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NR)现象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01-2010-08期间因AMI行PCI术后NR患者30例资料,采用单双日法分组方法将其中16例运用 IABP治疗,其余未用IABP的14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 d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及血管活性物质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包括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10 d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2组间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对照组相比,2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2组间BNP指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10 d、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NR患者升高的交感神经系统、RAS系统激素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 d、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现象(SCF)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AMI行PCI术后慢血流患者30例资料,采用单双日法分组方法将其中15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5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管活性物质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包括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LVEF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均成功植入支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PRA、ANGⅡ、ALD、E、NE)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MYO、CK-MB、CTNI)时间-浓度曲线显示IABP治疗组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IABP治疗组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峰值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指标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治疗组CTNI峰值较对照组提前1天。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恢复期LVEF值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IABP治疗组与对照组于3、6个月分别为55.22%与53.17%,59.22%与52.42%,P=0.0077)。结论 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现象患者升高的交感神经系统(SNS)、RAS系统激素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CTNI的峰值提前;明显提高恢复期LVEF值,对心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方法 入选668例STEMI并急诊成功行PCI的老年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资料评价无复流,分析评价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 668例老年患者中,发生无复流181例(27.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侧支血流0~1级、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随着无复流独立因素数量增加,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具有0、1、2、3和4个独立预测因素时无复流发生率分别是10.0%(2/20)、13.7% (32/233)、30.8%(85/276)、38.1%(37/97)和59.5% (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796,P<0.01)。 结论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侧支血流分级0~1级、PCI前血栓评分≥4分和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特点和发生无复流现象(noreflow)的关系。方法:43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男35例,女8例,平均年龄(65±9)岁,观察其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特点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结果:有5例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了“无复流现象”。这些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管闭塞处近端呈蟹钳样改变,造影后闭塞局部造影剂滞留时间明显延长。急诊介入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为0~1级。结论:A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闭塞近端呈蟹钳样改变伴造影剂长时间滞留者和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较成熟,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时,仍面临慢血流和无复流的问题,我们治疗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发病 0 5~ 3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对梗死相关血管 (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 5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除 4例在行IABP 1h内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外 ,余 2 8例患者IRA全部再通 ,置入支架 2 4例 ,成功率 85 71%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 8 6h ,死亡率为 31 2 5 %。 2 2例存活患者 5周内检查射血分数 (EF)为 0 4 3~ 0 6 7。结论 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心脏机械辅助装置之一.从首次应用至目前已40余年,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临床技术,但对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应用的争议却逐渐增多.现对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新的适应证等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低下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当药物已不能维持有效血循环时由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放置漂浮导管测连续心排血量(09)、有创动脉收缩压(S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结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SBP、MABP、CO、CI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16例心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尿量增多,心率减慢,2例改善不明显,2例病亡。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能有效地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方法分析急诊PCI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15例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发牛穿刺点出血3例(20%),其中高血压2例(13.3%),糖尿病1例(6.7%),血小板降低2例(13.3%),平均年龄(82±8)岁,置管时间(35±17)h。未出血12例(80%),其中高血压10例(67%),糖尿病1例(6.7%),血小板降低3例(20%),平均年龄(68±11)岁,置管时间(36±19)h。其他并发症:怖部感染2例(13.3%),下肢血栓1例(6.7%)。结论应加强对老年介入术后患者的观察和并发症预防,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以及时调整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大面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患者100例,发病12-72h之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床旁应用IABP3-5d。两组均于10~14d后行冠脉造影及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前及术后冠脉血流(TIMI)、术后4周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前TIMI血流0及1级者少于对照组,TIMI3级者多于对照组,PCI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行PCI的大面积STEMI患者早期应用IABP,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4周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IABP应用宁早勿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与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于170例首次AMI患者根据入院hsCRP的水平分为G1组(hsCRP≤5.1mg/L,44例),G2组(5.2mg/L38.6mg/L,37例),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年中34例(20%)发生心力衰竭。随着PCI术前hsCRP水平的升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上升(G1组~G4组分别为:9.1%比16.0%比28.2%比29.7%,P均〈0.05);与同组PCI术后1周比较,术后1年时G3组、G4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58.61±10.10)ml/m2比(61.84±9.92)ml/m2,(59.70±11.88)ml/m2比(66.46±10.52)ml/m2]、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8.20±6.55)ml/m2比(31.06±7.14)ml/m2,(27.40±6.49)ml/m2比(31.62±8.03)ml/m2]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52.56±7.58)%比(49.56±9.63)%,(53.19±8.12)%比(48.73±7.11)%],P〈0.05~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sCRP水平是AMI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P=0.003)。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造影无再流和恢复正常血流病人ST段的早期变化,探讨梗塞相关动脉开通后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497例急诊PCI病人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冠脉造影无再流的病人(无再流组)58例,其中6例因临床、心电图和造影资料不完全被剔除,入选的病人为52例.由其余439例急诊PCI后冠脉前向血流恢复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的病人中随机抽取60例,为正常血流组.结果:无再流组ST段抬高指数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0.32±0.14)mV,(0.27±0.13)mV,P>0.05],而正常血流组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0.17±0.08)mV vs(0.35±0.15)mV,P<0.01].术后1 h,正常血流组ST段抬高指数较无再流组迅速回落[(0.17±0.08)mV vs(0.27±0.13)mV,P<0.05].术后2周,恢复正常血流ST段抬高指数比术前减少<50%者较无再流ST段≥50%者除室壁运动积分减少外,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和每搏指数均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室壁运动积分和ST段抬高指数的直线回归方程表明:以室壁运动积分和ST段抬高指数评价缺血心肌的血流再灌注的相关性较好(无再流组r=0.65,P<0.01;正常血流组r=0.70,P<0.01).结论:急诊PCI梗塞相关动脉开通后,冠脉造影无再流或正常血流病人ST段降低的速度和幅度反映了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以及缺血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水平和微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无再流的相关因素,并评估无再流对于该类患者的长期预后意义。方法930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依其是否发生无再流分为两组,分析无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院内和长期随访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930例患者中共82例发生无再流(8.8%)。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患者的入院血糖水平[(9.8±4.3)mmol/L比(8.5±3.5)mmol/L,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69.4±167.8)U/L比(282.3±161.7)U/L,P<0.01]、PCI术前0级血流(69.5%比54.5%,P=0.009)发生率较高,AMI前心绞痛发生率较低(19.5%比48.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缺乏AMI前心绞痛、PCI术前0级血流及严重心力衰竭是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无再流患者院内MACE(37.8%比11.3%,P<0.01)和院后(2.5±1.2)年随访MACE发生率(37.5%比17.4%,P<0.01)均显著高于正常血流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无再流组患者心因性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患者(29.9%比11.7%;logrank检验,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无再流是AMI患者长期心因性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3.83,95%可信区间1.71~5.57)。结论入院血糖水平、缺乏AMI前心绞痛、PCI术前0级血流及严重心力衰竭是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正常血流组相比,无再流组患者院内及长期随访MACE发生率分别增高3.3和2.2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无复流现象(NR)是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心外膜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无冠脉夹层、栓塞、血栓、冠脉痉挛及狭窄等机械性阻塞证据的情况下,缺血心肌仍得不到有效血流灌注的一种现象.本文主要阐述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血管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与无复流有关的血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0例STEAMI患者直接PCI后的临床和造影资料,无复流患者51例,由其余359例直接PCI后TIMI3级血流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正常血流组。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44%。:两组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造影发现的罪犯血管形态学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TEA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