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药内服+灌肠方式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主要症状4~7 d消失者,湿热蕴滞与脾胃虚弱、肝气犯脾、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型比较,脾胃虚弱与肝气犯脾、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气犯脾组与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组比较,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8~14 d消失者,湿热蕴滞与脾胃虚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15~27 d消失者,湿热蕴滞与脾胃虚弱、肝气犯脾、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型比较,脾胃虚弱组与肝气犯脾、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临床治愈者,湿热蕴滞与肝气犯脾和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滞与脾胃虚弱和气滞血瘀型比较,差...  相似文献   

2.
肠炎康内服并神阙穴热敷治疗慢性结肠炎2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39例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的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7例,其中脾胃虚弱型10例,脾肾阳虚型7例;B组22例,其中脾胃虚弱型13例,脾肾阳虚型9例。治疗方法:A组单纯用“肠炎康”内服(肠炎康组成;红参,田七,紫河车,炒白术,木香,黄芪)。B组内服肠炎康,同时每晚睡前炒米热敷神阙穴。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组)与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90.11%,优于针剌组74.2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各型治疗前后近期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与肾阳虚衰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在1年以下患者与5年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肯定疗效,且对肝气乘脾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更好,病程短者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4.
观察运用温针灸、温和灸合并耳针治疗慢性泄泻的疗效。共治疗36例,总有效率97.2%,说明以温针灸、温和灸合并耳针治疗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1)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2)不同证型之间IgA无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两组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四川中医》2021,39(8):52-5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和脾肾阳虚型腹泻42例,总有效率为90%.结果显示中药贴敷,可加强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和脾肾阳虚型腹泻42例,总有效率为90%.结果显示中药贴敷,可加强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辨证与辨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临床观察溃疡性结肠炎40例,按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五型辨证(中药内服)与辨病(药物保留灌肠)的治疗。结果:治愈15例(占37.5%),有效23例(占57.5%),总有效率95.0%,并阐述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与辨病的目的。提示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本病,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探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认为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治疗上,应采用分期分型治疗。临床将本病分为六型,湿热壅滞、肝气乘脾、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型。强调在辨证基础上,进一步辨方证论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质疏松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胃火、瘀血、气郁为主,病位在肾,与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以中药治疗、分型治疗、复方药治疗为主,淫羊藿、葛根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沈建法  刘庆宪 《中医药学刊》2010,(10):2206-2208
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因未明。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与古代文献为依据,阐述了脾胃、肺、肝、肾各脏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脾胃、肝、肾等脏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湿热邪毒、瘀血内阻、积滞不通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刘大新教授诊治的500例耳鸣患者辨证分型特点,探讨耳鸣证型分布规律,为耳呜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分析刘大新主任诊疗的第一主诉为耳鸣的患者500例,经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结合问卷调查进行中医证候归纳,应用计算机隐结构模型为证型分类的客观性提供依据。结果500例耳鸣患者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其中脾胃虚弱型314例(63%)、肝火上扰型94例(19%)、肾精亏损型47例(9%)、痰火郁结型31例(6%)、风热侵袭型14例(3%);证候分布为脉缓45%,倦怠乏力75%,便溏82%,纳呆64%,胸闷脘满68%,苔白69%,苔薄95%。结论脾胃虚弱证是耳鸣的主要临床证型,应重视耳鸣脾胃虚弱证及兼证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腰痛方剂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上的配伍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肾虚、寒湿和瘀血腰痛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Access数据库,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种证型的方剂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每种腰痛方剂聚为5个主类时以性微温或温,味辛甘苦,归肾肝脾为主。药性组合特征:肾虚型:甘-微温-肾肝(63%);辛甘苦-微温-肝脾肾(23%);辛苦-温-肾脾(4%);辛甘-热-肾脾心(4%);苦甘-微寒-肾肝(3%)。寒湿型:苦辛-微温-肾肝(31%);辛甘-温。肾肝(26%);辛苦-温-脾胃(14%);甘-微温-肝肾(12%);甘-温-脾胃(11%)。瘀血型:辛苦-微温-肝(27%);甘苦-微温-肾肝(23%);辛甘-温-肝肾(21%);辛苦-微温-脾。肾肝(13%);辛-温-肝脾(7%)。结论方剂的组合药性聚类能够反映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可为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薛国敏  陈立新  冯燕  刘金涛  吴湘萍  郑非 《河北中医》2011,33(11):1614-1616
目的观察健脾化浊降逆方对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150例采用健脾化浊降逆方口服治疗,对照组150例应用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胃排空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150例,失访21例;对照组150例,失访1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9.92%,对照组总有效率67.1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1)。2组治疗后平均胃排空率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2组治疗后平均胃排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浊降逆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脾虚胃弱证型的证候表现,提高胃排空率,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家多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本文认为《内经》的"少阳主骨"学说和OP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少阳主骨"探讨OP的发病机制,可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本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诊治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病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病程较长,常常寒热夹杂,虚实并见,与肝、脾、心、肾、肺等脏器有关,其主要病机为饥饱失常,劳倦过度,心神失调、肝失所养,或久病缠绵,或外邪所侵,均可致脾胃受损,日久即导致脾胃虚弱,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在治疗上提出了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心论治和从肺论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慢性肾功能衰辨证论治,应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肾(扶正祛瘀、补肾益气)、从脾胃(补脾益气、和胃渗湿,健脾利水、化湿解毒)、从肺、从肝、从心论治。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14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溃疡病的证型特点。方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期、分型及舌象、脉象、胃镜观察。结果: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而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愈合期和瘢痕期。胃镜征象与中医各证型之间有密切联系,而溃疡各期与舌象、脉象之间也有密切联系。Hp阳性者以实证多见,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分布例数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结论:消化性溃疡其分期、分型与胃镜征象、HP感染及舌象、脉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