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占肠腔周径、Ki-67表达与侧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而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血清CEA含量、E-cad表达与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其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为:浸润深度>血清CEA浓度>肿瘤最大直径>E-cad表达.结论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不推荐常规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血清CEA含量、E-cad表达是影响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2005年手术治疗的918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所在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程度依次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相关,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7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32例(18.60%)发生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68.8%(22/32例);其次为髂外淋巴结转移为34.4%(11/32例),髂内淋巴结转移为25.0%(8/32例),宫旁淋巴结转移21.9%(7/32例),髂总淋巴结转移15.6%(5/32例).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1/2者发生率为87.5%(28/32),<1/2者为12.5%(4/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P>0.05).接受新辅助化疗者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6%(13/32),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者为59.4%(19/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可减少盆腹腔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6.
7.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直肠癌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3~T4时,其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者(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明显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51例术中发现淋巴结肿大,129例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证实分别有31例和7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及分化程度有关,手术中淋巴结是否转移不准确,因此应彻底切除直肠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多少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存在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淋巴结转移数目愈多预后越差。辅助性治疗的实施可以明显增加有淋巴结转移者的生存率[1]。常规组织学检测淋巴结微小转移常有遗漏,直接影响着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与预后预测以及辅助治疗的选择。因此,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将使部分组织学检查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病例得到明确诊断,从而不会遗漏有利于延长生存率的辅助治疗。本研究运用靶向细胞角蛋白20((CK20)基因m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ALNM)的相关因素,并对阴性腋淋巴结行角蛋白19(CK19)检测以发现微转移癌.方法:收集乳腺癌病例138例,建立数据库,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40例患者441枚阴性腋淋巴结再切片,用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抗原153(CA1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4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4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和HER2为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癌. 相似文献
10.
11.
直肠癌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67例大肠癌根治标本中具有淋巴结转移的84例病理资料。结果未分化癌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16/16),其它依次为低分化腺癌(13/17)、粘液腺癌(12/20)、中分化腺癌(44/89)及高分化腺癌(2/21)。其中肠管全层浸润115例,侵犯深肌层8例,浅肌层10例。另外还发现,淋巴结的阳性率与术中切除淋巴结的数量有关。结论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组织学分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的范围及切除的淋巴结数量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治疗(放疗或放化疗)可使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都发生改变,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后继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接受新辅助治疗及TME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93例,建立数据库。选择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组织类型、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ypT分期)、放疗前血清癌胚抗原(care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和CA19—9水平、放疗后血清CEA水平和CA19—9水平、放射剂量、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的同期化疗与否、放射治疗与手术的时间间距等12项临床病理指标及治疗参数,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因素对93例行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血清CEA水平、放射剂量、放射治疗与手术的时间间距、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的同期化疗以及ypT分期是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情况(ypN分期)的相关因素。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同期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及术后T分期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和0.503。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ypT分期仍与ypN分期相关,ypT0-1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含奥沙利铂的同期化疗可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改善预后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施行扩大性根治术病例中近半数病变位于腹膜返折以下,其中半数病例有上方转移。腹膜返折上病变近三分之一有上方转移。全病例组淋巴结转移以251、252、261组占多数。本组尚有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侧方转移病例中无1例因淋巴结转移而导致复发,可见扩大性根治术对预后的意义。此外,对必要的病例进行联合脏器清除术(男性盆腔内脏全切除,女性后盆腔内脏切除术)。及术后化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肿瘤TNM分期系统是评价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金标准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1]。分期越晚,术后局部复发率越高,Duke’s B、C期肿瘤复发率高于A期~[2]。随着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逐渐提高以及外科手术方案优化、辅助性放化疗的应用,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升高,但肿瘤局部复发依然是影响直肠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3]。淋巴结转移与直肠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约30%~40%直肠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其中约40%发生于肠系膜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将 48例结直肠癌的 5 5 6个淋巴结分成 5组 (C1 ,C2 ,C3,D and E) ,分别送检每个淋巴结。结果 1≤ 40岁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各年龄组。 2各组淋巴结以 C2组转移率最高。3肿瘤浸润越深 ,细胞分化越差 ,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4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关。结论 1依据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可指导临床辅助治疗 ,估计预后。 2侵犯浆膜层的 C、D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 3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 4中分化腺癌 ,肿瘤大 ,浸润深者易发生跳跃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31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3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5例合并糖尿病,占14.4%。45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1%,268例无糖尿病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18.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已经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患者,其治疗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这就为淋巴结的术前诊断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评估淋巴结状态通常采用影像学方法,传统CT、MRI及PET/CT对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双能CT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等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新技术对于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已经明显超过了传统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新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高的趋势[1]。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亦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2]。淋巴结转移状况评估是确定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制订辅助治疗以及评价预后的重要依据。当前,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以TNM 分期系统为代表的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方法普遍以转移淋巴结绝对数目作为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的依据。第7版AJCC癌症分期手册中明确提出病理切除标本应常规检查淋巴结12枚以上才能准确判断早期结直肠癌,但目前对于最少的淋巴结检查数目仍存在争议。多项大型研究显示淋巴结转移度(lymph nodes metastatic ratio,LNR)与预后相关[2-4]。已有学者提出应在此基础之上补充淋巴结转移度作为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的依据,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结直肠癌预后。目前,淋巴结转移状况的评估主要包括淋巴结检查数目、淋巴结转移度、转移部位、前哨淋巴结以及微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结直肠癌的分期及治疗将更加细化,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患者预后关系进行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外对腹膜反折下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研究集中在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切除肿瘤远端肠管范围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有关清扫区域淋巴结转移范围 ,特别是侧方(平行)淋巴结转移的清扫不断增加。为了深入了解对局部复发率高的低位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控制程度及提高5年生存率 ,本文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作一概述。1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转移率腹膜反折下(Rb)直肠的淋巴引流 ,虽主要向上方但也向下方和两侧髂内血管淋巴结输出 ,因而直肠癌发生部位的划分 ,应以腹膜反折为界(距肛缘约7cm左右)较为合理、实用。从局部解剖学角度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