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醒脑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醒脑静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7 d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近.结论醒脑静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动态MR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动态MRA表现。方法对25例VBI患者在头颈中立位、屈曲位、过伸位及左右旋转位置进行椎动脉动态MRA观察。结果动态MRA检查中,与中立位MRA相比较,在椎动脉屈曲及过伸位置均可发现椎动脉出现新的异常改变,包括出现局限性狭窄,扭曲或迂曲改变,或椎动脉局部血流信号降低,管壁不光滑,血管壁呈局限性外凸内凹等表现,并可发现中立位MRA正常者之椎动脉异常改变。结论动态MRA检查有助于明确椎动脉的异常变化与颈椎活动的关系及其定位,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我们采用步复迈(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VBI 60例,同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检查,同时原有的影像学检查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章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2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6例。治疗组用丁咯地尔针150mg+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刺五加针60mg+5%葡萄糖液250m1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在治疗7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静滴)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静滴),各70例,用药10天,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2%和71.43%(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赵淑琴 《山东医药》2003,43(4):33-33
自 1997年以来 ,我院共收治 5 1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均经 TCD(经颅三维彩色多普勒 )检查 ,确定诊断 ,且经颅脑 CT或 MR排除其他颅内病变。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45例 ,女 6例 ,年龄 5 1~ 79岁 ,平均年龄 67.4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3 3例 ,冠心病病史 2 5例 ,脑动脉硬化及脑梗塞病史 12例 ,糖尿病病史 1例。大多数急性起病 ,其中以眩晕症状首发 3 4例 ,以不同程度的头晕症状首发 17例。患者均伴有恶心 ,严重者伴呕吐。头疼 5例 ,出汗、乏力 19例 ,心慌胸闷 18例 ,站立不稳 3 0例。实验室检查 :高胆固醇血症 8例 ,高甘…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尿激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 :46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符合《临床神经病学》的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诊断标准 ,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颈动脉硬化 ,CT排除脑梗死。治疗组 2 4例 ,男 16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6 3.2± 7.4)岁 ;对照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5 .7± 7.1)岁。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者不入选。用药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发病 2 4h内给药 ,对照组西比灵 10mg每晚 1次、肠溶阿斯匹林 75mgqd ,维脑路通 0 .4g加 5 %GS 5 0 0ml静滴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尿激酶 3× 10 5U+0 .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以刺五加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以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均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率75.0%,对照组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组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余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高切变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组改善率为90.0%,对照组改善率为6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有效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3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采用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记录每日病情变化的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发现,治疗组在起效时间、住院天数、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药物副作用主要为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但均为一过性。认为山莨菪碱静点是治疗VBI所致眩晕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芎冰喷雾剂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即时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芎冰喷雾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即时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芎冰喷雾剂和安慰剂喷鼻,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5 min、30 min、60 min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脑血管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变化,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给药15 min后,治疗组眩晕分值、症状总分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给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血流量增加,高于对照组,基底动脉给药30 min后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在给药后15 min、30 min、60 min时Vs、Vd、Vm、PI值与给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芎冰喷雾剂治疗VBI具有疗效迅速、确切的特点,经鼻腔给药的治疗途径可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填精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的疗效。方法将6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内服中药基本方为河车大造丸加味;偏于阴虚者加知母、丹参;偏于阳虚者加熟附片、巴戟天、肉桂,每日1付,水煎分早晚2次服。对照组单用刺五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14d。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并将结果加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及BAEP的异常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EP检测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6.18%(45/68)和26.47(18/68),对照组BAEP在治疗前后的异常发生率为65.00%(39/60)和40.00%(24/60),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河车大造丸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闭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诊断通常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但静脉溶栓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夹层分离可能与血管壁结构异常或环境因素有关。症状通常由夹层分离造成管腔狭窄或血凝块形成所致,包括颈后或乳突区疼痛伴随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椎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CT血管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治疗以抗凝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损伤性疾病包括椎动脉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结扎患侧椎动脉,以及经血管栓塞。我院于1995年收治一例外伤性椎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结扎瘤体近远侧椎动脉,切除动脉瘤,患者痊愈出院,术后无神经受损表现。结合病例本文重点讨论椎动脉的暴露途径、手术方案以及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18.
19.
We present a patient in whom we successfully reconstructed a long segment of the proximal left vertebral artery in three dimensions using color Doppler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Three-dimensional (3-D) color Doppler TEE may complement two-dimensional (2-D) TEE by its ability to view cross sections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at any desired level from the 3-D data stored in the comput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位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范围的梗死患者91例(梗死组),分析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和它们的方向性关系,另选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多因素分析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结果梗死组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P<0.01)。76例患者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呈反方向(P<0.01)。脑桥梗死发生于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小脑后下动脉梗死发生于非优势椎动脉侧(P<0.01)。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基底动脉弯曲分级及右侧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椎动脉直径是预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惟一预测因素(OR=2.70,95%CI:1.22~5.98)。结论椎动脉流速不对称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因素,这增加椎基底动脉连接部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