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探讨其对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情况预测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专利蓝染色法对47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蓝染淋巴结活检,后行常规腋簿林巴结清扫(ALND),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47例患者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45例,检出率为95.74%(45/47)。前哨淋巴结的数量1-4枚,平均每例1.7枚。45例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的患者中,22例患者有腋离淋巴结转移,其中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18例,前哨淋巴结未发现转移而非前哨淋巴结有转移者4例。5例患者只有前哨淋巴结为阳性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准确率为%(4/22)。结论专利蓝染色法能准确地鉴别SLN及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1%亚甲蓝对3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和活检。结果:36例中有3l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6.1%。在18例SLN阳性患者中,腋窝淋巴结阳性15例、阴性3例;在13例SLN阴性患者中,腋窝淋巴结阴性12例,阳性1例。本组通过前哨淋巴结预测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3.8%(15/16),特异性为80%(12/15)总准确率为87,1%(27/31),总假阴性率为6%(1/16).无假阳性。结论:前哨淋巴结的活检能够比较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但是欲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术中通过在乳晕注射美兰寻找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检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39例乳腺癌患者,先全身麻醉后,术前用美兰液4m注射于肿瘤周围及乳晕周围。由于乳腺皮内和皮下的淋巴管网丰富,而皮内皮下的淋巴管网和乳腺实质淋巴管网在乳晕区有丰富的吻合,因此将示踪剂注射于此,更易找到蓝染的SLN(sentinellymphnode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SLNB的成功率将更高。D'I术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切除标本中,从肿瘤周围解剖出染色淋巴结、管,找到第一站巴结(前哨淋巴结)。结果:本组39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26例,检出率这66.67%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平均数1.76枚(0~3枚),清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数13枚(7~19枚),47.1%病例仅为前哨淋巴结阳性。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用美兰染色方法,对手术者寻找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及清扫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判断。方法:54例均系2006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注射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SLN)并活检,后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54例乳腺癌中,检出SLN49例,检出率为90.74%(49/54)。24例SLN阳性患者中,ALND阳性16例,ALND阴性8例;25例SLN阴性患者中,ALND阳性3例,ALND阴性22例。准确率为93.88%(46/49),灵敏度为88.89%(24/27),假阴性率为11.11%(3/27)。SLN检出率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显著相关(P<0.05)。结论:亚甲蓝染色法SLNB技术临床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准确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CT表现特点。方法:对我院158例经CT确诊或者胃镜活检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主要分布、CT表现特点等资料总结报道。结果:126例患者中共出现179个转移淋巴结,直径在13~37rnm之间,平均直径为(26.17±7.01)mm,主要呈圆形或者浅分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有明显的强化或者出现融合、坏死;淋巴结的转移分布大体情况如下:膈上食管旁淋巴结组(8区)共有7个(3.91%),右上段气管旁淋巴结组(2R区)共有46个(25.70%),隆突下淋巴结组(7区)共有55个(30.73%),左上段气管旁淋巴结组(2L区)共有42个(23.46%),左下段气管旁淋巴结组(4L区)共有15个(8.37%),右下段气管旁淋巴结组(4R区)共有5个(2.79%),肝转移淋巴结组共有5个(2.79%),腹膜后淋巴结组共有4个(2.24%)。由此可见,食管癌术后淋巴结的转移大多在2R区、7区以及2L区等出现,占淋巴结总转移的73.74%;淋巴结的转移时间在3个月~26个月之间,平均(18.03±10.03)月。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CT可以进行有效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指导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 2013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 SLN 阳性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分析 NSLN 转 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43 例 SLN 阳性乳腺癌患者 NSLN 转移 167 例。在单因素分析中,NSLN 转移阳性者与 NSLN 转移阴性者在原发肿瘤大小、SLN 阳性数目、SLN 阴性数目、SLN 转移数量、SLN 转移阳性率以及 SLN 转 移灶类型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大小 T2、SLN 阳性数量≥ 3 枚、SLN 转移阳性率≥ 50 % 以及 SLN 宏转移是 NSLN 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 NSLN 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747 > 0.7。结论:在 SLN 阳性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原发肿瘤大小 T2、 SLN 阳性数量≥ 3 枚、SLN 转移阳性率≥ 50 % 以及 SLN 宏转移是患者发生 NSLN 转移的危险因素。上述各因素联 合诊断能够较好的预测 NSLN 转移情况,指导外科手术,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15岁。主因右肩部肿胀2月,乏力20天,发热4天入院。查体:T36C,消瘦体质,右锁骨上、右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约1.5cm×1.5cm~4.4cm×4.5cm,质硬,活动度差。右上肢及右肩关节非指凹性水肿,无压痛及皮肤发红、发热。胸腹查体阴性。胸片示纵膈淋巴结肿大及双肺浸润,B超肝脾无肿大。CT示右肱骨近端骨肉瘤伴右腋窝淋巴结及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转移。右腋窝淋巴结活检示右上肢滑膜肉瘤。实验室检查:血沉27mm/h,血象:Hbl27g/I-,WBC7.4X10‘/I-,Pt。265X10“/L,中性分叶核0.76,淋巴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哨前淋巴结活检术预测和诊断老年早期乳腺癌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98例老年Ⅰ~Ⅱ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中在原发病灶的边缘上下左右距离肿瘤边缘0.5 cm的皮下组织内注射1%亚甲蓝注射液,定位腋窝的前哨淋巴结并对组织进行活检,随后对腋窝淋巴结逆行清扫并进行活检。结果在98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呈阳性(93%)。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能够准确地预防早期老年性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能在手术过程中知道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84例在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接受诊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按不同淋巴结处理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观察组患者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定位切除,两组患者检出前哨淋巴结均病理阴性。比较两组患者前哨淋巴结检出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总结对照组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结果:对照组39例患者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5.12%,观察组42例患者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7.67%,两组患者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非前哨淋巴结发现转移2例,假阴性率5.12%。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检出率较高且能够为临床医生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以及转移情况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放疗效果的方法。方法: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89例采用常规分割放疗加微波热疗,观察疗效。结果:89例患者治疗4周后复查,颈淋巴结转移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5%,完全缓解为49%,部分缓解为36%,稳定为13%,进展为1%。结论:局部放疗加微波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不但能明显增强疗效,而且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单用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对68例乳腺癌患者先行3~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然后单用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后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LevelⅠ、Ⅱ),前哨淋巴结及腋窝的淋巴结状况由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本组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0%(61/68),假阴性率为9%(3/32),准确率为95%(58/61),灵敏度为91%(29/32)。平均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2.1枚。患者月经状况、病理类型、肿块的位置、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及假阴性率均无影响,而化疗后肿瘤的直径及肿瘤脉管内侵犯影响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但不影响假阴性率。患者均未发生变态反应及皮肤坏死。结论单用亚甲蓝可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并且安全可靠,但化疗后肿块的直径及肿瘤的脉管内侵犯可能是影响检出率的因素,需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并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特征、超声征象与预后关系。方法:整理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超声、病理及其2年预后资料,结果用Log-rank检验法对观察指标逐个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2年生存率与肿瘤直径、核组织学分级(Ⅰ、Ⅱ级和Ⅲ级)、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直径、核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子,加强对乳腺癌临床特征、超声征象的分析与探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66例≤35岁经病理确诊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3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66例比较其差异。结果:年轻组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中老年组(P〈0.05),病理分期III-IV期患者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P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P〈0.05),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P〈0.05),选择保乳手术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在病程小于1个月比例、肿瘤直径大小、病理类型、ER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轻乳腺癌就诊时病理分期晚、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且较中老年组,年轻组PR阳性率低、Her-2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0例三阴性乳腺癌及112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组乳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情况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PTEN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7.7%(49/130),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0.9%(57/11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TE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均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乳腺癌家族史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PTE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乳腺癌家族史、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结论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PTE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低表达更为显著,提示PTEN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浸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PCNA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7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 mRNA表达。结果:在高分化胃癌PCN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PCN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CNA阳性表达率随浸润深度增加而升高;在Ⅰ期胃癌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期者(P〈0.05)。结论:PCNA在胃癌的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ICAM-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乳腺IDC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9例乳腺IDC标本中不同组织成分ICAM-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及癌间质成分(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亦明显低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P〈0.05)。ICAM-1在乳腺IDC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s=-0312, 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ICAM-1的表达水平在乳腺IDC癌巢中与癌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中明显不同, ICAM-1在乳腺IDC中的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更易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对ICAM-1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erb—B-2、P53和nm2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乳腺癌Cerb-B-2、P53和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erb—B-2阳性率为68.4%,P53为51.8%,nm23为71.1%。Cerb-B-2和P53与肿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erb—B-2、P53和nm23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34βE12(CK34βE12)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乳腺癌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7例乳腺良性肿瘤和135例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的CK34βE12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统计分析CK34βE12在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同时分析CK34βE12表达情况与乳腺癌肿瘤生物学行为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K34βE12在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6.6%,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4.4%,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K34βE12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ER、PR等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阳性转移等指标有相关性(P〈0.05)。结论与乳腺良性肿瘤相比,乳腺癌组织中CK34βE12的阳性表达率低。CK34βE12阴性表达提示乳腺癌预后不佳,可用于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18F-FDG PET/CT在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伴发多原发恶性肿瘤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3年5月,临床疑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166例(女164例,男2例,其中同步双乳癌3例,年龄22~80岁,平均45.2岁),行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术后检查时间间隔3天-10年,平均2.6年.分别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和/或临床放化疗后随访结果为依据,建立最后诊断,随访时间大于12个月.结果:166例患者中,诊断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110例(66.3%).术区胸壁复发18例(10.8%),区域淋巴结转移68例(40.9%).远处转移61 例(36.7%),其中术区胸壁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合并远处转移37例(22.3%).乳腺癌术后伴发多原发恶性肿瘤22例(13.3%),其中包括异步对侧乳腺癌7例(4.2%).51例(31.5%)患者PET/CT检查后更改完善了治疗方案.结论: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区域转移淋巴结、远处转移及术后伴发多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为进一步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