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将200例需要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630 mg,每天3次,口服,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结果: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治疗组为9%,对照组为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与基础疾病和年龄有相关性。结论:益生菌可以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使用抗生素患者应该同时服用益生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李娜  赵敏 《黑龙江医药》2010,23(6):899-900
益生菌能调节动物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达到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效果。抗生素因抗药性和动物体内残留等问题,逐渐将被益生菌取代。本文主要就益生菌的种类、作用机理、应用与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56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护肝类药物、利尿剂、抗生素等。自发性腹膜炎症状缓解及腹水消退后,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有效率为60.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观察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显著,能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失代偿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用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每次750 mg;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50 mg,两药均每天3次,连用4周。治疗前后,测定2组的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肝功能指标、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分别是0.09±0.06,0.12±0.08,这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是(15.02±3.69),(18.45±4.10)ng·L-1,这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分别是(24.61±14.29),(36.82±15.67)U·L-1,上述3个指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改善率分别为71.80%,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ADR发生率分别为15.38%(6例/39例),20.51%(8例/39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提高肝功能;且不增加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在儿童中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常见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应用十分广泛。某些疾病诊断尚未明确抗生素作为首选治疗也屡见不鲜。不合理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某些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应用观念上也存在某些误区,从而导致耐药菌株不断产生,抗生素效果日趋下降。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变态反应与二重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明确的用药指针下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抗菌药物在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我国2004年颁布实施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解放军总医院742名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利用医院微机网络运行系统,提取200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在院742名患者临床用药数据进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分析。结果742名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者248名,占全部在院患者的34%。非限制使用抗生素品种占到89%,限制使用抗生素9%,特殊使用品种占2%。临床抗生素合理用药率87%,不合理使用13%。抗生素品种的使用率占总药品品种的14%。结论在我国《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颁布后,医疗机构加大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执行力度,抗生素的使用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抗生素加服益生菌对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接受抗生素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2015年8月,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单一给予同种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给予益生菌复方制剂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腹泻发生时间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有4例出现腹泻,发生率为9.76%,对照组有17例出现腹泻,发生率为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24h内、3d内、6d内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88%、7.32%、9.76%,对照组为17.07%、34.15%、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治疗后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菌群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加服益生菌能够有效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处于稳定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人体胃肠道内正常的菌群、菌群分布,导致菌群失调,当肠道内的球杆菌比例失调时,就会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现在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益生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静脉给药是其重要的途径,本文对抗生素的静脉使用问题作一阐述。1 选择最佳溶媒及配制时间 抗生素多为粉针剂,需溶解稀释后方可使用,溶媒的量直接影响药效,量过多,单位时间内难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量过少,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易产生不良反应。溶媒的pH值对抗生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如青霉素的最佳pH值为6.8,即指在近中性(pH6~7)的溶液中较稳定,如在pH<5或>8的溶液中,极易分解。因此,5%GS或10%GS的酸碱度对其均不适宜,最好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1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进行体检的肺肝硬化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将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并且分析单纯胆囊结石以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类型的肝硬化其发病率,比较各个级别患者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结果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组患者的发病率是44.44%,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是7.86%,肝硬化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的类型不同其发病率不同,不同类型的合并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都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这其中肝功能损害为Ⅰ级的其发病率是50.79%、肝功能损害为Ⅱ级的其发病率是39.22%、肝功能损害为Ⅲ级的其发病率是38.10%,3个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漏诊,经常被医师所忽略,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在肝硬化和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52例肝硬化、30例肝癌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并与CRP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疾病组患者血清 CRP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5),而且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硬化失代偿组>肝硬化代偿组,差异越大,预后越差.单独检测血清CRP和AFP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86.7%和80.0%;特异性分别是65.8%和78.0%;以CRP和AFP至少1项阳性作为判断标准,灵敏度上升为96.7%.结论:检测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CRP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单独检测血清CRP不是诊断肝癌的理想指标,但血清CRP和AFP的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根据病情分别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根治性近端胃次全切除、全胃切除及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并对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共死亡9例,其中因创面广泛渗血死亡3例、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4例,病死率为17.6%;发生并发症14例,其中瘘管渗出致腹腔感染4例、肝功能衰竭5例、大量腹水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结论胃癌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手术难度大,要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肝纤维化4项指标和肝功能4项指标。结果结果在A、B、C三级组中,TBIL、TBA水平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高而升高(P<0.05);CHE和ALB水平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高而下降(P<0.05);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呈上升趋势(P<0.05),肝纤维化4项指标与肝功能4项指标之间有相关性(r=0.8580~0.0053,P<0.05),与TBIL、TBA呈正相关,与CHE、ALB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HE、ALB、TBIL、TBA及PCⅢ、Ⅳ-C、LN、HA水平对估测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lgG阳性在肝硬化高血氨症中的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5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有肠胃病及肝病患者3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两组病例外周血中Hp-lgG抗体及血氨检测仪测定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HP-lgG阳性为33例,占66%(33/50),Hp-lgG阴性为17例,占34%(17/50).血氨升高的患者有32例,其中Hp-lgG阳性患者30例,占60%(30/50),Hp-lgG阴性患者2例,占4%(2/50).对照组有8例Hp-lgG阳性,阳性率21%(8/38),无一例出现血氨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高可能是引起高血氨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住院的60例肝硬化病人,从饮食、活动、心理、用药等各方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遵医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活动行为、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肝硬化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稳定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41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细菌培养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治愈好转35例,死亡6例(Child-Pugh分级B级全部治愈)。结论及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腹水检查,早期明确诊断、针对性的治疗有助于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治疗。  相似文献   

18.
45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毅 《中国医药指南》2010,8(7):24-24,6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可能诱因和病因,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收集整理45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其胃镜检查结论及其他可能的诱因和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男性占较高的比例,与女性之比为2∶1;其中有饮酒史患者21例,占患者总数的46.67%,HP感染患者12例(26.67%),服用NSAID患者23例(51.11%),无明显的其他诱发因素的有3例,占6.67%。胃镜下表现4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29例,占64.44%;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出血9例,占20%,消化性溃疡出血14例,占31.11%,其他未发现明显原因的2例,占4.44%。结论临床上应根据其较高的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针对临床病因的确诊进行一系列对因治疗,尤其是应对临床常见的原因如静脉曲张性破裂、门脉高压、HP感染、消化性溃疡进行有效的控制,改善肝功能对减少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晓慧  王伟军 《中国药师》2012,(12):1756-1758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10 g,2~3次/d,根据大便次数适当调整乳果糖剂量使患者保持大便1~2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LT、AST和血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乳果糖口服液能加速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促进肠黏膜的修复,保护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诊治的60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0%,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等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腹水,安全、简单、高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