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铁  郭洪明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81-1982
失眠,中医又称为"不寐",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状。相关报道显示,中风后合并失眠56.5%,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失眠可增加发生其他精神神经症状的风险,进而影响中风患者康复过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诸多《伤寒论》注家对太阳病中风、伤寒的营卫病机存在的争议较大.成无己、方有执、喻昌等倡导风并于卫,寒并于营的学说;柯琴、徐大椿、尤怡等医家则反对风伤卫、寒伤营的观点.而近代医家曹家达的论述更以风伤营、寒伤卫为纲.笔者认为,论述伤寒中风的病机不能脱离邪气、营卫、体质的关系,提出风不独伤卫,寒不独伤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郭梅钦 《中医研究》2003,16(4):12-13
《伤寒论》中的中风,不仅是病名,也是病因。中风的含义,有异于后世的伤风。中风的治法,也与后世不同。兹分述之。  相似文献   

4.
孙丽娜 《河北中医》2014,(12):1885-1887
中风是中医病名,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中风一旦发生,大多难以治疗,尤其中风昏迷,预后不佳;恢复期邪虽衰,但正已伤,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仍需长时间辨证治疗和康复护理,使邪祛正扶,而获痊愈。对中风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多有发挥,其内涵经历了由“外风”向“内风”的转变。刘完素首创“内风”论,认为其发病“多因五志,有所过极”,论述了情志急剧波动、情绪反应过强、持续时间过久可诱发中风且影响深远。如患者性刚易怒,久而化热,耗伤肝阴,易生内风;猝然暴怒则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暴喜”多见亢奋激动,气血上冲可引发中风;思、忧、悲日久易气阴两虚甚则肾精亏虚,并见血瘀、痰浊成为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患者也常伴抑郁焦虑等情志异常,约1/3中风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可以认为情志不调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诱因之一,也是其病后常见症状,引导该病患者对情志的适度调控,对于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可以引起中风,殊不知,血压过低也可中风。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脑血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与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减退、肝肾之阴耗伤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是其发病基础。缺血性中风发病后,可导致脑部瘀血,由此而继发的脑组织水肿为中风后的主要病理改变,水瘀交互为患,互为因果,在急性期形成脑局部的水肿及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水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李莉以滋阴活血利水法对缺血性中风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中风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甚至可高达80%[1].PSD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直接影响中风患者的康复,增加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安全、有效地治疗PSD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笔者采用电针耳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4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临床中可以发现中风的发生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肾阴虚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因此滋补肝肾是治疗中风之大法,可应用于本病各病理时期的治疗.拟从滋补肝肾入手探讨预防,治疗中风之法也是预防中风之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阳病中风证与伤寒证患者体质差异的物质基础。方法以健康在校大学生为目标人群,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在外感后24 h内联系课题组,根据感受外邪后反应状态的差异分为太阳中风证组和太阳伤寒证组。观察两组患者在外感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4天的症状,并检测外周血免疫指标(CD4+/CD8+、IL-1、IL-6、IFN-γ/IL-4、IL-12、sIgA、IgM)水平。结果共收集20例志愿者,太阳中风证组和太阳伤寒证组各10例。太阳中风证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太阳伤寒证组,太阳伤寒证组外感后第1、3天的恶寒、头痛、肌肉疼痛、咽痛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太阳中风证组,符合太阳伤寒证"卫闭营郁"的病机。两组患者在外感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免疫状态均存在显著差异。太阳伤寒证组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sIgA、IgM均呈相对高表达状态,Th1/Th2平衡向Th1型免疫偏移,即促炎相对占优势。太阳中风证组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sIgA、IgM均呈相对低表达状态,Th1/Th2平衡向Th2型免疫偏移,即抗炎相对占优势。结论太阳伤寒证患者Th1型免疫相对占优势,太阳中风证患者Th2型免疫相对占优势,初步揭示了两种证候患者体质差异的免疫学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社区一级预防,可以阻止或推迟卒中发生,因此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中风先兆证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先兆证是指以短暂性眩晕、肢麻、语謇、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风病前驱症状,其危险因素为年过四旬、形盛人肥、饮食不节、情志过激、摄生不慎、季候影响、素有宿疾等,干预方法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即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中药、针灸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腑疗法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通腑预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通腑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腑疗法治疗,对比两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析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入组第21天对照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7.8%,通腑预防组为13.3%,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通腑预防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0.01),有显著性差异;通腑预防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应用通腑疗法可以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外风"为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正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气候的剧烈变化可以诱发中风病的发生;益气活血可预防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6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药参与情况及其效果。[方法]对于以往已经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既用的药物预防方式,采用回顾与跟踪随访的方法,比较中药使用情况与预防效果。[结果]单纯使用中药与西药,都有其局限性,采取中药与西药合用的防治方法,能收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脑力劳动、肥胖体质、吸烟、饮酒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素,影响着预防的效果。[结论]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有助于中风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既往已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结果:两组患者在体型、饮酒、合并冠心病与心电图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在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与数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高尿酸和糖尿病等相关因素外,与颈动脉斑块有重要关系。提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当进行常规颈部血管检查,对于有颈动脉斑块尤其是混合性斑块及非单一斑块者,应当重点监控,强化预防。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需重视预防,治未病思想能够指导中风病防治。微观辨证是对传统辨证方法的补充和丰富,可以弥补传统辨证手段的不足。运用微观辨证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风病防治中的作用,故而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中风易患者多见的体质类型,制定具体干预措施,了解体质干预对中风易患者体质的影响,探讨体质干预在中风病一级预防中所具有的作用。方法:运用中医辨体理论对有中风危险因素的120例中风易患者进行体质分类,找出中风易患者多见的体质类型;结合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于个人体质的调理措施,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药物、针灸、药浴等方面给予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中风易患者体质类型的变化,收集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120例中风易患者中,男67例(55.83%),女53例(44.17%),男女比例为1.264∶1。对其体质进行分类,以痰湿质为最,占据34.16%。中风病危险因素中,有高血压病的78人,有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分别为48例和57例。对有偏颇体质的中风易患者进行体质干预,各种体质的干预效果并不相同,痰湿质和气郁质有所改善,其余各种体质干预效果不明显。结论:中风易患者的体质分布具有趋向性,痰湿质为其最主要的体质类型;对中风易患者进行体质干预,短期内对部分体质类型有影响,期待进一步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对其得出更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可一定程度促进神经发生,但这种作用比较有限。通过药物促进神经发生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途径。川芎嗪(TMP)药理作用广泛,其中对神经保护作用逐渐备受关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的防治。本文通过对Pubmed等数据库查找到的川芎嗪对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和综述。结果表明,川芎嗪可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尤其迁移,影响脑缺血后神经发生,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TMP在脑卒中防治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也为TMP在其他神经发生障碍相关性疾病中的扩大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