度妊高征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反应速率 (FMPV)、血浆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含量 (S)和最大吸光度 (Amax)分别为 0 77± 0 .10 ,(45 2 .33± 85 .96 )mg/dL ,0 .4 0± 0 .0 5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6 6± 0 .15 ,(370 .89± 112 .2 0 )mg/dL ,0 .35± 0 .0 8],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重度妊高征组分别为 0 .5 7± 0 .14 ,(30 8.4 5± 93.97)mg/mL ,0 .30± 0 .0 8,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显著低于轻度妊高征组 (P≤ 0 .0 0 1)。结论 :应用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 ,对妊高征的凝血功能状态及并发症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外周血CD6 2L和CD1 1B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FCM)检测 2 5例妊高征患者和 2 4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的外周血中CD1 1B和CD6 2L的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测定可溶性L 选择素(sL selectin)的浓度 .结果 :妊高征组外周血CD6 2L的平均抗体阳性百分率 (2 2 .3± 2 .5 )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4 1 .8± 4 .1 ) % (P <0 .0 1 ) .而血浆中可溶性L 选择素的浓度在妊高征组 (1 0 70± 89)ng/mL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890± 5 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妊高征患者CD1 1B平均抗体阳性表达率 (5 5 .9± 5 .2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 1 .2± 2 .2 ) %(P <0 .0 1 ) .结论 :妊高征患者CD1 1B和血浆可溶性L 选择素明显增加 ,两者可能是参与中性粒细胞活时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分子 ,在妊高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孕妇产前血凝四项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方法孕妇组550例、妊高征组10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孕妇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Ⅱ检验APTF、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表明APTF、P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对妊高征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血凝四项指标,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元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 48例房颤患者 (其中风心病 2 8例 ,冠心病 2 0例 )和 30例正常人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元(Fg) ;并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 -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 (0 .47± 0 .45对 0 .14± 0 .0 6mg L ;P <0 .0 1) ,纤维蛋白元水平也显著升高 (3.34± 0 .94对 2 .5 4±0 .5 5g L ,P <0 .0 1)。而PT、APTT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 -dimer,Fg及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D -dimer和Fg水平升高 ,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PT、APTT、FIB、PLT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以及静脉血血小板记数 (PLT)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PT、APTT、FIB测定采用COATPONⅣ-Plus血液凝聚仪 ,PLT测定采用SysmexKX -2 1血球记数仪 ,对 97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健康体检者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P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 ,APTT两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FIB两组差异极显著 ( P <0 .0 0 1) ,PLT两组差异极显著 ( P <0 .0 0 1)。结论 :四项指标的检测对于防治肝硬化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乳癌细胞分泌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生  王俊英  董浦江 《医学争鸣》2002,23(10):956-957,960
目的 探讨乳癌 (MCF- 7)细胞株分泌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方法 分别测定高低两种浓度的乳癌细胞分泌物对正常血浆和异常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值和 V ,V因子活性的影响 .结果 两种浓度的乳癌细胞分泌物均可使正常血浆APTT(s)显著缩短 (37.6± 0 .3) vs (31.0± 0 .5 ) ,(2 6 .0±0 .5 ) ,P<0 .0 5 ,而对 PT无影响 ,使异常血浆的 PT(s)延长(18.7± 0 .5 ) vs(2 3.6± 0 .5 ) ,(31.6± 0 .8) ,P<0 .0 5 ,而对APTT无影响 ;只有高浓度的分泌物能使 TT(s)延长 [正常血浆 (15 .8± 0 .6 ) vs(18.8± 0 .4 ) ,异常血浆 (18.8± 0 .5 ) vs(2 2 .4± 0 .5 ) ,P<0 .0 5 ].两种浓度的乳癌细胞分泌物均可使 V 因子活性增强 (12 5± 11) vs(170± 10 ) ,(2 5 0± 13) ,P<0 .0 5 ,只有高浓度的分泌物能使 V因子活性降低 (89± 10vs75± 9,P<0 .0 5 ) .结论 乳癌细胞分泌物对凝血系统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正常儿童的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g)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正常值及该值与患儿出血的关系。方法 应用ACL 2 0 0型全自动凝血仪及其配套试剂 ,检测 180例正常儿童凝血三项 ,12 3例出血性疾病患儿的凝血三项及凝血因子活动度。结果  180例正常儿童的PT :( 12 .1± 0 .5 )s,Fg :( 2 .5 3± 0 .13)g/L ,APTT :( 2 6 .3± 4.6 )s。PT >正常 3s,临床出血 33.3% ;PT >18s,临床出血为 94.1%。Fg在0 .44~ 1.5 g/L ,临床出血为48.0 % ;Fg在1.5~ 4.5 g/L ,临床出血与其他凝血因子减少有关 ;Fg >4.5 g/L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APTT在 35~ 40s,临床出血为14.2 % ,即为异常 ;APTT在 40~ 5 0s ,临床出血为 6 3.3% ;APTT >6 0s,临床出血为 80 .8%。结论 PT、APTT时间延长与凝血因子活性减低程度、临床出血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5例妊高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D 二聚体 (D D)、纤维蛋白原 (Fbg)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的含量并与 2 0例正常孕妇及 2 0例育龄健康非孕妇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期PT、APTT均缩短 ,且妊高征患者与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t PA均明显升高 (P <0 .0 0 1) ,但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D D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 ;妊娠期Fbg明显升高 (P <0 .0 1) ;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妊高征患者之间FDP有明显差异 (P <0 .0 1、P <0 .0 0 1)。结论 :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 ,妊高征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行凝血和纤溶系统检测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游离αhCG作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标志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α亚单位 (Fαh CG)作为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放射免疫试剂测定 74例孕 2 1~ 4 3周妊高征患者血清 ,并与 37例孕周匹配的非妊高征者血清作对照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最大 Youden指数确定最佳阈值。结果 :妊高征组 Fαh C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5 5 6±4 2 8) IU/ L vs2 32± 131) IU/ L],(t=5 .6 6 ,P<0 .0 0 1) ;Fαh CG取值 2 6 0 IU/ L作为预测妊高征的阈值 ,其敏感性为81.1% ,特异性为 75 .7% ,Youden指数为 0 .5 7。结论 :Fαh CG可作为预测妊高征的血清标志物 ,取值 2 6 0 IU/ L可作为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和正常妊娠孕妇各50例及99例妊高征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采用挪威NycoCard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检测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正常孕妇血浆PT、APTT缩短,Fbg及D-D水平增高;妊高征孕妇血浆PT、APTT明显缩短,Fbg及D-D水平明显增高。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三组间TT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D含量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Ρ<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凝血四项与D-D的检测,对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6 %羟乙基淀粉 (贺斯 ,HES 2 0 0 / 0 .5 )为容量扩充剂行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AHHD)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5 0例择期手术 ,术前无凝血功能障碍 ,在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后以病人全血容量的 2 0 % (2 0~ 2 5 ml/ kg)输入 6 %贺斯 ,速度为 2 0~ 2 5 m l/ kg· h- 1。于输液前及输入 6 %贺斯后 30 ,6 0 min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容 (Hct)、血小板计数 (PL C)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比率 (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输入 6 %贺斯后 Hb从 (131.88± 10 .4 5 ) g/ L 降至 (90 .99± 10 .10 ) g/ L,Hct从 0 .4 1± 0 .0 3降至 0 .32± 0 .0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达轻度血液稀释。输入 6 %贺斯后 PL C、FIB均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T、INR、APTT、TT无明显改变。结论 :选用 6 %贺斯为容量扩充剂 ,以约 2 0~ 2 5 ml· kg- 1静脉输注 ,行轻度高容量血液稀释时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一氧化氮系统失调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镉柱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对 43例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36例正常妊娠妇女 (对照组 )和 19例正常非孕妇 (正常组 )血浆中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 /硝酸盐 (NO-2 /NO-3 )及ET - 1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血浆中NO-2 /NO-3 含量 (34.2 9± 10 .15 ) μmol/L明显高于非孕正常组妇女 (11.98± 3 .99)μmol/L ,并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 ,孕中期达高峰 (39.45± 9.16 ) μmol/L ,到孕晚期有所下降 (31.42± 7.86 5 )μmol/L。血浆中ET的含量有所上升 ,但与非孕正常组妇女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与正常晚期妊娠对照组相比 ,轻、中度妊高征妇女血浆中NO-2 /NO-3 含量虽有所上升 ,但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重度妊高征妇女则有明显上升 (P <0 .0 5 )。妊高征妇女血浆ET含量 (96 .0 5± 13 .5 7)ng/L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36 .48± 6 .17ng/L)相比有极显著的上升 (P <0 .0 1) ,并且与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r =0 .5 2 ,P <0 .0 1) ,ET/NO比值 (2 .47)明显大于正常晚期妊娠对照组妇女 (1.13,P <0 .0 5 )。结论 :妊高征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导致ET/NO系统平衡失调可能在妊高征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患者PT、APTT、FIB、TT指标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 CA- 5 30型全自动血凝仪(散射比浊法) ,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值。结果:肝细胞癌患者 期+ 期组PT、APTT、FIB、TT分别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 1 ) ,肝细胞癌患者 期+ 期组PT、APTT、FIB、TT分别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凝血试验(PT、APTT、FIB、TT)参数均有变化,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病情危重与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0名足月健康孕妇以及50名体检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妊高征组、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各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差异。结果与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比,妊高征组PT、APTT、TT明显缩短,FIB和D二聚体等纤溶功能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PTT,TT、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和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的含量,研究其在早期DI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5例早期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30例非DIC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D、FDP、FM和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早期DIC组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APTT、PT、TT时间缩短,FIb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DIC组血浆中的D-D、FDP、FM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9.52±3.63)vs.(1.31±0.56);(23.12±6.24)vs.(3.69±0.60);(46.21±12.28)vs.(4.15±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DIC的诊断中,D-D、FDP、FM定量检测比常规凝血功能更有价值.为DIC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