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我科室治疗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患者单纯采用针刺疗法,观察组36例患者在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治疗期为2周,2周后评定两组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总体有效率72.2%,观察组总体有效率88.9%,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牵正散联合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可供临床工作者参考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电针配合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以电针取穴,阳白与太阳,下关与颧髂,地仓与颊车为3对主穴,配合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张健  朱仲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87-288
目的观察力学针刺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的临床疗效,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时力学针刺取穴的重要性。方法临床收集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患者年龄在15~65岁,平均45.2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随机分成两组,采用普通针刺取穴组32例,采用力学针刺取穴组32例,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两组疗效评估对比,力学针刺取穴组痊愈率为65.63%,总有效率为93.75%;普通针刺取穴组痊愈率为56.25%,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力学针刺取穴组与普通针刺取穴组相比较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龙胆泻肝汤与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初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周围性面瘫初期(1~3 d)的患者随机分为龙胆泻肝汤组和牵正散组,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观察面部肌肉恢复情况,并以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标准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龙胆泻肝汤治疗周围性面瘫初期患者优于牵正散。结论:周围性面瘫初期病因多为湿热阻滞经络所致,治疗应以清利湿热通络的龙胆泻肝汤为主;祛风通络的牵正散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把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采用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8例单纯用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21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牵正散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针刺、推拿联合治疗小儿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面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采用针刺、推拿配合中药牵正散加减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口服强的松、利巴韦林喷雾。各治疗15d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2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针刺、推拿治疗小儿面瘫疗效优于激素、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周围性面瘫,俗称“口眼喎斜”,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面肌瘫痪、口眼歪斜为基本特征,属中医“口僻”范畴内。笔者近2年采用针刺配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21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图说明腹针中浅刺的合理性。方法从定位取穴、神阙系统形成、虚证的针刺深度、"疗效"验证等方面,讨论了腹针浅刺的依据。结果与结论 "疗效"是判断针刺深浅是否正确的绝对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适用价值。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以患侧为主。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7d为1疗程,间隔休息3d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痊愈和显效分别为10例(33.33%)、12例(40%),均与对照组6例(20%)、9(30%)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与对照组86.67%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一和第二个疗程痊愈率分别为20%、53.33%,合计高达73.33%,而对照组仅为5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能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率和缩短疗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周围性面瘫患者逐渐增多,其治疗以西医疗法及传统的中医针刺疗法为主.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氦氖激光和电针加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患者109例,并与单纯针刺穴位治疗42例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周围性面瘫患者151例。其中男85例,女66例,年龄15~73岁,病程1天~1.5年,患者多在发病3—7天来诊。2 方法我们采用随机分组,各组取穴均力阳白、四白,迎香、地仓、太阳等穴中的4个穴位.对照组为单纯针刺,每日一次.治疗组Ⅰ采用上海产氦氖激光治疗机,以管长250mm,光斑直径约1.5mm,输出功率2—3mv直接穴位照射,每次5min,每日一次,治疗组Ⅱ针刺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导线分别连于针柄,采用疏密波,以患者可耐受为度20min,其后给予红外线照射相同穴位,距离40—50cm,强度力自觉温热,时间20min,每日一次.3 疗效标准 (1)治愈:面肌功能恢复,眼睑闭合良好.(2)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眼睑闭合明显改善,说话大笑时可见轻度口角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3)好转:体症有改善,口角可见歪斜,眼睑闭合不紧.(4)无效:体症无改善。4 治疗结果治疗30日内疗效结果见表1—2。  相似文献   

11.
从96年以来,我们采用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系门诊收治,其中男45例,女55冽,年龄最小1岁,最大朋岁,以20至45岁之间为多,病变部位右侧47例,左侧53例,病程均在7日以内。治疗方法分组取穴一组:鱼腰、四白;二组:下关、颧股;三组:地仓、承浆。操作方法每次任选两组或三组穴位,常规消毒,采用平刺或斜刺,快速进针,深度1至2寸,用6805电针治疗仪,每组两穴的针身分别接上一个输出的两根线中的任一根线,选用断续波,频率14-16次l分,通电时间10至30分钟,刺激强…  相似文献   

12.
江桂珠 《海峡药学》2014,(12):161-163
目的:通过120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瘫表面肌电的检测及疗效判定,探讨电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明确、客观的治疗依据。方法2011年05月~2013年05月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120位周围性面瘫患者,年龄在18~40周岁的莆田市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电针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分别于病程7d、电针治疗结束后进行肌电图检查及疗效判定。结果两组面瘫患者疗效判定对比说明电针针刺组痊愈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P<0.05),表明静止期电针治疗的痊愈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两组面瘫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面神经波幅变化比较,说明两组治疗方案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电针针刺组对改善面瘫患者面神经波幅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发病7d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方牵正散加减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牵正散加减,水煎100-200 m,早晚温服。对照组给予口服思考林,20 mg 3次/d,甲钴胺,20 mg,2次/d,维生素B1 20 mg,3次/d,维生素B6,20 mg,3次/d。两组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面部表情自然程度、眼裂闭合程度、鼻唇沟变浅程度、口角歪斜程度额纹消失程度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减用于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能够明显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并能够减少后遗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吴穆 《贵州医药》1992,16(4):246-247
足跟痛在针灸科病人中较为常见,如何辨证施治,提高疗效,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现将笔者1980~1991年对215例足跟痛患者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一、肾虚跟痛型中医认为肾主骨,足跟部疼痛病因之一则由于肾虚或风寒湿侵袭所致。X 线摄片均有跟骨刺存在。患者行则跟痛,卧则痛消是其特征,证属骨痹。笔者临证积累此型105案例。取穴以足少阴肾经为主,取该经接近病变处的水泉穴、下水泉穴(即水泉穴直下赤白肉交界处)进针约3cm 深。此乃循经局部取穴。针刺手法根据《灵枢·官针》十二刺中之“短刺”记载:“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  相似文献   

15.
范鹏  郭凤红  陈莉秋 《淮海医药》2010,28(6):519-520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辅助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2组在针刺取穴上无差别,2个疗程后(20 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2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辅助推拿及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效,但针刺辅助推拿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把针刺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我科同志经过在自己身上反复试扎,初步摸索了一针一穴治疗面瘫的新方法。针刺部位(运动点或刺激点);相当于耳屏紧前方即“听会”穴前0.5—1寸处(即下关穴周围)。操作方法:用脉冲直流“6.26医疗机”,先在  相似文献   

17.
秦亚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60-346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太阳,中药根据辨证分型用药.结果:治疗62例,痊愈60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效果,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娄勃  谢君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72-73
目的:评价以加昧牵正散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加减应用,两组患者均在病程1周后配合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予以评分及分级。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21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痊愈率为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痊愈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加味牵正散加减为主的中西结合治疗是贝尔面瘫的优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牵正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牵正汤加味口服,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87.06%。结论:中药牵正汤加味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发扬了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是针灸科常见多发病,传统针刺方法取穴多,面部因神经血管丰富,疼痛明显出血多,为减轻患者痛苦,作者于三年前开始用针灸少取穴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