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引言“集成金栗丹”載於乾隆年間,陈復正飛霞氏所著的“幼幼集成”中,孌墀E風化痰,清火降气,併治咳嗽上气,喘急不定,嗽声不轉,眼翻手搐等症,他並且說,凡诸家截風定搐之方,皆不及此方之聖,根据他的記載,結合到本人歷年的臨床上治療經驗,对於小兒發熱驚厥,是有相当療效的,因此不揣譾陋,作出簡單介紹,供同道們來参考和研討。  相似文献   

2.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粉刺一名肺風粉刺,俗称酒刺,是常見的一种皮膚病。多发于青年男女,到了三十歲后,症狀能逐漸減輕,不治自愈。此病虽然对健康沒有什么影响,但对青年男女來說,确实有碍美观。因此,他(她)們是不放松治療的,所以中医外科門診上这种皮膚病并不少見。病因本病的發生原因,(外科启玄)說:“肺气不清,受風顽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結而成。”(石室秘錄)說:“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風吹之,多生此疵,”(外科大成)说:“由肺經血热郁滯不行而生。”(医  相似文献   

4.
(一)什麽是胃潰瘍胃潰瘍在医学上常和十二指腸潰瘍共同討論,但本文專論胃潰瘍。胃潰瘍是發生在胃壁上的一种圓形潰瘍,是一种很常見的疾病。根据大数量的病理解剖統計,人類約有百分之十是有本病的,可見是很普遍的病。过去一般英美学者,認为本病是胃酸过高腐蝕了胃黏膜所造成的病象,因为在疼痛發作時吃點制酸藥如苏打之類就可制止疼痛。但这一学說是膚淺的。根据胃液分析的方法所得統計數字來看,胃潰瘍固結有42%是胃酸过高,但  相似文献   

5.
中風第二“人百病,首中風, 驟然得,八方通,”“原註”:①內經云,風为百病之長也,昔医云,中脉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著四肢,中經則口眼喎斜,中血脉則半身不遂。②中風病,驟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湧,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謂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淺說”,中風一名,首見內經,漢張仲景氏著伤寒論与金匱要略中亦曾对于“風”病詳加論列,隋巢氏病源也一開始就描述“風病諸候”,其“風病  相似文献   

6.
《幼科铁镜》一书 ,乃清初儿科名医夏鼎所著。夏鼎 ,字禹铸 ,安徽贵池人。生卒无考。康熙八年中举人 ,自幼得传于其父 ,夏初明儿科之术 ,尝言 :“予两代以医术济人共约七十余年 ,治活婴儿不下千万数”(卷二 )。康熙三十四年写成了《幼科铁镜》这部极有价值的儿科专著。其后在陈复正著《幼幼集战》、鲍相 王敖撰《验方新编》中多引用夏氏学说。清雍正时 ,此书被编入《钦定四库全书》。现将儿科学术特点浅述如下 :1 形色苗窍 诊疾之首“小儿病于内 ,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 ,望形审窍 ,自知其病”(卷二·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其内 )。儿科俗称…  相似文献   

7.
肖挹 《四川中医》1998,16(4):37-37
高热、惊风是小儿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来势猛、易于转归的特点,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笔者在临床之余结合已故名老中医——我的老师熊梦周的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惊风的临证问题谈点体会。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受六淫邪气,皆从热化而出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厥。《幼科全书》云:“凡小儿有病皆热。”《古今医鉴》也云:“夫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发搐,搐盛则牙关紧急而此俊生焉。”互.高热老师运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药杂志》1959,5(2):40-40
<正> 东光县由于党政領导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启發了广大中西医繼承和發揚祖国医学遗产的积極性,因而在人民保健事業上發挥了中医中药的作用。近二、三年来,有李英豪、張宝衡、王宝善等八个中医用清腸飲治疗急性闌尾炎三十例获得了显著疗效。按急性闌尾炎在古代中医文献上称作腸(?),其發病原因:由于飲食失节或飯后剧烈劳动或寒暑不适,引起血循环發生障碍,而蓄积成(?)。这病在广大劳动羣众中是常見的一种疾病。据孏皆?957年第三季度的統計,共收容急性闌尾炎患者47例,在使用闌尾炎切除手术的疗程上,一般是兩  相似文献   

9.
脾常不足、肾常虚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小儿初生,若草木方萌,阴阳稚弱,气血未充。钱乙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幼幼集成》云:“幼稚之气,尤为易亏,唯必根究先天之薄弱,而从方脉诸书,求源探本以为治”。故认病辨证应结合小儿之生理病理特点,不可视小儿为成人之缩影。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临床中所常見的重要疾病。其發病机理,经苏联医学家們的研究,建立了高血压病腦皮層关系的学说。确定了高血压病是一种中枢神經系統的原發性疾病。从而給本病治疗和預防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祖国医学记載有“肝气”、“肝風”、“中風”等一类的病  相似文献   

11.
灯火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民间运用灯火疗法治病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的医学文献中,记载尤多。清代陈飞霞所著《幼幼集成》一书中,即有“用火口诀”和“集成神火歌”,并称“灯火疗法”具有疏风散表、行气化痰、解郁开胸、醒目定搐之功。他运用“灯火疗法”得心应手,能收到立起沉疴之效。“灯火疗法”至今在民间仍广为流传,运用得当,疗效甚好。  相似文献   

12.
“胎病”,顾名恩义是阐述胎儿在胎内受某些因素影响,致生下即现病态。早在《素问·奇病论》便有“胎病”的论述,提出胎孕时期对小儿健康的影响。《幼科全书》、《幼科发挥》称之为“胎疾”,而以“胎病论”命名,则始见于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历代诸家把眙病分立为不啼、生下吐、二便不通、胎寒、胎热、胎毒、胎惊(痫、搐)、盘肠气、不乳、胎黄、胎肥、五软五硬、天钓、内钓等,且理法方药俱全,为后世中医  相似文献   

13.
陈复正《幼幼集成》学术思想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富汉  归永亮 《河南中医》1994,14(5):275-277
本文作者认为《幼幼集成》一书论证条件分缕析,义理明确,论治存精去浮,选取切实用效之方,故书中亦多临证实践心得之言。如对小儿诊断,每重指纹;认为惊风即是痉病,并以搐概之;临证擅长外治,尤崇灯火疗法;重视痘麻诊治,辑录前贤经验,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灯火灸是用灯芯草蘸油(香油,麻油,苏子油均可)点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本草纲目》卷六载:"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搐,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火蘸麻油点灯焠之良.外痔肿疼者,亦焠之."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对其评价甚高,认为是"幼科第一捷法",有"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之功.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冠心病,痛经,小儿腹泻,头痛,膈肌痉挛,癫痫,急性扁桃体炎,麦粒肿及皮肤科疾病等.本文就现代医家运用灯火灸治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前言〕發熱是一种常見的症狀。很多疾病均可引起。以現代医学言,其主要原因为感染,次为外科手術后以及神經性,脫水、出血后、藥物、环境等因素。其發生机理为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体溫中樞,引起体溫調節紊乱所致。由於發熱是認識疾病的一个重要指针,祖國医学家如張仲景、吳鞠通对發熱的原因、經过、病理性質、以及發熱的程度,兼証的有無,曾經作过描述;以此作为治療發熱病的理論基礎。現將中医对發熱的認識及治療原則歸納如下: 〔病因〕內經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濕、寒、暑、風、  相似文献   

16.
<正> 发热是小儿常见病状之一,临证时诸多医生常只从外感论治谬论多矣!先贤早有各训,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寒易热,《幼幼集成》说:“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乎,然后逐渐辨认……。”我们辨小儿发热以总纲。提示发热的病因病机,必从“邪”“正”两个方面深究。小儿发热以外感多见,但饮食或其他因素亦不容忽视。《医宗金?》说:“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散发热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此里热也。”表热、虚热易辨,此不赘述。里热,实热则是诊治的一个关健。《幼幼集成》说:“扬手掷足。揭衣去被,渴欲饮水,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出。”又说:  相似文献   

17.
《幼幼集成》是清代名医陈复正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见解所编著的一部中医儿科代表作。陈氏为求辟妄救弊,取诸家之长,去粗取精,概为删订,附经验之方并多种外治法于其后。其中,陈氏首创全身灯火灸"六十四"法"诚幼科第一捷法,实有起死回生之功",有疏风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等功效,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小儿多种常见病症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权是广州中医学院儿科副教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小儿积滞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老曰:小儿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体,故小儿患病以风、惊、痰、积为多见。《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现将卓老治疗积滞的经验,简介如下: 积滞一证,它的临床表现虽与伤食、疳证有所不  相似文献   

19.
补法刍议     
阴阳括万物,正邪括病机,补泻括八法,此乃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总纲。《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虽只言“泻”、“补”二法,但已概括“八法”。正如程钟龄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可以说,“泻”、“补”变八法,八法变百法,再变则无穷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是两晋南北朝的时期。在这段时間里,經历了由战乱頻繁、动盪不安而至相对隐定的局面。先是有标志着統治阶級內部矛盾的“八王之乱”,继而發生标志着民族矛盾的“永嘉之乱”。这些战乱大多發生在北方,南方处在相对隐定的局势下,文化、科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因此,当时的建宁(今南京)就成为我国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