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探讨新生儿HIE合并颅内出血与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文分析了108例新生儿HIE,其中合并各类颅内出血37例,分别为脑实质出血25例,占67.5%;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占37.8%,硬膜下出血9例,占24.3%;硬膜外出血5例,占13.5%;单纯脑室内出血8例占21.6%。  相似文献   

2.
足月新生儿窒息的颅脑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3例出生时有窒息的足月新生儿进行头颅CT检查,175例(90.7%)有异常发现。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病率最高,共165例(94.3%),中度约占一半。缺氧缺血性脑病伴颅内出血66例,单纯颅内出血10例。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最多见,其次为硬膜下出血及脑实质出血。重度窒息组阳性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各类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窒息组。说明积极正确复苏的重要性及CT对诊断窒息后脑损伤的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80例梁秀清,张言圣,宋忠海新生儿颅内出血(NIH)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8-24天;脑室内出血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硬膜下出血4例,脑实质出血4例;均红大颅CT或B超确诊。分高压氧综合治疗组(下称HBO...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生血的CT特证。方法对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占87%;脑内出血4例,占7%;硬脑室出血2例,占3%。结果(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类型,多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生产过程中有轻至中度窒息史。(2)脑内出血多合并重度窒息史。(3)脑室内出血多在脑室后角形成血-脑脊液平面。(4)硬膜下血肿合并皮下血肿、产伤史。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83年至1984年对40例死亡的新生儿作了尸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 40例中以内出血最多共37例,占92.5%,其中肺出血32例(内有26例合并颅内出血,6例为单纯肺出血)。37例中有颅内出血者31例(包括上述合并肺出血者26例),其中脑实质内出血10例,3例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者合并出现者18例,内有3例矢状窦及小脑幕撕裂,1例颞中静脉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脑超声与MRI应用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所有患儿均行颅脑超声和MRI检查,比较颅脑超声与MRI单独诊断、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结果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临床确诊脑实质出血14例、硬膜下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6例。颅脑超声诊断脑实质出血11例、硬膜下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5例。MRI诊断脑实质出血13例、硬膜下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9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6例。颅脑超声与MRI单独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超声与MRI联合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准确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超声与MRI在诊断不同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具有较高价值,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HIE合并颅内出血与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文分析了108例新生儿HIE,其中合并各类颅内出血(ICH)37例,分别为脑实质出血(IPH)25例,占67.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例,占37.8%;硬膜下出血(SDH)9例,占24.3%;硬膜外出血(EDH)5例,占13.5%;单纯脑室内出血(IVH)8例占21.6%。其中17例具有2种以上出血。从上述资料中分别选10例有合并颅内出血HIE和无颅内出血HIE的复查资料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中度及重度新生儿HIE较易发生各类ICH,其中以IPH和SAH常见,SAH吸收较快,对HIE的治疗和预后未构成实质性影响,但其余类别的ICH,尤其是IPH,其恢复期明显缓慢。与无颅内出血HIE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HIE合并ICH尤其合并脑实质出血,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应引起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对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进行CT检查,初次CT扫描时间为生后1h~10d;37例均为CT平扫。结果本组37例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CT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和足月儿窒息颅内出血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对58例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5天内行CT扫描示有颅内出血的患儿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早产儿32例,足月儿26例,35例在1例后18月进行复查。结果:室管膜下和脑室内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实质出血18例,硬膜下出血2例,12例合并两种出血类型以上。室管膜下和脑内出血11/3例见子于早产儿。蛛网膜下腔出血20/25例,脑实质内出血15/21例见于足月儿。35例复查病例中28例出现后遗症。结论:CT能对缺氧性颅内的出作出准确诊断,出血类型与胎儿成熟度及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所谓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不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只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出血。为提高对新生儿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31例新生儿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资料作一总结。1资料和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诊断(附1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点。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18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并与正常15例作了对照。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占80%,此型出血多数与脑缺氧有关。早产儿颅内出血亦是常见的疾病。结论:CT检查是诊断颅内出血的准确、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2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下出血19例,脑实质出血16例,脑室出血3例,其中多部位混合出血15例。脑水肿7例。结论:CT扫描是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征象。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2例。结论: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笔者报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颅内出血7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5例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可位于脑内、硬膜外、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且常同时存在,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结合文献,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及其CT表现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提高对其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有围产期窒息史的且有临床症状经CT检查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改变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CT表现为脑实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及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高密度影。(1)脑实质内局部散在低密度区,累及1~2个脑叶者17例。其中仅累及额叶者6例,额颞叶同时受累者5例,颞枕叶同时受累者6例;(2)低密度累及3个脑叶以上者18例。额颞顶叶受累者8例,其中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顶枕叶受累者6例,其中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余脑叶受累者4例;(3)弥漫性低密度灶累及大脑各叶15例。其中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脑室出血。结论CT扫描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12例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86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3例;中度21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2例;重度5例,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和脑积水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病情估计、疗效评估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VKD)并颅内出血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经CT确诊的78例VKD并颅内出血的婴儿进行了追踪复查,分析其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本组78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8例(74.4%),硬膜下出血(SDH)41例(52.5%),脑实质出血(IPH)31例(40.0%),脑室内出血(IVH)23例(29.5%)。单一部分出血45例(57.7%),2个部位出血19例(24.4%),3个以上部位出血14例(17.9%)。31例IPH随访复查死亡9例,仅4例恢复正常,其他病人均有脑室扩大、脑软化、脑萎缩、脑钙化形成等不可逆性后遗症的表现,以单纯SAH预后最好,24例1个月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VKD并颅内出血其预后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性88例,其中单纯性16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2例。自发性44例,血管畸形所致11例,由动脉瘤所致8例,其他2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8例。CT表现为脑沟密度增高48例,纵裂池出血66例,脑池密度增高78例。结论:SAH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CT检查为该病的首选及必检,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CT影像资料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颅内出血量的关系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98-2006年临床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新生儿患者的CT资料,观察CT图像显示的脑出血量,分析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出血部位与颅内出血量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缺氧后轻、中度出血在1-2周内均可完全吸收,发生在基底节或大脑白质区域的重度出血预后较差。结论:颅内出血量与窒息缺氧程度呈正相关;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出血,其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