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方法结果小或消失,结论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可能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观察9例14个病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后超声图像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9例粒子均顺利植入,粒子分布均匀,单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2~55粒(平均20.9粒),3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缩患者疼痛减轻,未见严重的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植入瘤体内^125I放射性粒子后观察30例108个病灶超声图像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30例均顺利植入粒子,粒子分布均匀,单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2~31粒(平均15.5粒),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病灶显示明显缩小或消失,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浅表转移癌具有方法简单、定位准确、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一种治疗淋巴瘤安全的微创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留体内^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Ⅰ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Ⅰ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数为5-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坊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植入瘤体内125I放射性粒子后观察30例108个病灶超声图像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均顺利植入粒子,粒子分布均匀,单个瘤体内植入 125I粒子数为2~31粒(平均15.5粒),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病灶显示明显缩小或消失,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浅表转移癌具有方法简单、定位准确、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一种治疗淋巴瘤安全的微创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125种子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Ⅰ^125种子源对71例各类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组织间植入治疗,其中51例患者于术中将125Ⅰ种子源植入肿瘤切除后可能残留区域或不能切除的肿瘤组织内;20例患者在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125Ⅰ种子源植入到肿瘤内,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恢复良好,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现与Ⅰ^125种子源植入相关的并发症。71患者血象虽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不大(P〉0.05),各类患者相应肿瘤标志物水平在治疗后亦显著下降(P〈0.01)。7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3%,其中完全缓解12例(占16.9%);部分缓解50例(占7(1.4%);稳定7例(占9.8%);进展2例(占2.8%)。结论:Ⅰ^125种子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方法简便、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为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或经阴道穿刺晚期恶性肿瘤,并依据放射治疗计划植入适当数量的^125I放射性粒子。 结果28例患者均获成功。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块,准确引导植入针的插入,成功监视粒子的植入。 结论超声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确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20例,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Ⅰ粒子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CT随访.结果 125Ⅰ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发生穿刺道少量出血2例;术后肿瘤性疼痛缓解9例;术后1~6个月CT复查示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者12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共47个病灶,经影像学检查确定瘤体大小,超声制作计划切面,经计算机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确定植入125I粒子的数量及粒子分布范围,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预定部位,术后CT检查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漏植。定期超声及CT复查,按照WHO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45例患者47个病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2%(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淋巴结转移癌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腮腺肿瘤。所有病例在穿刺植入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口腔溃疡。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应用;在可探及的前提下,超声为首选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14例脑胶质瘤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永久性放射性植入粒子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探讨^125Ⅰ粒子对脑胶质瘤治疗作用及生物学特点。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利用MICK200-TPV放射性粒子植入系统,对14例脑胶质瘤患者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直接植入^125Ⅰ粒子,植入粒子5—14颗,每颗粒子活度0.3~0.4mCi,病灶周边剂量60~90Gy。6例植入粒子后补充外放疗35~40Gy。结果全组14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中位12个月。治疗后1个月CT或MRI复查14例残余病灶缩小,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治疗后12个月CT或MRI显示11例粒子聚集,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7例治疗后1-2个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 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直接植入^125Ⅰ粒子治疗脑胶质瘤,能够对肿瘤及肿瘤周边可浸润范围提供较高的治疗剂量,达到控制和治愈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护理。方法对20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结果 2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症状、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的一项新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及提高粒子植入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穿刺下放射性125I离子植入技术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3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粒子分布计划,在CT扫描引导下,准确的标记出病灶穿刺的进针点,进针深度,角度,计算出进针数,将穿刺针经皮穿刺于病灶内并植于粒子。植入结束后,再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经复查近期有效率83%(108/130),并发气胸15%,(20/130),出血32%(42/130)。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粒子植入术对中晚期肺癌治疗是简单有效安全的微创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40例前列昧癌患者在直肠超声引导下行经会阴125Ⅰ粒子植入术.其中29例行单纯粒子治疗.11例术后加外放疗.首先对前列腺进行超声扫描,将图像传送到计算机制定种植治疗计划,并在种植前计算放射线对前列腺体积的有效覆盖,以患者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 粒子植入术前和术后各时期PSA值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0人14次出现PSA反弹,而单纯粒子组与联合治疗患者组PsA反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vs 27.3%).结论 超声引导经会阴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及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植入治疗肝门区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观察。方法患者术前空腹,彩超引导选择合适进针路径,避开周围血管及胆管,采用单点多向、多点多向的方法力求125I粒子均匀分布,并在125I粒子间间隔植入5-FU缓释剂。术后1、2、6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及CT检查,根据肿瘤大小变化对疗效进行分级。将疗效分为4级,Ⅰ级:肿瘤缩小50%以上;Ⅱ级:肿瘤缩小25%~50%;Ⅲ级:肿瘤缩小25%以下;Ⅳ级:肿瘤大小无变化或增大。结果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2、6个月复查。1个月: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9例,Ⅳ级3例;2个月: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6个月: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0例;术后5个月死亡1例。生存期5~1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及5-FU缓释剂植入治疗肝门区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且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粒子治疗恶性肿瘤腹腔内种植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12例患者共47个腹腔种植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2个月复查CT,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及肿瘤大小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个病灶均成功植入粒子,每个病灶植入10~60粒.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直径(1.5±0.9)较术前(5.1±2.3 cm)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12例病例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8例,无变化(Nc)1例,无进展(PD)病例.总有效率(CR+PR)91.7%.腹痛症状缓解率为83.3%,术后2个月QOL评分分别为(56.3±3.8)分较术前(42.2±5.7)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恶性肿瘤腹腔内种植是一种短期内较为有效、安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致气胸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给予 226 例患者在 CT 引导下行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了解术后患者发生气胸的情况,并总结护理情况。结果术后31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胸,发生率为13.7%;1例发生张力性气胸,肺组织压缩超过60%,9例肺组织压缩20% ~ 60%,21例肺组织肺压缩20%以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气胸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既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6.
石峰  秦昂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508-1511
【目的】探讨利用B超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照射治疗术后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效后复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后复发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中位年龄49(22~76)岁,局部麻醉,间距1cm,以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的粒子数及进针方向做参考,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神经,在B超或CT定位下用粒子针进行植入,粒子针插植边缘达到肿瘤影像学边缘,粒子间距0.5~1cm,术后即行超声复查,了解粒子分布状况,必要时进行补植入,避免剂量冷区。粒子活度为1.85×10^7Bq~2.96×10^7Bq,中位植入粒子数27(3~58)粒。【结果】根据疗效评估标准,1~6个月后进行CT扫描,其中CR25.7%(9/35),PR51.4%(18/35),NC14.3%(5/35),PD8.6%(3/35),总有效率CR+PR77.1%(27/35)。随访6~28个月,6个月局部控制率91.4%,1年57.8%,2年40.1%。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55.2%,30.2%。【结论】在B超和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进行肿瘤体内照射,植入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是治疗头颈部复发恶性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 ̄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访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7,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术后肺转移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MFH术后肺转移瘤患者8例,转移病灶28个,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处方剂量80 Gy,粒子活度0.7 mCi(2.59×107 Bq).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瘤体平均照射剂量(172.9±39.9)Gy,D100( 77.7±10.2)Gy,D90 (97.2 ±6.8)Gy.有效率为82.1%(23/28),患者术后生存10.0 ~26.0个月,平均(14.6±3.5)个月,中位生存期13.0个月.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MFH肺部转移病灶短期局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确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20例,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CT随访。结果 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发生穿刺道少量出血2例;术后肿瘤性疼痛缓解9例;术后1~6个月CT复查示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者12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