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利君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5):381+386-381,386
目的:观察一贯煎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与西医常规疗法结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50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与单用西药治疗的50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LB,A/G)、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B超检查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药...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腹水3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耀臣  徐纪文 《河南中医》2009,29(7):693-69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疏肝化瘀汤,在治疗前后进行B超、肝功能指标以及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对比其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检测全部肝功能指标以及部分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玲 《世界中医药》2011,6(1):26-2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功能异常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肝硬化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静脉点滴丹红注射液(丹参、红花),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肝治疗,疗程均为30天。观察治疗后2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III)变化。结果:肝功能(TBil、ALT等)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血清肝纤维化指标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地改善肝病患者微循环,降低肝脏纤维化,对肝硬化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和在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的确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40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59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和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确为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骆洁恒  郑泽荣  林玲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54-1054,1113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软肝消水颗粒,治疗8周;比较两组I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起效快,疗效确切,无副作用,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利水合剂,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腹水消退时间、肝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起效较快,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30例临 床 研 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常规保肝疗法加苦参素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苦参素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常规、B超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常规和超声影像学指标均有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保肝疗法加苦参素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保肝、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纤维化、HBV和DNA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肝纤维化、HBV和DNA指标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较单用拉米夫定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医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0例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乙肝方,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及早期肝硬化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健脾柔肝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柔肝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均采用西药保肝对症疗法。治疗组加用健脾柔肝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4项(PCⅢ、HA、Ⅳ—C)及免疫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3%、60.0%(P〈0.05)。治疗组对肝纤维化血清4项的治疗后复常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升高,CD+8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柔肝汤能减轻肝组织内部肝纤维化增生,并有促肝细胞再生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炎保肝联合补肾解毒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抗炎保肝治疗,治疗组使用抗炎保肝联合补肾解毒方。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各项指标,连续使用3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皆能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抗炎保肝联合补肾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2组均以常规护肝治疗为基础,观察组给予关幼波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照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IV-C)和层粘连蛋白(LN)、无创肝纤维模型S指数及肝纤维化指数(Fibro Index)值变化,综合评价疾病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PLT、肝纤维化四项、证候积分、S指数及Fibro Index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除PLT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有助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且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肝炎后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100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服用安慰剂,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肝炎后早期肝硬化的显效比占56.00%(28/50),有效率为94.00%(47/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的26.00%(13/50),42.00%(2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安慰剂治疗(P<0.05),更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早期肝硬化疗效好,肝功能指标恢复好。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桦  章文平  廖洪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98-2200
目的:观察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护肝、退黄降酶、促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3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肝肾清毒饮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血氨、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4%、43.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明显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且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不良反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主要临床表现及HCVRNA转阴率。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主要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主要临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延缓肝脏纤维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钱静燕 《世界中医药》2014,9(12):1609-1611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利水方治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4年在我院住院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2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110)和治疗组(n=110)。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如利尿、护肝、降酶及抗病毒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患者症状、肝功能改善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消脂抗纤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以及B超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以及血清指标(肝功能、血脂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肝纤维化级别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