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HCV与肝癌的关系,采用HCV5-NCR正相引物和反相引物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了22例肝癌手术患者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和负链;用HBVC保守区引物PCR法检测了HBVDNA。结果发现:5例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3例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扩增试验均阳性;1例三者均阴性;1例血清和癌旁组织阳性。3例正链扩增试验阳性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检出了HCVRNA负链,但血清中未检出负链。在22例HCC中13例血清、8例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检出HBVDNA。5例有HCVRNA和/或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血清、和/或癌组织、和/或癌旁组织中均伴随HBVDNA和/或HB-VM阳性。提示HCV可在癌旁肝细胞或肝癌细胞中感染并复制;HBV感染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比HCV感染更密切。  相似文献   

2.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例肝硬化和4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RNA检测,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3%,P<001),肝硬化组HBV感染率(439%)明显高于HCV感染率(290%,P<005);血液透析组HBV和HCV重叠感染率(267%)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3%,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652%~800%),HCVⅢ型次之(200%~314%)。结果提示:沈阳地区肝癌的诱发因素仍以HBV为主,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机会更大,HCVⅡ型感染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癌组织中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了51例HCC患者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HCVRNA正负链,同时以巢式PCR技术检测了这些组织中的HBVDNA。结果,11.8%(6/51)检出组织中HCVRNA正链:其中5例在癌周肝组织,2例在癌组织中检测出HCVRNA负链,由于负链RNA为HCV的复制中间体,不释放到细胞外,其检出HCV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病因证据,组织中HBVDNA检出率高达92.2  相似文献   

4.
福建肝癌细胞EBV感染与HBV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EBV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生物素标记的双链cDNA探针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HCC59例(含癌旁肝组织)和9例肝硬变组织中高拷贝数EBER1(EBV编码的小RNA)、HBVDNA和P53蛋白.结果肝癌细胞核内EBER1阳性率为203%,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内HBVDNA阳性率为593%,EBV存在与H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内P53蛋白表达率为339%,P53表达与EBER1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肝癌细胞内EBV感染与HBV存在无明显关系,肝癌中P53表达与EBER1无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HCV与肝癌的关系,采用HCV5′-NCR正相引物和反相引物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了22例肝癌手术患者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和负链,用HBVC保守区引物PCR法检测了HBVDNA,结果发现,5例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3例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扩增试验均阳性,1例三者均阴性,1例血清和癌旁组织阳性。3例正链扩增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6.
检测天津地区119例慢性肝病毒者HBV、HCV标志,并对其中28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CV感染率(P〈0.05),肝癌患者中HBV、HCV重叠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提示天津地区慢性肝病上前仍以HBV感染为主;HBV、HCV重叠感染对肝癌的发生似有相加作用;HCVⅡ型感染在天津地区HCV相关性曙性肝病中可以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型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G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便肝硬化和45 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 RNA检测,并采用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便HCV 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5%,P〈0.01),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血清HBV DNA和HCV RNA同时检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HBV DNA和HCV RNA用PCR方法一次性同时检测技术进行了探索,经过92例患者血清的检测的结果显示,与同份血清单一PCR方法所检测的HBV和HCV感染阳性总鹰率为98.16%,说明此种多重套式PCR方法对临床诊断HBV和HCV感染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HBsAg HBeAg作用PBLs对TCR V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取用乙肝疫苗注射3次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HBVDNA转染的HepG22215株培养上清(HBsAg,HBeAg阳性)感染健康人PBL后进行TCRVβ基因1-20亚家族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注射后及HepG22215株培养上清感染健康人PBL后TCRVβ6,14;Vβ6,15特异性扩增而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Vβ6可能为识别HBV抗原或引发免疫应答的基因片段,但Vβ14,15各自在限制和杀伤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从分子水平上又证明了HBV与肝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准确、简便而又快速地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建立了套式和免疫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技术,结合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指标的检测,对HBsAg阴性肝病患者的病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套式PCR能将单次PCR的敏感性稳定地提高1000倍;免疫套式PCR可检测到0.1~0.01pg/L水平。检测HBsAg阴性肝硬化22例(A组)、HBsAg阴性慢性肝炎13例(B组)、HBsAg阴性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正常对照组30例(C组)及HBsAg(+)/HBeAg(-)肝硬化患者12例(D组),分别有45.5%、30.8%、13.3%和100%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HBVDNA在一些抗-HBs(+)肝病患者和所谓健康人的血清中也存在。A、B两组检出有HBV和(或)HCV感染患者分别占81.8%和53.8%。提示套式和免疫套式PCR是简便、快速而又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HBV感染可能是引起HBsAg阴性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且HBsAg阴性肝病病因大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应该重新认识自然感染者血清中抗-HBs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定点PCR技术,研究HBV的S和C基因在肝癌与癌旁组织的存在状态,探讨癌旁HBsAg表达与S基因的关系。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及癌旁组织28例,HBsAg免疫组化后的切片分别切割癌组织、癌旁HBsAg强阳性区(P2)及癌旁HBsAg阴性区(P1)各1个低倍视野,作S及C基因PCR。结果癌组织S基因较C基因检出率高(18/28vs10/28,P<0.05),癌旁二者无差异;癌旁中P1与P2的S及C基因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高分化肝癌S和/或C基因检出率较中分化者低(2/5vs20/28,P<0.05)。结论癌组织中整合的HBVDNA为残缺不全的,HBsAg强阳性与阴性区的S基因检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重叠HCV感染对HBV/C基因热点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时HCV对HBV复制和基因变异的影响,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相结合。对19例HBV感染重叠HCV感染(A组)和31例单独HBV感染(B组)的慢怀肝病患者分析前C区密码28终止是(A83)和C密码97异亮氨酸变为亮氨酸变异L97)。结果显示A组第一次PCR阳性率(16%)明显低于B组(65%)(P,0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套式PCR检测25例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结果显示血清阳性21例,PBMC阳性18例,表现在大部分丙肝患者PBMC中有HCV-RNA的存在。且急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丙肝患者,提示PBMC中HCV-RNA的存在可能与感染HCV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快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行设计了HBV和HCV各一对引物,应用多重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例HBsAg和HCV抗体均阳性者,其HBVDNA和HCVRNA均阳性;20例单HBsAg阳性标本,11例单HBVDNA阳性,5例HBVDNA和HCVRNA均阳性;20份单HCV抗体阳性者,HCVRNA均阳性,3例合并HBVDNA阳性;10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抗HCV阴性肝炎标本8份HCVRNA阳性,1例HBVDNA和HCVRNA阳性。结论多重PCR一次反应即可完成多次常规PCR检测,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免疫学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5例血液透析(血透)、14例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84份血清进行了检测。血透组抗-HCV阳性率82.9%,HCVRNAPCR阳性率51.4%;腹透组抗-HCV阳性率仅7.1%,HCVRNAPCR均阴性。HBsAg和(或)HBeAg在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7%和21.4%;HBVDNAPCR阳性率分别为45.7%和64.2%。透析患者HCV和HBV感染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血、腹透两组HCV感染率相差非常显著,血透患者抗-HCV和HCVRNAPCR阳性高于腹透患者,表明血透过程在丙型肝炎传播方面起重要作用。作者还采用多重和套式PCR方法,将HBVDNA和HCVRNA在合并的逆转录和PCR扩增系统中,连续进行逆转录和第一轮多重PCR扩增,再进行第二轮多重PCR,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快速和经济等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BCP)区段变异特点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143例HBsAg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中X基因/BCP区的核苷酸(nt)1762碱基由A→T和1764碱基由G→A变异。结果在114份HBVDNA阳性血清中,37例感染BCP变异株,其中31例为慢性肝炎病例,6例为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AsI);其中41例HBeAg阳性AsI中仅2例检出,18例HBeAg阴性AsI中也有4例检出。HBeAg阳性的65例中,13例有BCP区变异,而HBeAg阴性的49例中,24例有BCP区变异(P<0.01)。结论错配PCR-RFLP检测这一对点突变,具有快速、简便、适用的优点;HBV毒株BCP变异可能与肝病变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发区PHC患者HBV感染、家族肝癌史及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510例PHC按照患者籍贯、HBV感染、家族肝癌史及ABO血型进行分组,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肝癌低发区与高发区一样,合并HBV感染的PHC患者达80.74%,远多于无HBV感染者;男性多于女性;有家族肝癌史的PHC患者占40.00%,且合并HBV感染的PHC有家族肝癌史者远多于HBV阴性组(P<0.05)。2、低发区PHC中,有家族肝癌史的A型血者显著多于相应对照相(P<0.05)。结论我国肝癌低发区PHC发生的最重要外因亦为HBV感染,遗传易感性则是其内因;而有HBV感染或有家族肝癌史者是PHC的高危人群,且后者中的A型血者更为易患,对这一人群需加强监测,警惕PH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重叠HAV感染患者HBV前C/C区基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反应与酶切技术相结合,对10例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前C区A1896终止变异和C区L97变异的动态检测。结果;重叠感染组第一次PCR检测HBVDNA和A1896,L97变异检出率分别为10%,17%和10%,明显低于单独HBV感染组的65%,68%和54%,结果提示,重叠HAV感染可对HBV产生抑制作用,肝损害主要与HA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免疫学和聚合反应(PCR)方法,对35例血液透析(血透),14例腹膜透析(腹透)患者的84份血清进行了检测。血透组抗-HCV阳性率82.9%,HCV RNA PCR阳性率51.4%;腹透组抗-HCV阳性率仅7.1%,HCV RNA PCR均阴性。HBsAg和(或)HBeAg在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7%和21.4%;HBVDNAPCR阳性率分别为45.7%和64.2%。透析患者HCV和HBV感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患者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DV)感染对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意义,本文作者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法对72例广东籍肝癌患者HBV、HCV和HDV血清标志以及血浆HBVDNA和HCVRNA进行了检测。HBsAg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84.7%和18.1%,显著高于128名健康对照者。HBsAg和/或HBVDNA总阳性率为93.1%,抗-HCV和/或HCVRNA阳性率为27.8%,HBV和HCV重叠感染率为22.2%。其中61例HBsAg阳性肝癌的HDV血清标志检出率为14.8%,明显高于61例HBsAg阳性的肝炎对照者。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和HCV感染密切相关外,且可能与HD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