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及供血动脉CTA的代偿潜力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无症状31例,脑梗死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对3组患者行性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多方位、多方式对患者后动脉结构、Willis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有效评价Willis环及动脉狭窄代偿能力,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颜利辉  高歌军  戴峰  文颂  杨涛 《现代医学》2009,37(3):212-216
目的 探讨脑血管CT成像(CTA)对脑缺血患者颅底Willis环形态及其代偿潜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期间作头颈部CTA检查并在24h内作MR平扫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9例(TIA组),无症状33例(无症状组),脑梗死45例(脑梗死组).所的图像在ADW4.3工作站上采用VR、MIP、CPR、MIP等重建方式进行后处理,多方位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及空间解剖细节,对3组Willis环进行分型.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中Willis环Ⅰ型比例明显下降,Ⅲ、Ⅳ型比例明显增加;而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Willis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大脑后动脉P1段(PCA-P1)发育不良或缺如在TIA和脑梗死患者中更多见.发生ACA-A1发育不良或缺如的脑缺血患者前交通动脉(AcoA)显影比例高;PCA-P1发育不良或缺如多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结论 CTA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结构,并对Willis环代偿潜能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1)103例病人中A1优势征者41.74%;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58.25%;颈动脉供血型者6.80%;混合供血型者34.95%。(2)共检出血管狭窄76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61例(59.22%),Willis环形态变异占78.69%;不符者15例(14.56%),Willis环形态变异占86.67%;无狭窄血管27例(26.21%),Willis环形态变异占66.67%。结论Willis动脉环不完整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作为颅内Willis环区域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旁路或代偿性供血途径,对脑组织灌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近年来烟雾病颈外动脉代偿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对缺血型烟雾病自发颈外动脉代偿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明确代偿血管的始动和增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侧ICA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8例(症状组),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21例(无症状组),观察2组患者Willis环、侧支血管管径情况,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ICA狭窄程度大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侧支血管代偿功能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2.2%(13/18),后环完整率为61.1%(11/18);无症状组患者前环完整率为95.2%(20/21),后环完整率为90.5%(19/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完整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27.8%(5/18)和38.9%(7/18),无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4.8%(1/21)和9.5%(2/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变异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管径显著小于无症状组(P<0.05),2组患者后交通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lis环的侧支代偿能力与Willis环变异与否及前、后交通动脉管径有关;Willis环代偿功能差是ICA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及与中风的关系.方法 对67例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并分析其与中风的相关性.结果 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有Willis环代偿组梗塞的发生明显减低.④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可以评价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为预测中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Willis环变异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234例,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疾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Willis环的结构,分析Willis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两组Willis环完整显示占48.7%(114/234);疾病组前环和后环的变异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主要由Willis环的交通动脉(ACoA、PCoA)提供代偿,疾病组Willis环代偿能力较对照组差,其中由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提供代偿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Willis环存在变异,其代偿能力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秀梅 《中外医疗》2015,(6):177-178
目的:对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A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肺部慢性炎症患者作为慢性肺炎组、以30例原发性肺癌作为原发性肺癌组,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支气管动脉内径、慢性肺炎组与肺癌组的体外循环供血率。结果慢性炎症组、肺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的内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炎症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46.67%,肺癌组肺体外循环动脉供血率为16.67%,慢性炎症组显著高于肺癌组(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扩张普遍存在于肺部慢性炎症及原发性肺癌中,尤其肺部慢性炎症的支气管扩张更明显,两者的供血动脉CTA表现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分为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有侧支代偿,13例无侧支代偿。1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7例有侧支代偿,3例无侧支代偿。当大脑中动脉受阻时,侧支代偿多见于血管闭塞患者,而无侧支代偿多见于动脉狭窄患者(χ2=5.632,P=0.018)。2组患者额、颞、顶、枕叶及基底节的血流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丘脑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5)。结论当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脑灌注损伤与血管狭窄程度表现不一致,联合应用2种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方法可对MCA受阻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A在颅脑血管Willis环中的应用价值,找出最为有效的临床检测方式。方法:选取进行CTA颅脑血管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查效果和存在的症状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组和健康组,其中脑缺血发作组32例、脑梗死组16例和健康组12例。对患者清晰有效的CTA图像进行Willis环观察,并将观察数据详细记录,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通过数据显示出在健康组与脑梗死组的对比中,Ⅰ型比例分别是33.33%和12.5%,有着明显的下降,Ⅲ型、Ⅳ型的数据比例有着显著的增加;然而脑缺血发作组与脑梗死组Willis环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能够有效显示出Willis环的结构,能够为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能够给患者的治疗提供充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各侧支循环途径出现的概率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0例,观察侧支循环的途径、组成、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以前交通动脉代偿为主,其中Willis环不完整者容易患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否出现缺血性症状与Willis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前后循环供血区急性脑梗死(ACI)相关因素的作用强度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ACI患者889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化验及影像结果、并存疾病等资料,分为前循环供血区ACI组和后循环供血区ACI组,对比分析前后循环供血区ACI相关因素作用强度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T_3、FT_4、糖尿病、房颤、颈动脉狭窄、Willis环变异与前后循环供血区ACI相关性强度存在差异。结论:FT_3降低、糖尿病、房颤、颈动脉狭窄与前循环供血区ACI相关性更强,FT_4降低、Willis环变异与后循环供血区ACI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CTA成像技术研究Willis环完整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在本院行脑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存在动脉瘤分为病例组171例及对照组513例,按照Willis环的完整性将其分为I-IV四型,统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Willis环各分型构成比,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Willis环完整性分型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Willis环前、后循环不完整是影响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饮酒史、高血压史、Willis环变异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动脉CT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经临床表现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椎动脉CTA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椎动脉CTA对本组病例进行相关的治疗选择的意义。结果在6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双侧椎动脉:粥祥硬化斑块63例,钩椎关节增生32例,先天变异3例,局部无受压痉挛狭窄8例,闭塞4例。本组病例3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18例接受介入治疗,11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采取相应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早期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血管造影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具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两组,即低剂量组10例及常规剂量组10例,所选用的管电压、碘对比剂分别为80kV、50ml和120kV、80ml进行血管CTA成像,显示患者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图像质量、血管强化程度、X线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检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混合斑块及血管狭窄的能力、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X线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组CTA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直径及斑块成分,并对其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作出较精确的判断,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A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4月-2008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4例PAES患者,其中3例腘动脉狭窄,1例闭塞。3例采取传统手术,1例EVR治疗。术后6~12个月及每年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及腘动脉、侧支循环情况。结果:腘动脉狭窄2例行腘动脉松解术后6个月下肢活动正常,腘动脉血流通畅;腘动脉闭塞1例行腘动脉松解并切开取栓术后5d腘动脉再闭塞。EVR治疗1例术后6个月腘动脉再闭塞,下肢血供靠侧支循环代偿。结论:传统手术效果优于EVR治疗。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16年3月符合入组条件的后循环TIA患者139例.入组患者完善头颈部CTA、头颈部增强MRA(CE-MRA)或全脑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95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10例正常,8例轻度狭窄,61例中度狭窄,9例疑似重度狭窄,7例其他情况.44例患者行头颈部CE-MRA检查椎基底动脉中有3例正常,4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19例疑似重度狭窄,3例其他情况.对疑似重度狭窄的28例(CTA 9例,CE-MRA 19例)患者均行全脑DSA检查,其中9例CTA患者有8例存在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19例CE-MRA患者有15例存在重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2例其他情况.最终139例后循环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13例(9.4%)、轻度狭窄12例(8.6%)、中度狭窄79例(56.8%)、重度狭窄23例(16.6%)、其他12例(8.6%).结论 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是后循环TIA重要的影像学表现,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