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2.
概述不稳定斑块的发病机制,临床识别及中西医治疗进展。结论不稳定斑块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斑块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识别不稳定斑块,早期积极治疗,以稳定斑块并将其解除,最终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30例)与非不稳定斑块组(B组60例),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周冬梅  刘红权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221+277-221,277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元回归法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阳暴亢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提示有不稳定斑块占40%,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超声提示有不稳定斑块占42%,两者相近,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种证型中颈部动脉超声均提示有明显的动脉硬化。结论颈部动脉的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其结论对强不稳定斑块的治疗及中风急性期的辨治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7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血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血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增高,血纤维蛋白原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6月到2010年6月我院19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痰瘀阻型脑梗死病人的颈部动脉超声显示不稳定斑块占44%,肝阳暴亢型脑梗死病人的颈部动脉超声显示不稳定斑块占42%,两种证型相近,但在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两种证型中颈部动脉超声都显示有明显的动脉硬化。结论:颈部动脉的不稳定斑块和急性脑梗死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斑块的特点是斑块破裂、溃疡及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性斑块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导师刘永家教授、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多年,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赖吉珍  宋宁 《环球中医药》2013,6(3):186-18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 0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采集中医体质信息,以体质聚类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类特点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中医体质频次分别为痰湿质(21.7%)、血瘀质(16.9%)、湿热质(15.3%)、阳虚质(14.2%)、阴虚质(9.6%)、气虚质(7.9%)、气郁质(7.4%)、特禀质(4.8%)、平和质(2.2%);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影响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结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的过程,炎性反应在不稳定斑块形成及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应该在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不稳定斑块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并结合作者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毒、瘀致不稳定斑块”的设想,且正在运用解毒活血的方法进行不稳定斑块干预的研究。相信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工作,会为稳定AS斑块中医药治疗方法学提供客观的实验及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搜风祛痰中药复方稳斑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ApoE基因敲除小鼠不稳定斑块炎症反应及动脉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并设立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实验周期1个月,麻醉处死小鼠取主动脉组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然后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PAR-γ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及稳斑汤各剂量组均能增加PPAR-γ基因表达量(P<0.01);与西药组相比,稳斑汤高剂量组增加PPAR-γ基因表达量无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炎症反应均明显弱于模型组.结论 ApoE基因敲除小鼠AS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搜风祛痰中药复方稳斑汤能够抑制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并上调实验性AS不稳定斑块ApoE基因敲除小鼠PPAR-γ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痰瘀毒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分布特点,为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辨证论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且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患者,将其分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瘀毒互结证。结果 共纳入患者168例,其中痰阻心脉证43例、气滞血瘀证38例、痰瘀互结证42例和瘀毒互结证45例。瘀毒内蕴组斑块的斑块负荷、脂质池面积及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大(P<0.05),痰阻心脉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平均血管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最小(P<0.05),气滞血瘀组斑块纤维帽厚度最大且其脂质池占斑块面积比最小(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瘀毒内蕴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以斑块负荷高、脂质池面积大、脂质池面积占斑块面积比多及纤维帽薄为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水平,来阐明搜风祛痰法中药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干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稳斑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西药(他汀)组,另设空白对照组.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法用于实验观察,应用RT-PCR法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模型组相比,稳斑汤各剂量组及西药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稳斑汤可以提高PPAR-γmRNA表达水平,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稳定斑块的效应,因剂量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搜风祛痰法中药复方稳斑汤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ApoE基因敲除小鼠高质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AS斑块,随机分为模型组、稳斑汤低剂量组、稳斑汤中剂量组、稳斑汤高剂量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各组相应处理13周后,取主动脉组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然后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检测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组主动脉组织中HSP7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稳斑汤高剂量组HSP70表达水平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搜风祛痰中药复方稳斑汤可通过影响HSP70以稳定易损斑块,其机制可能与HSP70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斑块影响。方法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降低PAI-1、MMP-9、CRP和IL-6的作用,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稳定不稳定斑块和抗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配伍桃红四物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但研究组患者减少幅度更为显著,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使其维持良好稳定性,降低患者继发脑梗死等疾病风险,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孙续鹏  朱艳琴  高爱社 《光明中医》2016,(16):2438-2441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斑块形成破裂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是造成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A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改善AS斑块稳定性的有效药物,而近年来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疗效得到肯定。现从斑块的构成、炎症、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机制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易损斑块相关血清学指标MMP-9、sCD40L、sVCAM-1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5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方汤剂。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MMP-9、sCD40L、sV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中MMP-9、sCD40L、sVCAM-1的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对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显著降低患者MMP-9、sCD40L、sVCAM-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有效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