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壳聚糖温敏凝胶物理性能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消毒法(壳聚糖-盐酸液高温高压消毒)和改进消毒法(壳聚糖粉单独高温高压消毒)制备壳聚糖温敏凝胶,分别检测其凝胶化时间、粘度;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组壳聚糖温敏凝胶的超微结构;在2组壳聚糖温敏凝胶表面培养第三代人牙周膜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凝胶表面细胞活性;用2组壳聚糖温敏凝胶浸提液培养第三代人牙周膜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改进组壳聚糖温敏凝胶凝胶化时间5~6 min稳定,常规组壳聚糖温敏凝胶凝胶时间为10~30 min不等;改进组的壳聚糖温敏凝胶初始粘度为(9.94±0.38)Pa.s,在37℃环境下其粘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0 min后达(50.25±0.96)Pa.s,此后趋于平稳。常规组初始粘度为(0.90±0.45)Pa.s,其粘度随时间延长增加不明显,15 min时仅为(4.05±0.72)Pa.s,2组各时间点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2组壳聚糖温敏凝胶均呈三维立体网状多孔结构,常规组孔径为10~48.33μm,改进组孔径为0.385~2μm。人牙周膜细胞不仅在2组壳聚糖温敏凝胶表面生长良好,而且在其浸提液中也均增殖正常。结论:改进消毒方法制备的壳聚糖温敏凝胶凝胶化时间更短,粘度更大,与常规消毒方法一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温高压后的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凝胶温敏、释药性能。方法:观察不同比例的壳聚糖和甘油磷酸钠混合液的凝胶时间、pH值变化。粘度测试比较不同比例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混合液粘度变化。在37℃形成凝胶后,观察该体系作为奥硝唑药物模型载体的释药性能。结果:随着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混合液中甘油磷酸钠的比例增加,溶液pH值增加,在37℃下,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凝胶时间缩短,但当壳聚糖/甘油磷酸比例为2:1、1:1时,溶液不凝胶。粘度实验表明,4种比例(9:1、8:1、7:1、6:1)壳聚糖/甘油磷酸溶液随着时间增加,粘度明显增加,到10 min后粘度基本不变化,9:1比例组粘度最大为(53±0.9)Pa·s。药物释放实验表明,以奥硝唑为释药模型,该凝胶可持续释放200 min以上。结论:改进消毒方法后的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增加甘油磷酸钠比例可以提高溶液pH值,可在37℃下快速形成凝胶。该凝胶具有温敏性,具有缓慢释放药物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壳聚糖/p-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中,制备石墨烯/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复合温敏凝胶,表征其基本理化性质并对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加至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hitosan/β-glycerophosphate,CS/GP)温敏凝胶体系中,根据GO与CS不同的质量分数,制备了1wt%GO/CS/GP和3wt%GO/CS/GP复合温敏凝胶,以CS/GP温敏凝胶为对照,表征了各凝胶成胶时间、化学结构变化、微观结构和吸水率.将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接种于凝胶中,SEM观察细胞接种24h的粘附现象,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并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凝胶的成胶时间随GO含量增加而缩短,CS/GP的平均成胶时间为(9.05±0.21)min,1wt%GO/CS/GP的平均成胶时间为(6.60±0.22)min,3wt%GO/CS/GP平均成胶时间为(4.50±0.18)min;GO和CS可通过酰胺键结合;凝胶均呈现出均一的相互通联的支架结构,1wt%GO/CS/GP复合温敏凝胶具有更大孔径(44.8±4.3μm)和吸水率(527±21%)以及更好的促成骨细胞增殖生长特性.结论:相比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凝胶,石墨烯/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复合温敏凝胶具有更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温敏凝胶,探讨其作为拔牙位点保存材料的理化性能。方法:采用原位沉积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MWNT/ HA简称HAC)复合无机材料,将其分散至壳聚糖温敏凝胶中,制备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CS /MWNT/HA简称CS/HAC)复合温敏凝胶,以成胶时间、孔径、孔隙率、机械强度及降解性能为指标优化配方设计,并表征复合温敏凝胶的微观形貌及理化性能。结果:以10 g/L的HAC作为补强成分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能够在不影响成胶并保证一定孔隙率(84%)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抗压强度0.441 MPa),所获复合温敏凝胶具有适宜的临床操作时间(12 min),并具有可控的降解速率。结论:负载HAC的复合温敏凝胶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在拔牙位点保存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验合成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明胶温敏水凝胶,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明胶水凝胶,冻干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表征;检测水凝胶毒性;CCK-8法筛选出载bFGF温敏水凝胶促BMMSCs增殖最适浓度并用于后续研究;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钙结节半定量分析观察其对BMMSCs成骨向分化能力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对BM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成功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明胶温敏水凝胶,扫描电镜下冻干后的水凝胶孔径为20~80μm.(2)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明胶温敏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载bFGF温敏水凝胶能显著促进BMMSCs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最适浓度为100 ng/mL(P<0.01).(4)载bFGF温敏水凝胶组碱性磷酸酶表达增多,钙结节形成增多(P<0.05).(5)载bFGF温敏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BMP-2、Runx2)表达增高.结论:载bFGF温敏水凝胶能促进大鼠BM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重缓释骨形成蛋白和氯己定的壳聚糖温敏载药凝胶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犬前磨牙Ⅱ度根分叉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分5组于牙周组织缺损处分别注入:①自制的双重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和氯己定的载药凝胶(T1组);②仅加载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壳聚糖温敏凝胶(T2组);③仅加载缓释氯己定的壳聚糖温敏凝胶(T3组);④未加载任何药物的壳聚糖温敏凝胶(C1组);⑤不注射任何载体及药物(C0组).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常规护理,8周后取材进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牙龈炎性反应及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应用壳聚糖温敏凝胶,可以方便地通过注射方式局部安放载体.T1组新生牙槽骨高度平均达到缺损高度的99.2%,T2组新生牙槽骨高度平均达到缺损高度的87.8%,T3组为63.6%,C1组为37.0%,CO组为34.3%;牙龈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情况显示T1及T3组炎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其他组.结论 自制双缓释壳聚糖温敏凝胶有效发挥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和氯己定各自的作用,并且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中具有简便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氟化钠壳聚糖温敏凝胶对乳牙牙釉质表面抗酸蚀的作用,初步探讨氟化钠壳聚糖温敏凝胶在防治早期龋中的应用可能性。方法 配制氟化钠壳聚糖温敏凝胶,观察其基本性能,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检测壳聚糖氟化钠凝胶氟离子的释放速率。制备乳前牙试件,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多乐氟组、氟化钠壳聚糖凝胶组、壳聚糖空白凝胶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乳酸脱钙实验,离子火焰法测试洗脱出的钙离子浓度。SPSS19.0对不同组钙离子浓度进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壳聚糖氟化钠凝胶,常温下为淡黄色清亮黏稠液体,37 ℃时转变为乳白色的果冻状凝胶。壳聚糖氟化钠凝胶4 h氟离子的释放率为70.22%。氟化钠壳聚糖凝胶处理的乳前牙釉质试件,其脱出的钙离子浓度为4.29 mg/L,低于壳聚糖空白凝胶组(7.20 mg/L)及空白对照组(7.34 mg/L),有统计学差异;但和多乐氟组(4.22 mg/L)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氟化钠壳聚糖凝胶可以提高乳前牙的釉质抗酸能力,有应用于预防乳前牙早期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载rhBMP2凝胶微球控释系统的设计与合成实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设计与合成rhBMP2新型控释载体,初步探讨其载药及降解性能。方法:用右旋糖酐 (dextran,dex)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methacrylate,GMA)合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 (dex GMA),测定该凝胶微球溶胀系数Q,并对其载药、降解性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dex GM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球,粒径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该凝胶微球溶胀参数 10. 9±5. 3;载药性能良好,在葡聚糖酶的作用下 20~40d内可以完全降解。结论:右旋糖酐基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可生物降解,其粒径可控,作为生长因子载体,有望达到控释给药的目的,其制备工艺及理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种壳聚糖衍生物温敏型复合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磺化壳聚糖(SCS)、磷酸化壳聚糖(PCS)及磷酸化磺化壳聚糖(PSCS) 3种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构建3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选取20只雄性wistar大鼠,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建立三壁骨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凝胶组、bFGF/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术后6周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进行大体、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6周,3种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对牙槽骨高度比值、相对上皮根向下移比及牙周组织再生分级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在牙周组织工程邻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注射壳聚糖(chitosan,CS)基温敏水凝胶对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犬BMSCs,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并进行初步鉴定。合成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光镜下观察BMSCs在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制备凝胶浸提液,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犬BMSCs可在壳聚糖温敏凝胶中存活。壳聚糖浸提液组对BMSCs的增殖与正常培养液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培养第1、4、7天时,矿化培养液组和矿化浸提液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未矿化的完全培养液组和壳聚糖浸提液组,第10天时,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壳聚糖矿化浸提液组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活性明显提高。结论:制备的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进行水凝胶复合BMSCs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基底瓷饰面瓷厚度配比对IPS e.max全瓷冠断裂载荷的影响,为临床上全瓷冠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加工IPS e.max类似全瓷冠试件,控制咬合面和轴壁总厚度均为1.50 mm,其基底瓷与饰面瓷厚度比分别为1∶4(a组)、1∶2(b组)、1∶1(c组)、2∶1(d组)和4∶1(e组)五组(n=60),应用Hertzian接触实验对试件进行加载,测量试件的断裂载荷并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1∶4(a)组断裂载荷最小(3 253.13 N),4∶1(e)组最大(5 447.08 N),且随厚度配比比例增加,断裂载荷增大。经方差分析,a、b、c、d、e五组断裂载荷平均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d、e组,b组与c、d、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c、d、e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瓷饰面瓷厚度配比对IPS e.max全瓷冠断裂载荷有较大影响,且影响IPS e.max双层试件的断裂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r,Cr∶YSGG激光联合Hybrid Coat脱敏剂在牙本质过敏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00名牙本质暴露患者(310颗牙齿),随机分为A、B、C3组,A组Er,Cr∶YSGG激光治疗(n = 106);B组Hybrid Coat治疗(n = 100),C组Hybrid Coat联合Er,Cr∶YSGG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平台转移和平台对接两种种植体连接方式在上前牙区早期种植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行上前牙早期种植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A(平台转移组,植入Nobel Active种植体)、R(平台对接组,植入Nobel Replace种植体)两组,每组20例,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永久冠修复后12个月拍摄CBCT,测量术后6个月、永久冠修复后12个月CBCT种植体颈部近远中、唇腭侧骨吸收量,冠修复后12个月进行粉色美学评分(PES评分),以及牙周软组织状况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平均骨吸收量:术后6个月:A组近远中(0.25±0.12)mm,唇腭侧(0.28±0.13)mm;R组近远中(0.30±0.12)mm,唇腭侧(0.29±0.1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冠修复后12个月:A组近远中(0.38±0.14)mm,唇腭侧(0.52±0.17)mm;R组近远中(0.70±0.19)mm,唇腭侧(0.77±0.1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粉色美学评分:A组(10.90±0.89)分,R组(0.48±1.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永久冠修复12个月后软组织情况:6个位点平均PD(mm)A组(1.98±0.53)mm,R组(2.75±0.75)mm;改良菌斑指数(mPLI)A组(0.81±0.93),R组(1.34±0.53);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A组(0.61±0.19),R组为(0.98±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台转移和平台对接两种种植体连接方式在上前牙种植修复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同时具有平台转移的种植体能更有效地保存种植体颈部周围的软硬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38靶向PLD2基因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方法: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miR-138后细胞周期的分布,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胃癌细胞MMP-9、PLD2及Cyclin D1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38与PLD2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miR-138相对表达水平为4.28±0.1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及miR-NC组(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PLD2野生质粒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低于其他组(P<0.05),miR-138组的PLD2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及miR-NC 组(P<0.05)。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miR-373组的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空白对照及miR-NC组(P<0.05)。流式细胞术实验发现,miR-138组的G0/G1期比例为(64.39±6.49)%,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miR-138组S期比例为(13.28±3.16)%,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各组G2/M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发现,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迁移细胞数量为138.46±24.37,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Western免疫印迹实验发现,miR-138组MMP-9的相对水平为0.14±0.04、Vimentin的相对水平为0.17±0.02、Cyclin D1的相对水平为0.15±0.03,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结论:miR-138可靶向调控PLD2基因表达,对口腔癌的增殖、迁移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巨噬细胞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表达与M1、M2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偏侧咀嚼(chewing-side preference,CSP)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的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muscles,LPM)磁共振成像特点,探讨CSP对ADD患者LPM结构和形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调查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洁、刮治术和切开引流术治疗急性牙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牙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洁、刮治术(实验组)和切开引流术(对照组)作为急症处理的治疗方法,检查并记录患者治疗后1、7、30 d的主观临床症状(疼痛、肿胀、浮起感、龈红肿)和客观临床指标(CI、BI、PD、溢脓、淋巴结肿大、患牙松动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主观症状的改善,2种方法均在治疗后第1天即有效果,且治疗后30 d仍保持疗效(P<0.05),但治疗后第1、7天的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0天,2种方法改善疼痛、肿胀的差异不大(P>0.05),但实验组对浮起感、龈红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客观检查指标的改善,实验组在治疗后第1天GI、BI、PD、溢脓即有改善(P<0.05);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所有检查指标均有改善(P<0.05),面对照组仅GI、溢脓、淋巴结肿大、松动度有改善(P<0.05),且效果差于实验组(P<0.05);治疗后第30天,2组各检查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实验组GI、BI、PD、溢脓、松动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洁、刮治术是一种快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牙周炎症状况且疗效维持时间较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角形瓣切口不同愈合方式对下颌埋伏阻生牙拔除患者恢复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93例单侧下颌埋伏阻生智牙,随机分为创口封闭组(n=96)、创口未封闭组(n=97),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角形瓣切口拔除阻生牙.创口封闭组患者拔牙后采用一期缝合,完全关闭创口(TF-P);创口未封闭组患者拔牙后在第二磨牙远中留三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咪达唑仑口服或肌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牙科焦虑症患儿牙科治疗时的镇静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7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接受咪达唑仑镇静下牙齿治疗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肌注组给予肌注咪达唑仑(0.2 mg/kg),口服组给予口服咪达唑仑(0.6 mg/kg,单次最大剂量20.0 mg)。采用Ramssay量表评估患儿镇静情况,Frankl量表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Houpt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完成情况。同时记录药物起效时间、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率、血氧饱和度、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肌注组起效时间(13.0±2.0)min明显短于口服组(15.6±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P<0.05)。两组的Ramssay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089,P=0.276),Frankl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0.0863,P=0.388)及Houpt量表评分中位分值(Z=-1.854,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分布相似。两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χ^2=0.178,P>0.05)及治疗成功率(χ^2=3.10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结论:口服或肌注咪达唑仑镇静效果相似,是治疗牙科焦虑症患儿的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但肌注组的镇静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