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耘  史健  张楠 《陕西中医》2009,30(8):960-961
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方法: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析其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患者年龄比非血瘀证患者年龄大;Ⅰ期膜性肾病患者少有血瘀证,Ⅱ期膜性肾病患者决大多数有血瘀证,而Ⅰ~Ⅱ期患者则介于两者之间。结论:血瘀证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均为经过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的患者,经过中医药辨证汤剂及中成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中、西医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后31例患者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降低(P〈0.05);血肌酐、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疗法对于改善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绝大部分膜性肾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西医治疗主要应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临床缓解率低,且长期应用激素,副作用明显。而中医则有较大优势。笔者近年来应用益肾健脾中药治疗膜性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暴魁教授善于运用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他认为肾气不足和肾风内扰是膜性肾病的常见病因。生黄芪可以补益肾气、祛除肾风、利水消肿,是一味治疗膜性肾病的重要中药。王暴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大剂量生黄芪治疗膜性肾病,与他药配伍使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病情缠绵难愈,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毒副反应较多。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电子检索1992—2012年研究文献,对膜性肾病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运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辨证运用中药,可以加强疗效及减少激素的副作用。中药对膜性肾病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栓塞、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具有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膜性肾病,不仅减轻了西药的不良反应,而且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显示出很好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78例慢性肾炎患者,总有效率96.2%。各临床类型及各中医证型之间缓解率不同,分别存在明显差异(P<0.05~0.01)。病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IgA肾病)、Ⅰ期膜性肾病共11例,治后均获完全或基本缓解(100%)。Ⅱ期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S)和伴局灶硬化的IgA肾病共7例,治后4例有效(57.1%)。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复发性Ⅰ期膜性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丹芍颗粒治疗紫癜性肾炎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中药丹芍颗粒对紫癜性为的主要药效学指标。方法:根据IgA肾病与紫癜性肾炎从病理、发病机理、预后等诸方面完全相似的特点,用实验性IgA肾病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丹芍颗粒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模型尿红细胞、尿蛋白、肾功能、肾组织NO、NOS含量及肾脏病理的影响。结果:丹芍颗粒对实验性IgA肾病大鼠模型具有明显降低尿红细胞及尿蛋白,改善肾功能,降低肾组织NO、NOS含量,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作用。结论:丹芍颗粒具有良好的治疗IgA肾病作用,为临床治疗紫癜性肾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选择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42例)与西药对照组(31例)。结果:中医辨证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和78.57%,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的25.81%和51.14%。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途径,值得今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将130例经肾活检确诊IMN患者分非NS(56例)和NS(74例)2组,比较各组临床和病理指标。结果:①临床资料比较:NS组年龄、谷丙转氨酶、尿NAG酶高于非NS组,尿红细胞程度,尿渗透压、血清IgG低于非NS组。CKD分期结果:Ⅰ期、Ⅱ期、Ⅲ期、Ⅴ期,非NS组分别占73.1%、25.0%、1.9%、0,NS组分别占44.1%、47.1%、7.4%、1.5%,2组以Ⅰ期、Ⅱ期多见,有显著差异。②病理资料比较,病理分期Ⅰ期、Ⅰ-Ⅱ期、Ⅱ期、Ⅱ-Ⅲ期分别占42.9%、51.8%、1.8%、3.6%,NS组35.1%、56.8%、6.8%、1.4%,2组以Ⅰ期,Ⅰ-Ⅱ期多,无显著差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免疫沉积的病理积分无显著差异。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多是成人,临床表现为NS患者年龄更大,CKD分期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赤止血胶囊对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多次尾静脉注射方法造成大鼠难治性肾病(膜性肾病)模型,测定经导赤止血胶囊不同剂量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程度。结果:导赤止血胶囊能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和改善血尿程度。结论:导赤止血胶囊能减轻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血尿,为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MN)的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膜性肾病"为篇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排除西医药物、单味中药处方及中药提取物。提取入选文献的中药复方组方内容,对中药名称进行术语规范化处理,建立中药复方药物构成数据库。应用R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的药物使用频数、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量化分析。结果:170首治疗膜性肾病的中药复方中,出现配伍频数较高的中药为黄芪、茯苓、白术、党参、丹参、当归、山药、山茱萸等;出现频数极低且不常用的中药为鬼箭羽、胡芦巴、虎耳草等。关联规则分析共筛选出17条有意义的配伍关联,提示黄芪、茯苓、白术等为配伍核心药物,常与淫羊藿、山茱萸、山药、泽泻等中药配伍。结论:数据挖掘技术提示益气健脾等治疗原则是中药复方治疗膜性肾病的主要组方配伍规律,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为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吕宏生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系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教授学术继承人,曾师从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钱桐荪教授,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宏生教授针对膜性肾病的病机特征,临床中采取温补脾肾法治疗膜性肾病,临床疗效确切,并筛选出了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功效的鹿茸和上肉桂2味中药,制成益泉胶囊,与中医的辨证方药配伍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膜性肾病是一类以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为核心机制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足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在维持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蛋白滤过的分子屏障。足细胞损伤,从而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是导致大量蛋白尿的重要原因,蛋白尿持续或加重使得膜性肾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目前认为膜性肾病的足细胞破坏主要与氧化应激、自噬失调、足细胞标志蛋白表达异常、慢性炎症、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等存在密切联系。现阶段西医多依据其病理分期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针对治疗,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药在防治膜性肾病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多个靶点,在不同环节上影响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文概述了膜性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相关机制,并从中药单体及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的角度干预相关靶点通路治疗膜性肾病进行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抗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在治疗某些疑难病、危重病中具有独特优势。膜性肾病近些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发展成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首位病因,但其发病机制不清,现代医学常使用免疫抑制疗法,但往往面临着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各位中西医临床一线专家对膜性肾病进行充分讨论后认为:膜性肾病属于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之一。该共识基于会议讨论,将中西医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临床诊治的认识进行总结,并具体阐释了中医药对膜性肾病的认识及辨证治疗方案,以期提高膜性肾病的临床缓解率,为临床医师治疗膜性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简版:膜性肾病中最常见的是脾肾阳虚型,临床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附子可补一身之阳气,对治疗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有临床意义,可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从临床应用、相关配伍、实验研究等方面着手,整理附子在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结果理论以及临床研究均表明附子治疗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中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笔者就膜性肾病在中医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各派辨证论治思路、特效单味中药及经验组方、针灸膳食等其他疗法以及中医对膜性肾病治疗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选药、选方提供依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例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引起膜性肾病病例的诊治过程。患者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1月后,以下肢浮肿为首发症状,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血脂升高,24h尿蛋白升高,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行肾穿刺活检,活检报告为:膜性肾病(Ⅰ)期。予强的松标准疗法及雷公藤多甙片等相关治疗,症状缓解,24h尿蛋白明显降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膜性肾病非常少见,建议应据药物安全性和患者危险因素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治疗难度较大的肾小球疾病,在病理类型上可表现所有。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例如:微小病变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我科于2000年~2003年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毛加荣  刘建红  程小红 《陕西中医》2012,(10):1330-1331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MN)的中医证侯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01例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侯、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期膜性肾病(92.02%)、大部分Ⅱ期膜性肾病(72.31%)以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为主,Ⅲ期膜性肾病(90.14%)及少部分Ⅱ期膜性肾病(17.58%)表现为脾肾阳虚、湿热已去为主要证型,各期均有少部分气阴两虚、水瘀互结及脾肾衰败、湿毒内盛。结论:在肾穿刺病理确诊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症候可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水瘀互结,脾肾衰败。认为本病病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了激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