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1-192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患者5例。术前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完善检查后给予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悬液病变下肢局部多点注射。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肢体疼痛缓解,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例溃疡明显好转。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本院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获取脐血200~300 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 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移植后大部分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足部皮温、踝臂指数、经皮氧分压较前明显升高,足部溃疡创面愈合6例,缩小1例.7例动脉造影随访患者均显示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2肢截小趾,1肢因疼痛、湿性坏疽、合并严重感染而行膝下截肢.结论 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不能行血管搭桥术及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均有足部溃疡或坏疽,合并感染.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显示4例患者均累及双下肢血管病变,单侧溃疡或坏疽,共移植5次,有一患者移植2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50~300 μ g/d,皮下注射,行PBSC动员3~5 d,然后用百特CS-3000 Plu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干细胞,总量60 ml,干细胞数量约(178.1~239.0)×109/L.将干细胞悬液按3 cm×3 cm距离进行患侧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6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後果:PBSC移植后7~14 d4例疼痛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1~6 w感染得到控制;12~16 w4例溃疡或足趾坏疽明显好转或愈合,无一例患者行截肢术;1例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复查比较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移植后2~24 w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协同作用,并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 ① 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培养、标记.②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在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 μl/点.阿托伐他汀组:梗死部位分4个点注射L-DMEM培养液,50 μl/点,阿托伐他汀5 mg/(kg*d) 溶入生理盐水2 ml, 灌喂4周.间充质干细胞组: 梗死部位分4点注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每点(50 μl) 2×106个.联合组:已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入梗死部位4个点, 每点(50 μl) 2×106个,阿托伐他汀5 mg/(kg*d),溶入生理盐水2 ml,灌喂4周.③术后4周, 测定大鼠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 检测细胞移植情况及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① 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 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相比,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升高,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联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②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阳性细胞.③ 血管密度: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血管密度高于其它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作用, 其机制可能为阿托伐他汀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的转归及临床意义。方法3例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下肢血管病变伴久治不愈糖尿病性足坏疽患者,其中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糖尿病病程8—14年,在传统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及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3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严重的糖尿病足坏疽,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朋动脉等。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行胰岛素控制血糖,抗感染、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其中1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足部临床表现得到一定的改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于糖尿病合并严重下肢血管病变,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糖尿病足坏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我院自2004年7月起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17例,患者移植前均予内科常规治疗2~6 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动员、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或骨穿、分离骨髓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 cm×3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结果:移植后l周内及2个月后其皮温、间隙性跛行、下肢毛细血管密度、疼痛、溃疡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平均费用约2万元人民币.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足的一种有效、安全、简单、价廉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与糖尿病足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操作规范和病人的实际情况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3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施行十细胞移植各1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500μg/d,皮下注射,行PBSC动员5d,然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cm×3cm距离进行患侧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SC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3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温升高,下肢凉感消失,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明显好转或愈合,足趾色由暗紫转为正常,肿胀消失.经血管造影显示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产生。无一例患者行截肢术;移植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钱莺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324-325
对2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行静脉滴注和下肢肌肉注射脐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l月患者疼痛减轻,溃疡面好转.提出完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5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8例.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踱行、踝肱压指数(ABI)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①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7例创面全部愈合,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1例;愈合时间10~46 d,平均27 d.②干细胞移植治疗后6个月患者ABI明显升高[(0.26±0.18)比(0.4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2,P< 0.05).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10例,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糖尿病足3例,血管闭塞性脉管炎3例。患肢12条中左5条,右7条。均予G-CSF 300μg/d皮下注射,连用4~6天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悬液。部分干细胞悬液直接注射至患肢肌肉内,其余干细胞悬液经球囊导管技术灌注至患肢末梢动脉内。结果:患肢疼痛和冷感觉改善率为100%。间歇性跛行3例行走距离明显增加。移植后1个月,5例7条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示均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