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带患儿就诊的最直接原因。因其机体本身特点,儿童对发热尤其敏感,很容易导致高热惊厥,由于认为发热能烧坏脑子的传统思想,很多家长对于小儿发热怀有恐惧心理。针对患儿发热,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及时准确地提出应对措施,帮助患儿退热;还要顾及到家长心理,耐心对其家长解释和进行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有整体护理的观念,为治疗护理工作提供便利和谐的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除个别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外,多数发热小儿是居家休息。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们对60例发热患儿的家长进行了细致的家庭护理指导,取得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佳嫒  崔娜  纪楠楠 《吉林医学》2009,30(17):2035-2036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患儿病情稳定后),对35名家长进行随机访问。结果: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恐惧与焦虑、得到优先照顾、获取患儿疾病信息、怀疑。结论: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问题的分析,便于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利用家长与患儿的亲密关系与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49例尿道下裂患儿与家长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49例尿道下裂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特殊的心理护理,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49例尿道下裂患儿及家长都能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疾病的康复。结论 尿道下裂目前尚未有一种十分完美的手术方法,所以护士要耐心帮助和鼓励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及对待治疗效果,全面配合医生治疗,以获得疾病的痊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临床96例川崎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患儿采取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心血管系统的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96例患儿中94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2例患儿发热时间长并伴有冠脉扩张,经输注高丙球后效果不明显,家长紧张焦虑,要求转上一级医院继续治疗。有1例复发现象,无重症病例的死亡现象发生。结论对川崎病患儿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有效地缓解了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了心脏功能负担及疾病的诱发机制,改善了患儿的皮肤损害等症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有切实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疾病的临床护理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单一的共性教育已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采用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的健康教育来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为了使患儿及家长在输液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护理技巧及健康知识.我科从2005年6月对门诊输液患儿及家长进行科学、有效地健康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儿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它的控制需要医生、患儿及其家属三方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本研究主要阐述患儿居家时家长可采取的几种护理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从基础护理、饮食护理、体育锻炼、胰岛素注射护理和心理护理5个方面对患儿进行护理,切实控制血糖,阻止糖尿病的病理进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田玉菊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927-927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为急性发热性小儿疾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近年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本病病程长,并发症严重,但通过积极治疗、科学护理以及正确服药,其预后较好。近年来我科对川崎病患儿及家长进行了有关疾病护理及病情观察方法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及防止并发症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门诊注射患儿的心理护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增强患儿及家长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医学护理中,儿科护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由于它面对的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儿童不能完整、正确地对自己的病情和感受作出表达,而很多家长又缺少对疾病的认识,当患儿在接受检查时,家长会产生心疼、紧张等心理,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家长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患儿的行为和心理,因此,要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首先就要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与评估,通过家长来感染儿童,从而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4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发热患儿选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均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征得所有患儿家长同意后,使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各70例.分别实施常规发热护理和循证护理,将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复发间隔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并观察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循证护理组发热患儿护理后的体温为(36.23±0.18)℃、发热持续时间为(3.86±0.58)min、复发次数为(2.31±1.12)次、复发间隔为(10.56±1.89)h,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P<0.05);循证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43%,相较于常规护理组更低(P<0.05);且常规护理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5.71%,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结论 在小儿发热的不同时期,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可观,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20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制订并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结果患儿在住院期间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及治疗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预防了并发症,并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发热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以及患儿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的相关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850名门诊发热患儿家长儿童保健服务健康教育需求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门诊患儿家长对发热儿童保健服务健康教育需求项目依次为发热相关知识和行为指导、育儿知识和护理、服务态度、沟通技巧、营养知识指导、早期教育指导、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效果、用药指导、保健环境等,在很需求程度上所占比例分别为98.00%、95.76%、74.94%、71.76%、71.53%、60.00%、59.76%、58.82%、46.94%、36.00%。患儿家长需求程度很高,非常需要率达95.30%。结论要充分发挥基层门诊儿童保健服务的优势,提高发热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及应对能力,使门诊儿童保健服务成为主动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彩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630-632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对我科2004年1月02007年4月共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60例,采取分阶段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通过阶段性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掌握了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家庭护理及预后等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高热惊厥患儿采取分阶段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很有必要,提高了家长健康知识水平,有利于患儿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杨利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88-328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患儿家属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23例患儿,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儿家长的护理需求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3名患儿家长中116人希望了解静脉输液护理知识,占94.3%;109人希望了解输液所用药物的相关知识,占88.6%;105人希望了解输液及输液量、输液速度对患儿的影响,占85.4%;74人希望了解护理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占60.2%。结论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知识宣传及普及的重视,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预防及治疗患儿疾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护理效果,减少患儿家长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6.
发热一般认为是体内存在致热原所致,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均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不适和恐惧感,小儿患病多以发热为主。中等以上发热,不仅给患儿机体造成危害,且造成家长的焦虑不安,在当今儿科临床尤为突出,如何处理患儿的发热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海霞  汲小信 《吉林医学》2007,28(4):507-50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急性小儿肠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组和实施常规护理教育组的急性小儿肠炎患儿疾病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全面健康教育患儿疾病治愈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教育患儿,病程缩短,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结论:实施全面健康教育后,多数患儿家长有所得益,提高了患儿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了患儿及家长的不健康行为,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也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此病的护理能力,增加了护理患儿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为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中观察患儿家长的心理情况,并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方法本研究使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将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最低是1为没有症状,最高是5是极严重症状,经过调查统计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和紧张、恐惧与缺乏安全感、怀疑和不信任、对患儿的容忍、患儿对家长的依赖、患儿家长们同病相连。给予家长紧张、焦虑心理的护理、恐惧心理的护理、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结果经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患儿的家长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家长对患儿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家长担心疾病会突然发生不良变化使患儿遭受更大的痛苦,有些患儿家长担忧治疗后的情况以及是否能够治愈,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家长担心不能承受治疗费用,还有少部分家长对医护人员是不信任的。根据患儿家长不同的心理问题,为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儿家长对患儿的疾病情况与治疗情况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通过医护人员的讲解、解释,使其更加信任医护人员,缓解了家长的不良心理情况,患儿家长愿意将自己的担忧对护士讲出来,排解了忧虑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大大提升了患儿的疗效。结论通过具体分析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和谐了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大大提升,确保了患儿的治疗效果,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儿科疾病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业务技术难度大,儿科护理对象除了患儿外,更多涉及到的是患儿的家长。因此儿科开展健康教育与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及患儿与家长的配合密切相关。掌握儿科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尽量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要求,掌握健康教育时机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提高儿科健康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作用,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方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做好预防和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出现发热和疮疹后应立即进行隔离,尽快将患儿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医疗机构对该病进行多方面的宣教,宣传该病的可防可控性,建议家长不要带孩子去较为拥挤的地方,降低感染概率。在患儿发病后,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指导患儿合理饮食,加强体温监测,做好皮疹的护理,提供给家属心理安慰和疏导。结果通过对以上方法进行总结,得出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做好消毒隔离、开通绿色通道、加强知识宣传,护理措施包括口腔、饮食、发热、皮疹、心理护理。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后能治愈,但没有相应的疫苗可注射,家长在平时应教育孩子勤洗手,避免发生感染。在患儿发病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该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