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早期矫治不仅有助于患者颌骨发育而且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过肌电研究对于认识该类错的形成、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肌电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男、女患者的颅面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30例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男女各15例,11~13岁,平均年龄12.36岁,利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正常均值比较,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男、女患者的SNB、SL、上颌长度、下颌体长度、Co-Go、N-Me、N-ANS、ANS-Me、U1-NA(mm)、U1-NA、L1-NB(mm)、L1-NB减小,ANB、U1-L1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颅面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是下颌位置靠后且水平向、垂直向发育不足,颅面垂直高度减小,提示我们对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应早期治疗,以促进下颌水平向、垂直向的生长发育。对于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2分类男性患者,改变下颌旋转方向,使下颌顺时针旋转,利于深覆的矫治和面部比例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利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X线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后颏部形态、上下颌骨位置、下颌平面角等形态结构,采用PASW statistics18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随着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的矫正,下颌骨向前下位移,下面高增加。上、下唇与E线的距离趋于正常。颏点位置前移,颏凹陷度以及颏唇沟的深度变浅,颏曲度增加,与矫治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经正畸治疗后能够改变颏部的位置和形态,使面形更接近理想面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研究正畸非拔牙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利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经X线头影测量,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描记后,测量矫治前、后颏部形态、上下颌骨位置、下颌平面角等形态结构,采用PASW statistics18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随着上颌切牙舌向倾斜的矫正,下颌骨向前下位移,下面高增加。上、下唇与E线的距离趋于正常。颏点位置前移,颏凹陷度以及颏唇沟的深度变浅,颏曲度增加,与矫治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经正畸治疗后能够改变颏部的位置和形态,使面形更接近理想面形。  相似文献   

6.
咬合与肌电     
本文介绍了正常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前伸咬合和侧方咬合时肌电活动的特点;咬合运动时肌电的变化,咬合力与肌电的关系,并就错和干扰对肌电的影响作了分析;此外,患者接受板和导板治疗后,其肌电和肌活动型有改变,在临床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错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一种以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错乱为特征的疾病,其功能状况如何,是否可以引起口颌系统的功能紊乱,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数字化八道肌电仪,对安氏Ⅰ、Ⅱ、Ⅲ类错的姿势位电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进行了与正常(牙合)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间无明显差别,均为:姿势位电位颞肌后束>二腹肌前腹>颞肌前束>嚼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嚼肌>颞肌前、后束>二腹肌前腹。说明安氏错与这两种肌电活动无必然联系,本文对此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吞咽时肌肉肌电图和下颌运动描记图进行研究,探索下颌后缩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9名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安氏Ⅱ类组)与28名安氏Ⅰ类青少年(对照组)进行吞咽时颞肌前束、咬肌、颏肌肌电幅值及下颌运动范围进行测量,对比两组差异.结果 研究所得的计量数据以(中位数M上(Q25),下(Q75)四分位数)表示.1.安氏Ⅱ类组右侧颞肌前束肌电幅值(3.2(1.7,4.4) μV)小于对照组(5.0(2.7,12.9)μV),双侧咬肌肌电幅值(右3.2(2.2,5.7) μV/左3.1(1.9,4.8)μV)小于对照组(右5.6(3.1,9.7)μV/左4.7(2.6,9.8)μV),双侧颏肌肌电幅值(右22.1(15.2,40.1)μV/左21.9(13.1,36.9) μV)大于对照组(右13.7(7.3,20.7)μV/左10.8(7.0,22.8) μV).2.安氏Ⅱ类组吞咽颌位垂直向偏离(1.2(0.3,2.0)mm)大于对照组(0.5(0.2,1.0) mm)、冠状向偏离(0.4(0.2,0.7)mm)大于对照组(0.2(0.1,0.3)mm),矢状向偏离(-0.4(-1.1,0.3)mm)比对照组(0.1(-0.1,0.4)mm)更为偏前.吞咽过程中下颌垂直向位移(1.6(1.1,3.0) mm)大于对照组(1.0(0.5,1.6) mm),冠状向位移(0.3(0.1,0.8) mm)大于对照组(0.1(0.0,0.2) mm),矢状向位移(-0.4(-1.8,0.5)mm)比对照组(0.0(-0.3,0.4)mm)向前更多.结论 相比于安氏Ⅰ类患者,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青少年中异常吞咽及唇功能不全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8名正常、27名普通反殆及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上唇肌及颏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存在特征性的肌电活动:①患者吞咽唾液时,上唇及颏肌肌电幅显著大于正常及普通反组;②唇腭裂组及普通反组患者姿势位时,颏肌肌电幅大于正常;③患者在各功能位时,上唇肌肌电活动非对称指数大于正常及普通反患者。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活动的异常,提示临床医师进行唇裂功能性修复的必要性,对于过紧修复的唇,应适时配戴唇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头帽式肌激动器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患儿26例,年龄9~12岁,采用Van Beek改良型头帽式肌激动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制取分析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正侧位照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26例患儿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颜面侧貌明显改变,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SNA角平均减小1.3°,SNB角平均增大2.9°,U1-SN平均减小8.6°。结论早期应用头帽式肌激动器可以有效治疗替牙期和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阻断重度上颌前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牙合组10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组8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牙合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①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牙合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牙合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探讨Headgear Activator(头帽 肌激动器 )治疗早期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错畸形的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及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临床治疗 9例病例 ,介绍头帽 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病人的适应证与非适应证 ,咬合重建的原则及临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结果 :头帽 肌激动器可有效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错畸形 ,经过平均 13.5个月的治疗后 ,9例患者正侧面形明显改善 ,Ⅱ类咬合关系矫正 ,咬合关系稳定。结论 :头帽 肌激动器是治疗安氏Ⅱ类 1分类下颌后缩错畸形可行高效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头帽式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6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兴  赵俊杰 《口腔医学》2005,25(6):383-384
目的总结头帽式肌激动器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患儿26例,年龄9~12岁,采用Van Beek改良型头帽式肌激动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制取分析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正侧位照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26例患儿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颜面侧貌明显改变,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SNA角平均减小1.3.,SNB角平均增大2.9.,U1-SN平均减小8.6..结论早期应用头帽式肌激动器可以有效治疗替牙期和恒牙列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阻断重度上颌前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错与正常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矫治时机及矫治原则。方法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例,采用扩弓和牵引的方法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矢状方向上,下颌骨位置(SNB)前移,下颌磨牙位置(L6-Ptm)前移明显;垂直方向上,上下颌后牙齿槽骨高度(U6-PP,L6-MP)增大,尤以L6-MP增大明显;上下切牙明显唇倾,U1-L1明显减小。结论青少年Ⅱ类2分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采用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PAR指数评价摆式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选取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病例32例,运用PAR指数对每一病例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评分,并作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时都达到个别正常标准,PAR指数得分平均减少31分。结论: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治疗部分安氏Ⅱ1类错,同时避免了拔牙,对轻、中度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例安氏Ⅱ类错患儿,前牙深覆盖,伴上、下牙列拥挤,拔除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是前牙突度轴倾度得到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正常,上、下牙齿排齐,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托槽设计简单,舒适,可简化矫治程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分类错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功能矫治器作用机理之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早期矫治不仅有助于患者颌骨发育而且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过肌电研究对于认识该类错(牙合)的形成、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肌电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