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回顾性分析2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得出:用丙种球蛋白(IVIG+ASP)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8.3%,用阿斯匹林(ASP)组为50%。冠状动脉损害前者呈轻度扩张,后者表现为多发性扩张和巨大动脉瘤,提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预防CAD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以前采用阿斯匹林(ASP)和对症治疗。近年来国外报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迅速控制急性期病状。本文采用IVIG治疗6例,同时设对照组(6例)。结果:IVIG组临床症状消失快,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一次大剂量IVIG输注治疗KD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剂量两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两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患川奇病病儿的疗法与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ASP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AS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结论:IVIG是改善川崎病急性期症状,预防CAD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丙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探讨护理方法。方法:21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g/kg)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时次日同样剂量再用1剂,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患儿的症状、体征、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并记录。结果:用药后,体温1d内控制者10例,2d内控制者7例,〉2d者4例。发病后2个月心脏彩超复查,2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均恢复正常。静注丙种球蛋白期间发生心衰3例,心率增快、烦躁2例,出现高热、寒战1例。结论: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有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一定要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世,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对21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3.8%降至9.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3.3%降至19.0%.提示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泼尼龙对IVIG无反应型川畸病的疗效。方法对3例无反应型川畸病患儿在应用第2剂IVIG的同时,加用甲泼尼龙2~4mg/kg.d,连用3~5天。结果3例患者均在48h内退热、心脏损伤减轻。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可有效治疗无反应型川畸病。  相似文献   

12.
何永  康迁  郑小艳  皮光环  邓斌  张家燕 《西部医学》2021,33(12):1831-183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诊断明确的27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次使用IVIG后的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耐药组和IVIG敏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以确定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界值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两组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白蛋白(ALB)水平及心包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至初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川崎病患者初次使用IVIG后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4%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75.7%,白蛋白≤26.7 g/L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4%、92.8%,发热后5.5 d内首次使用IVIG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4009%。结论 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对预测KD患儿初次使用IVIG后耐药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李君 《吉林医学》2013,34(21):4207-420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时间注射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Ⅱ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Ⅲ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第9~13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入院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较好,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低,冠状动脉并发症低,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探讨在川崎病(KD)患儿中,铁调素对血红蛋白的影响及血红蛋白降低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关系。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53例,期中15例对IVIG治疗不敏感。年龄匹配非KD的发热对照组患儿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的水平,同时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KD患儿铁调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无反应组IVIG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IVIG敏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调素则高于IVIG敏感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IVIG治疗前铁调素水平与IVIG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铁调素可能参与KD患儿血红蛋白降低过程,铁调素的升高和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与KD患儿IVIG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变化与川崎病怠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进行血清CRP和IgC、IgA、IgM检测,并通过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 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血清CRP和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上述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KP、IgG、IgM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P<0.01).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IgM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的影响及与患者冠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川崎病患儿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分析血培养阳性与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及与冠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1.43%,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5例(7.14%),革兰阴性菌10例(14.26%);血培养阴性的55例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总有效率76.36%(42/55),显著高于15例血培养阳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37,P〈0.01)。血培养阳性患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损伤9例,损伤率60%(9/15),血培养阴性患儿冠脉损伤率为30.91%(17/5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结论感染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并影响患儿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增加患儿冠脉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非敏感的危险因素及非敏感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初次发病10 d内接受IVGG治疗的85例,按标准分成敏感组与非敏感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①IVGG非敏感组ALB较低、在发热5 d之内应用首剂IVGG治疗的比例高;②12例非敏感型KD在接受第2剂IVGG治疗后均退热.结论 ①IVGG在5 d内应用及血清白蛋白的量为首剂IVGG非敏感的独立相关因素;②首剂IVGG非敏感病例给予第2剂IVGG(1 g/kg)退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