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 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持续促进中药、天然药物毒理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强中药、天然药物毒理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中药、天然药物毒理研究者、中药研发人员和监管人员对中药、天然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认识,提升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学研究水平,促进中药创新,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定于2017年10月27~30日在苏州举办"中国毒理学会中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国内外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水平,减少新药临床试验的风险,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共同决定于2011年10月下旬在上海市联合召开首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1年)暨国际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本次会议与论坛由上海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  相似文献   

4.
药物是否安全和有效是药物研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就药物研发的整个流程而言,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阶段、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上市后跟踪监督的全过程,因此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至关重要。简要综述了药物毒理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以及研究新动向,并主要介绍了组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固定剂量复方药品研发是创新过程,目前已成为突破药物研究瓶颈的新出路之一。复方药品组方必须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充分利用与治疗目的相同的作用和效应,进行组方论证,进行多因素多水平分析和临床联合用药验证,确定目标组方,最后进入新药规范化研究和试验。复方药品的创新研发全过程(药学、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与全创新药物同样规范和严格,并且必须进行拆方分析。本文从复方药品组方原则、研发策略、研发技术要求规范要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已开设的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毒理学这三门专业课程中,以具体的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研究内容为施教案例,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药学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新药研发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的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药物合成和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现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发现毒理学的发展和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的特征以及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药物是否安全和有效。综观整个药物研发流程,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方法、新技术涌入到新药研发中,促使药物毒理学研究得到巨大发展,研究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阶段、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整体而言,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与国际上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实践以及我国新药研发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药物毒理学发展背景与1978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针对毒理学试验所存在的各种科研行为不端、制订颁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优良实验室规范(GLP)法规和1984年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药物毒理学发展迅速,在研究思路和观念、技术和手段、策略和方法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其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和实验操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逐步采用体外筛选评价模型代替整体动物实验;在药物开发、申报、临床监测的各个环节药物毒理学发挥着主动指导作用;随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出现为药物毒理学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契机,使之经历了研究思路、方法、技术和理念的巨大转变。药物毒理学是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运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并阐明其毒性作用机制,以便降低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是预测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然而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对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的一门学科,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减少因药物毒性而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毒理成为现阶段我国研发人员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工作已形成一定态势。安全药理学研究是支持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本文从监管角度阐述支持新药开展临床试验的安全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对该内容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研发者理解其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有助于研发者理解该研究的本质,从而在试验设计和综合分析各项研究结果时能具有宏观把握思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方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利华  赵娓娓  王悦  张敏 《中国药房》2005,16(16):1206-1209
目的:为我国制药企业选择合理的新药研发方向提供参考。方法:从新药研发的特点入手,分析制药企业内、外影响因素和技术竞争地位,选择合理的新药研发方向。结果与结论:我国制药企业可充分考虑新药研发内、外两方面影响因素和对自身技术竞争地位的评价,找到新药研发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魏伟 《安徽医药》2017,21(1):1-6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涉及药理学、医学、药物学、生物学、护理学、毒理学、流行病学、遗传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和个体行为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体(正常,病人)的药动学、药效学和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物评价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治疗药物检测、药物警戒、药物利用、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新药发现与开发等.以往认为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还有将药物临床试验等同于临床药理学,均难以涵盖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临床药理学是指导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新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新药发现与开发的科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临床药理学研究经历了知识普及与队伍培育、规范研究与不断提高、蓬勃发展与着力创新三个阶段,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临床研究、新药创制、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著作教材和期刊建设以及学术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超微结构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简要介绍了超微结构病理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关注点,并举例说明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前,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虽然使用率不高,却是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可用于对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以作为早期药物发现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在使用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进行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必要性、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依从性、专业性、科学性和使用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整合我国现有新药研究与开发 (R &D )资源 ,为促进新药R &D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规模经济及模仿创新理论 ,从资源组织战略和选题战略两个角度对国内、外新药R &D现状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 :发展规模经济有益于我国的新药R &D ,而模仿创新在现阶段是较为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a new drug to the market is not only an extremely costly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but also fraught with a substantial risk of failure. The number of new drugs launched each year from 1990 to 2000 has stayed relatively constant, while the cost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risen by almost 2.5-fold over the same period. What is not revealed by these figures is that the chance of success for a drug candidate passing through the various hurdles in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is at best 1 in 10 and has barely changed despite advancing technology in other area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le we expect high failure rates in drug discovery, it is of substantial concern that most candidates in development on which large investments have already been made are probably not going to make any return. A major stumbling block is the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toxicology profile of drug candidates. These issues were discussed at the Society for Medicines Research symposium held September 18, 2003, in London, United Kingdom. Recent SMR symposia have focused on the ADME and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Indeed, it is now uncommon for drug discovery projects not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early in their lifetimes. Although it is less common to address drug safety early in a project, it is being utilized more frequently to help select the best clinical candidat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meeting report summarizes some of the key aspects of early drug safety issues facing the drug discoverer today. Classical approaches to toxicology, p450-mediated safety, cardiovascular safety, "omics" approaches and their impact upon clinical safety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Drug discovery lead optimization teams face many diverse challenges in the search for drug development candidates. This includes understanding the toxicology profile of a candidate, and some strategies call for in vivo preclinical safety studies to be moved increasingly earlier in the discovery phase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ne of the final hurdles in these pursuits is achieving adequate exposure to support safety margins for human clinical trial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several strategies on early toxicology studies along with various enabling formulation methods that can be employed to achieve optimal oral absorption. These two elements of research together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peed preclinical drug candidates can mov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success in identifying viable new drugs.  相似文献   

18.
高内涵分析在新药发现毒理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药发现早期开展发现毒理学研究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高内涵分析(HCA)是基于高效新药筛选需求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基于活细胞、多参数、实时、高通量,能够实现化合物多种生物活性、毒性的早期、快速地检测,为发现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目前,HCA已用于多种靶器官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血管毒性、生殖毒性等检测以及毒理学分子机制的研究,本文就HCA在新药发现毒理学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