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2 5 %~ 87%[1 ]。其主要表现为 :尿频、排尿不尽、尿失禁、排尿费力等。病程长者可发生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 ,严重者可致顽固的尿道感染 ,而最终肾功能衰竭死亡。因此应早期积极治疗 ,现就我院在治疗中的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收集住院糖尿病 (均为 2型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34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9例 ,年龄 42~ 71岁 ,平均 5 9岁。病程 5~ 19年 ,均符合 DNB的诊断。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cystopathy,DC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尚无有效手段。近年来在西药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灸及其各种相关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毫针疗法毫针治疗DCP主要是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角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DN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2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还给予α-硫辛酸治疗2周,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均减少(P〈0.01和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α-硫辛酸治疗DNB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B超监测膀胱残余尿量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20例糖尿病患者B超监测膀胱残余尿量进行分析,评价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 (DM)神经源性膀胱 (NB)是由于神经病变累及支配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植物神经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尿潴留。本文收集我院近 3年(1997~ 1999年 )收治的 4 6例DM神经源性膀胱 (以下简称尿潴留 )患者临床资料并作了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6例中男性 16例 ,女性 30例 ,发病年龄 32~ 84岁 ,平均 6 2岁 ,病程 2~ 16年 ,平均 7.6年。1.2 实验室检查  4 6例均系 2型糖尿病 ,符合 1985年WHO诊断标准 ,2 4例空腹血糖 (FBG) 7.8~ 8.6mmol L ,18例空腹血糖 8.7~ 11.0mmol L ,4例空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1次/d ,4周后改为口服,3次/d ,500μg/次,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落后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远小于观察组(94.7%),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大,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肌肉注射甲钴胺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例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结合文献介绍其发病率、发病原理。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大红  刘淑娣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52-52,108
目的应用弥可保联合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将9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应用调节血糖、营养、支持、抗感染、导尿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弥可保和酚妥拉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弥可保联合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尿频、尿急、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及尿潴留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主要是因膀胱收缩无力所引起的排尿次数频繁,每次尿量较少,排尿不畅,有时甚至为间断滴尿。患者在发生急性尿潴留发现下腹包块才就医。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联合针灸、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52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予以维生素B12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及中药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尿急、尿频、小便淋沥不尽及排尿困难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有效,能改善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神经原膀胱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雷  王新民 《医学综述》2006,12(24):1494-1496
糖尿病神经原膀胱是临床常见难治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特征是膀胱感觉受损、容量增加、收缩力减弱及残余尿增多,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神经生长因子减少、P物质含量下降、氧化应激增强等有关。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有神经生长因子、拟胆碱药物电刺激、手术等。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和机制不同,本文主要综述糖尿病神经原膀胱各种无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针药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2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药结合组。常规治疗组给予膀胱训练、间歇导尿和莫沙必利等综合治疗。针药结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关元、中极、气海、肾俞、阴陵泉,每日1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min,15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膀胱残存尿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3%,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针药结合组膀胱残存尿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补肾利水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D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例,治疗组36例。在基线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弥可保与维生素B1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组予自拟补肾温阳利水方,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均接受2个疗程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拟温阳补肾利水方治疗DCP疗效优于弥可保合维生素B1,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新民  赵雷  韩兵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4):1164-1165
目的观察经皮电脉冲刺激(EEPSV)对糖尿病神经原膀胱(DNB)患者膀胱残余尿(BRU)及白细胞排泄率(ULR)等的影响。方法糖尿病(DM)患者在血糖控制后用B超检测其BRU,BRU≥50ml者(DNB患者)进入试验,根据DNB患者的BRU量分为轻(50~250ml)、中(251~450ml)、重(>450ml或尿潴留)度DNB,对轻、中度DNB患者分别采用力合膀胱仪刺激治疗,40min/次,2次/d,共5d,或3次/d,共10d;对重度DNB患者则刺激治疗40min/次,4次/d,共15d,必要时加用α1-受体阻滞剂(高特灵1~2mg晚睡前),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肾功能、BRU、ULR及尿潴留等情况。结果DNB患者经力合膀胱仪刺激治疗后血糖、血脂、尿酸代谢情况和肾功能无明显变化(P均>0·05),BRU和ULR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01),并发尿潴留的重度DNB患者能自行排尿,且消失的尿意恢复。结论经皮电脉冲刺激阻断了DNB患者“梗阻-感染-尿潴留”的恶性循环,提高了DNB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无重大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数据挖掘为手段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经穴应用规律特点。方法 参考万方(Wanfang Data,WF)、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CNKI)、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8年1月-2019年3月以来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数据挖掘的手段对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2篇文献:(1)常用主穴39个:中极(8.9%)、关元(8.8%)、三阴交(8.0%)、次髎(7.8%),使用频次累及537次;(2)腧穴关联度:中极-关元(56.3%、84%)、次髎-中髎(40.0%、100%)、肾俞-膀胱俞(37.5%、83%)、上髎-下髎(33.8%、93%);(3)腧穴分布:腰骶部(45.3%)、下腹部(30.9%)、四肢(21.0%)、头面部(2.8%);(4)常用经脉:足太阳膀胱经(235,43.8%)、任脉(137,25.5%)、足太阴脾经(69,12.8%);(5)处方多由5~8(51.2%)个腧穴组成;(6)针灸方法以单纯针刺(30.5%)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十年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以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最为常用,中极-关元、次髎-中髎、肾俞-膀胱俞、上髎-下髎的关联程度最高,腧穴分布多集中于腰骶部和下腹部,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常见,单纯针刺为主要针灸方法,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及远端(四肢)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选经选穴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30例采用水蛭注射液4 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同时采用熏洗舒痹汤熏洗患处;对照组30例采用弥可保肌肉注射,每次500μg.观察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6.67%,对照组为16.67%(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6.67%(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血通络法能够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对防治DPN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胥艳 《四川医学》2017,38(12):1400-1402
目的探讨分析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时应用坦索罗辛加依帕司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6例,选取其中48例设为试验组,剩余4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坦索罗辛结合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膀胱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试验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残尿量均下降,试验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指标均有改善,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尿白细胞阳性患者占比均下降,试验组患者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时应用坦索罗辛加依帕司他可取得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降血糖、导尿、排尿训练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症状、膀胱残余尿及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72.5%,85.0% vs 35.0%),膀胱残余尿量少于A组(98.4±21.3ml, 87.2±17.6ml vs 137.1±19.6ml),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高于A组(47.83±6.37m/s, 51.36±4.28m/s vs 44.36±5.24m/s,P均<0.05)。治疗后,C组膀胱残余尿少于B组(87.2±17.6ml vs 98.4±21.3ml),腓神经转导速度高于B组(51.36±4.28m/s vs 47.83±6.37m/s,P均<0.05)。结论 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情,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