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笔熙  陈利民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302-2304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Remi)及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用于控制性降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R组)和对照组(S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维持麻醉,R组微泵输注瑞芬太尼用于麻醉和降压,S组微泵输注芬太尼维持麻醉,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并记录降压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监测动脉血气和乳酸值.结果:两组均达到了预期的降压目标.S组患者降至目标血压时间较R组短,降压开始后心率逐渐增快,与术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术毕仍快于术前心率,血乳酸浓度和剩余碱绝对值均较降压前增高;S组患者降压30 min和术毕心率均较R组显著增快,术毕血压明显高于R组,并有部分病例出现反跳性血压增高;R组术中和术毕血乳酸含量和BE绝对值均较S组低.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控制性降压麻醉可控性强,复压后无高血压反跳,能有效控制鼻内镜手术的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术毕持续双通道靶控输注小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摘除患者,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地塞米松5 mg、咪达唑仑1 m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2组麻醉维持均采用靶控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术毕,C组停用靶控泵注,输注等量生理盐水;TCI组持续小剂量丙泊酚(0.5-2 mg/L)、瑞芬太尼(1-2 mg/L)双通道靶控输注,待有拔管指征时拔管。记录术前,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15、min的SBP、DBP、HR及疼痛和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TCI组拔管后心血管反应稳定,C组血压、心率在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 min均较术前和TCI组升高(P〈0.05),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TCI组疼痛、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可有效地抑制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的心血管反应及疼痛、躁动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齿槽裂修复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仇琳  姜虹  朱也森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56-3558
目的 比较齿槽裂修复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齿槽裂修复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R组为瑞芬太尼组,B组为丙泊酚组。术中R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0~0.30 μg/(kg&#8226;min),B组静脉泵入1﹪丙泊酚2.0~5.0mg/(kg&#8226;h)进行控制性降压。比较两组在控制性降压前(T0),降压后5 min(T1)、10min(T2) 及停止降压后10 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降压起效时间(自降压开始至MAP达目标值55~65mmHg所需的时间)、降压停止后血压恢复时间,并进行Fromme术野质量评分(scores of surgical field quality,SSFQ)。结果 与降压前比较,降压时两组的HR、MAP、SSFQ均有明显改变(P<0.05),其中R组的HR、MAP等变化较B组显著,且R组的降压起效时间及降压后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降压停止后,两组均未发生血压反跳现象。结论 在短小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能安全有效、迅速、稳定地控制性降压,为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术野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拟行控制性降压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硝普钠组(N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于剪开脑膜时实行控制性降压,R组泵注瑞芬太尼的速度为0.1~0.3μg/(kg·min),N组泵注硝普钠的速度为1.0~3.0μg/(kg·min)。记录两组诱导前10min、控制性降压后10min、控制性降压后30min、停止降压后10min、停止降压后30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1),R组降压期间心率低于基础值(P<0.01),且明显低于N组(P<0.01),停止降压后R组血压恢复平稳。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控制性降压效果明显,降压期间心率缓慢,停药后无血压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用于鼻内窥镜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50例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硝酸甘油降压组(N组,n=25),硝酸甘油复合瑞芬太尼组(RN组,n=25)。记录2组控制性降压过程中血压、心率、瑞芬太尼靶控浓度、硝酸甘油泵入浓度、降压起效时间及硝酸甘油总量。结果RN组中2例患者出现降压封顶现象,N组中4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超过40%,退出研究。2组降压期间平均动脉压均低于降压前(P〈0.05),RN组的降压起效时间、硝酸甘油总量及降压期间的心率值均低于N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9±0.5)ng/mL]复合硝酸甘油[0.5μg/(kg·min)]用于鼻内窥镜手术中控制性降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诱导、维持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组(TCI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VP)、心率(HR)及术毕患者苏醒过程中各时段所需时间,观察患者拨管后各时段的意识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TCI组各时段血流动力学较G组平稳;在苏醒过程中,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及离开恢复室时间TCI组明显短于G组;术后各时段意识恢复程度(OAA/S)评分TCI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苏醒迅速,清醒质量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优于常规的静吸复合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的比较,探求人工流产术最佳的麻醉药物组合。方法选择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2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观察2组麻醉方法在人工流产术麻醉过程中不同点对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均镇痛满意,但术后以S组为优,术后VAS评分S组较R组低。SBP、DBP、MAP、HR、SpO2较麻醉诱导前均有明显降低,其中R组中SpO2下降程度显著。结论同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术后镇痛作用强,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小,应用于人工流产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胃癌手术麻醉,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控性。方法:52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R)和芬太尼(F)两组。观察插管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以及术毕苏醒、不良反应情况。结果:R组较F组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和心率减慢多发 术中心率和血压低 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短。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手术麻醉,具有麻醉诱导插管反应低、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苏醒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靶控输注应用于门诊乳腺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门诊乳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R组,n=20)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组(PF组,n=20)。以丙泊酚效应室浓度4μg/ml,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ng/ml行TCI。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1)、两药效应室浓度平衡时(T2)、置入喉罩(LM)时(T3)、置入LM后2min(T4)、手术切皮时(T5)、肿块切除时(T6)、呼唤睁眼时(T7)及拔LM时(T8)的HR、BP及BIS。观察LM置入条件,记录拔LM时间、手术时间、离开PACU时间、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提供同样的意识消失时间、LM置入条件及稳定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P>0.05),两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似(P>0.05)。但PR组拔除LM时间、离开PACU时间较PF组明显缩短(P<0.05),PR组LM拔除后即刻BIS值较P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较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围拔管期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麻醉诱导后,以丙泊酚3~5mg/(kg·h)、维库溴胺4~5mg/h,R组瑞芬太尼8—10μg/(kg·h)、F组芬太尼2μg/(kg·h)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术中依据BIS值在保证意识消失的前提下,依靠瑞芬太尼的协同作用,尽量降低丙泊酚的用量。术后观察患者呼之挣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言语恢复时间、口述镇痛评分、围拔管期躁动、呛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结果与F组相比,R组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言语恢复时间均显著提前(P〈0.05);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在BIS麻醉深度监测下丙泊酚持续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老年人手术,术毕苏醒快、拔管早,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腹腔镜胆囊手术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的维持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40例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静吸复合麻醉组(C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每组20例。两组均以咪唑安定0,04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5~2.0mg/kg和维库溴铵0,1mg/k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C组:用2%安氟醚吸入;R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360ml+丙泊酚注射液400mg+瑞芬太尼1mg按75滴/min的速度静脉输注。记录病人麻醉诱导前,切皮后和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C组病人切皮后、术毕的MAP、HR升高的程度比R组病人明显。两组病人切皮后和术毕的MAP分别与诱导前的MA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下LC比较,人工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混合液全凭静脉麻醉用于LC时,麻醉维持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拔管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曾毅  陈绍洋  巩固  黄怡  熊利泽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09-2811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为合理指导此类患者的麻醉提供依据。方法:ASAⅡ~Ⅲ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试验组通过监测AAI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使AAI维持在30以下;对照组仅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记录基础值、插管时、插管后5min、切皮、脾脏切除、门奇断流、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AAI值以及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术毕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维库溴铵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时间点A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毕患者睁眼时间、应答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随访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AAI指导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印例呼吸道异物患儿.分为羟丁酸钠(γ-OH)对照组(对照组,n=30),静注γ-OH、氯胺酮复合麻醉,瑞芬太尼观察组(观察组,n=30),泵注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患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在麻醉后各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患儿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平稳.且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γ-OH、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比较,泵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效果更确切、平稳,苏醒快且苏醒质量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丙泊酚-七氟烷与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宫腔镜检术的麻醉效果.方法:80例择期行无痛宫腔镜检术患者,均分为两组,S组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组(丙泊酚诱导后吸入七氟烷),R组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诱导后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严密监测并记录围术期患者的心率、平均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总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术毕10 min镇静遗忘效果、患者满意度、心血管用药情况以及术毕1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满意麻醉效果,S组相比之下麻醉更加平稳,苏醒更快更彻底.结论:丙泊酚-七氟烷复合麻醉更适合应用于宫腔镜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芬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诱导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阿曲库胺为0.5mg/kg。瑞芬太尼以0.2μg/(kg·h)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瑞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h)输注10min,4mg/(kg·h)输注20min后,3mg/(kg·h)恒速输注。阿曲库胺以1mg/(kg·h)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Ⅰ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Ⅱ组插管后及术中各观测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清醒时间Ⅰ组较Ⅱ组显著缩短(P〈0.01),但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较Ⅱ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阿曲库胺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简便易行,术中情况平稳,管理方便,苏醒迅速,但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微量泵持续输注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n=15)以咪唑安定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1.5μg/kg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微量泵持续泵注0.25μg/kg/min,丙泊酚靶控输注2-2.5μg/ml;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n=15例),以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澳铵0.1mg/kg、丙泊酚1.5mg/kg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吸入1-2%异氟烷、50%N2O维持麻醉。所有药物术毕停用。记录诱导前、CO2气腹前、CO2气腹后10分、30分、苏醒期血压、心率。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1)A组CO2气腹前后相比较及苏醒期与诱导前相比较,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变化;B组气腹后10分钟SBP、DBP较气腹前有显著升高(P〈0.05),苏醒期血压、心率较诱导前有显著升高(P〈0.01)。(2)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A组显著快于B组(P〈0.01)。(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结论:与静吸复合相比,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苏醒迅速、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抑制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有效性和合适的剂量。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2.5μg/kg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03μg/(kg.min)芬太尼维持;Ⅱ组2μg/kg瑞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2μg/(kg.min)瑞芬太尼维持;Ⅲ组2μg/kg瑞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4μg/(kg.min)瑞芬太尼维持;各组其他麻醉诱导均为咪唑安定0.04 m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入,维持药物均为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肌松、丙泊酚6 mg/(kg.h)微量泵注入。观察入室时基础值、T1、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等变化。结果Ⅲ组心率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Ⅲ组T1平均动脉压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Ⅲ组术中、术毕血糖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芬太尼较芬太尼能更有效抑制妇科腹腔镜术中应激反应,且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与异丙酚配伍维持麻醉,0.2μg/(kg.min)瑞芬太尼可能是更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Ⅰ组)和芬太尼联合异氟烷组(Ⅱ组),每组32例。2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维持:Ⅰ组用持续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丙泊酚60μg.kg^-1.min^-1,手术结束前停止泵入;Ⅱ组用芬太尼0.01-0.02μg.kg^-1静脉注射,同时吸入1%-3%的异氟烷维持麻醉,术终停止吸入异氟烷。对2组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10 min和术毕时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Ⅱ组气腹后10 min的HR、SBP、DBP及术毕HR明显高于麻醉前及气腹前(P〈0.05);Ⅰ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术后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1)。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常规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满意,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不良反应率低且无室空气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初产妇剖宫产术中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剖宫产初产妇92例,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麻醉,观察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比两组术中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脐动脉血pH值,新生儿Apgar评分,麻醉诱导前、插管即刻、娩出即刻、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结果:两组插管即刻、娩出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高于麻醉诱导前,且观察组插管即刻、娩出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脐动脉血pH值、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应用于初产妇剖宫产术,可减轻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肖敬波  方军  王胜斌 《临床医学》2009,29(10):26-27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联合控制性降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30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的患者全部采用全凭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采用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30例患者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平稳、控制性降压恰当。术中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无麻醉及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并联合控制性降压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