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思联康和茵栀黄注射液,并配合抚触法治疗;5d后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蓝光照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口服茵栀黄注射液与思联康配合抚触可改善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药药浴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排便情况及蓝光照射疗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蓝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血清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心肌酶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抚触和游泳在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7月在云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住院并接受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6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86例,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用蓝光、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游泳和抚触。比较两组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变化、睡眠时间、住院时间、智能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的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变化、睡眠时间、住院时间、MDI和PDI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触和游泳在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对促进胆红素的降低、改善睡眠、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患儿应用茵陈蒿汤加减辅助蓝光照射治疗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1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以单纯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茵陈蒿汤加减辅助蓝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比较2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治疗中应用茵陈蒿汤加减辅助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的消退,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选择108例足月顺产出生的满24小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抚触组,连续7天进行新生儿抚触,10分钟/次,2次/日,分别测量、记录两组经皮测黄疸指数,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时间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的黄疸指数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中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胎便初排时间、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7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新生儿抚触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7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蓝光照射结合早期抚触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山医院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抚触联合组和蓝光组,各40例。其中蓝光组仅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抚触联合组在蓝关照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早期抚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抚触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蓝光组77.50%;抚触联合组治疗后黄疸值、睡眠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排便频率均优于蓝光组,抚触联合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结合胆红素(DBIL)均低于蓝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蓝光照射结合早期抚触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新生儿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蓝光照射)56例,对照组(能量合剂、鲁米那、尼可刹米、茵栀黄等)4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显著,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张红丽  高丽娟  蒋慧玲 《新中医》2020,52(5):176-178
目的:观察常规疗法联合抚触与穴位按摩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纳入200例足月的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00例。2组均接受新生儿常规退黄治疗和护理,联合治疗组加予标准抚触手法联合穴位按摩干预7 d。记录2组患儿的排便情况、胎便转黄时间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检测黄疸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每天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开始,联合治疗组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1.0%,联合治疗组为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应用抚触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新生儿黄疸,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胎粪排出,并可有效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体内的胆红素浓度,加速黄疸消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23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15例患儿采用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15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和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分别为(51.7±25.1)μmol/L、(4.2±2.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纠酸、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滴注,对症及支持治疗,如供氧、抗感染、静脉营养、保持通便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两组治疗前查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期间,应用经皮胆红素监测仪,监测每天胆红素变化,同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天数。结果: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310.60±20.53)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298.37±17.13)μmol/L,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后胆红素值(78.52±14.59)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后胆红素值(94.30±11.21)μmol/L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5.32±2.37)d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7.12±2.33)d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办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清开灵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电解质、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治疗后第3天、第5天比较,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电解质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保留灌肠,可以使肠蠕动增强,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少,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常规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3.15±1.23)天,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6.62±1.72)天。2组黄疸消退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 L)水平降为(185.8±21.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I BI L)下降为(159.4±20.4)μmol/L,观察组分别为(110.4±21.8)μmol/L,(96.4±18.7)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TBI L水平降为(142.6±16.2)μmol/L,I BI L下降为(96.4±14.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64.2±19.6)μmol/L,(57.6±17.1)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儿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对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纠酸、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两组治疗前查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期间,应用经皮胆红素监测仪,监测每天胆红素变化,同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53.07±17.80) μmol/L与对照组(30.56±13.4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4.87±2.06)d与对照组(7.12±2.3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显效率75% (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5% (14/4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P<0.05);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92.5% (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 (30/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P<0.05).结论 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医学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仅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退黄利胆方剂予以治疗。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其胆红素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以此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每天平均胆红素下降(51.10±24.89)umol/L,降到正常范围需要的时间为(4.6±2.6)d;对照组对应的数据为(38.01±20.76)umol/L、(6.0±4.7)d,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共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例患儿、对照组有4例患儿出现轻度的皮疹,患儿停止蓝光治疗之后则皮疹缓解,未见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着显著的疗效,并能够显示降低患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其疗效明确、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黄液结肠点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对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90例,其中单纯光疗组30例(A组)使用蓝光毯治疗,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30例(B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30例(C组),疗程为5d。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断。结果:治疗5d后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与单纯光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治疗第3d及第5d较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大便次数高于其他两组,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皮疹的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P<0.05),但是和单纯光疗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湿热郁蒸型胎黄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轻度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的84例轻度ICP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20mL口服,3次/d,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5g口服,2次/d。两组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后瘙痒评分、TBA、CG、TBIL、DBIL、ALT、AST 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评分、TBA、C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TBIL、DBIL、ALT、AST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轻度ICP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