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 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 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乳房下皱襞相关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学和解剖结构.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女性尸体行解剖研究,并分别于乳房上缘、乳晕上缘、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皱襞下方4 cm处取材,制作HE染色及改良Gomori′s trichrome 染色切片,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共研究乳房20只,在乳房下皱襞组可见皮肤真皮层内红色的纤维组织排列平行于乳房下皱襞的长轴,胶原纤维的断面较少,各组的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乳房下皱襞区域无下皱襞韧带结构,真皮内胶原纤维的密度和其他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乳房下皱襞位于乳房下缘,在内侧位于5~6肋,锁骨中线处6~7肋,腋前线处7~8肋,SirAstley Cooper最早在1845年就描述了此结构。乳房卜皱襞是乳房的一个重要结构,对于乳房美学以及乳房整形外科手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了解乳房下皱襞的组织解剖结构及形成机理对于指导乳房临床相关手术的设计及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乳房下皱襞微乳乳房下缘,是由Sir Astley Cooper在1845年最早提出的,经国内外专家的大量研究,发现了解乳房下皱襞的结构和形成原因对乳房整形手术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有关乳房下皱襞的研究和其在乳房整形手术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乳房下皱襞的组织结构和形成1.1乳房下皱襞的组织结构:乳房下皱襞位于乳房下缘,在内侧第5、6根肋骨的间隙,乳房下皱襞到乳晕的平均距离在小乳房上一般为5.5~  相似文献   

5.
乳房过于肥大及下垂可造成患者体形臃肿、行动不便,乳房下皱襞的皮肤易出现湿疹,严重者可导致脊柱侧弯或者椎问舌盘突出等症状,不但给患者带来了身心压力,严重者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9].  相似文献   

6.
乳房下皱襞与下胸壁皮肤内胶原纤维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乳房下皱襞是乳房手术的重要解剖学标志[1 ] 。以乳房下皱襞为参考点的设计在隆乳术、乳房缩小术和乳房再造手术中 ,都有广泛应用。在所有这些手术中 ,保留原有乳房下皱襞的自然形态 ,对取得富于美感的手术效果都非常重要。虽然大家对乳房下皱襞的重要性都一致公认 ,然而 ,它的组织结构还不是十分明了。我们在进行了乳房下皱襞的皮下和筋膜系统的检验后[2 ] ,发现即使是去除了所有皮下结构的乳房下皱襞皮肤 ,也能保持其原有形态 ,提示该区皮肤结构有其特殊性。同时 ,许多乳房下皱襞再造手术是通过向上固定下胸壁皮瓣实现的[3 ,4] 。因此 ,我…  相似文献   

7.
乳房下皱襞超微结构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乳房下皱襞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乳房下皱襞处存在乳房下皱襞韧带,此韧带结构是形成乳房下皱襞的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并不存在此韧带结构,而只是一些纤维带,这些纤维带不是真正的韧带,它们属于乳腺筋膜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对新鲜女性尸体乳房行大体解剖。  相似文献   

8.
乳房缩小成形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房肥大及下垂造成形态臃肿,行动不便,肩背酸痛,平卧时胸部有受压及窘迫感,天气炎热季节时,乳房下皱襞区易出现湿疹等皮肤病;同时,女性失去了匀称、苗条的曲线美轮廓,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双重负担,常使女性失去自信。为了从形态和功能上修复,从20世纪初开始,整形外科医生不断探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乳房缩小成形手术,但是,传统  相似文献   

9.
解剖型乳房假体隆乳设计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93年,自MCGHAN公司首先研发并推出了解剖型乳房假体(又称"水滴型"假体、"泪滴型"假体、410型假体)以来,解剖型乳房假体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3].由于是根据乳房的三维结构设计制作的乳房假体,因而更接近于乳房的解剖生理形态,能满足个性化乳房整形求美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乳房下垂一般是以乳头的位置在乳房下皱襞水平或以下,以及乳房的最低缘在乳房下皱襞以下为诊断的依据.目前,乳房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对于轻、中度乳房松弛下垂或重度下垂而不希望改变乳房体积的求术者,临床较难处理,单纯去处松弛皮肤和腺体悬吊,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自2004年以来,我们首先创用轮辐状模板乳房塑形悬吊术矫正乳房下垂患者3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乳房下皱襞不对称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房下皱襞不对称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1例乳房下皱襞不对称患者,采用乳晕上缘半环形切口,游离乳房后间隙,根据双侧不对称的差值,将过低侧乳房的上极腺体组织弧形切除并向上与胸肌筋膜缝合固定(其中9例同期行隆乳术),切口上缘皮肤作适当切除。结果:11例患者术后双侧乳房下皱襞基本对称,形态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应用直线切口法乳房成形术(Lejour法)治疗重度乳房下垂方法及效果.方法 按Lejour法设计手术切口.该类患者新乳头位置较正常人群可适当下移1~2 cm,新乳房下皱襞上移5~10 cm,通过适当下移新乳头位置及上移新乳房下皱襞达到缩短垂直切口距离.剥离乳腺组织,将下垂乳腺组织从乳腺深层固定于胸大肌第2、3肋水平.皮肤无张力缝合.结果 36例中乳房肥大者30例、体积基本正常者6例,经术后3个月至2年随访,无明显并发症,新乳房外形挺拔自然,患者满意.结论 本术式简便易行,远期效果好,可作为重度乳房下垂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验乳下皱襞韧带存在的真实性。方法对9例18侧经防腐处理的女性乳房进行了解剖及切面筋膜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否定了先前由 Bayati 和 Straalen 等提出的有独立的乳下皱襞韧带的存在。结论证明乳下皱襞的存在是基于乳房下部增厚并密集的 Cooper 韧带所致。  相似文献   

14.
乳房肥大症和乳房下垂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畸形。不仅影响形体美感,而且可因乳房重量较大引起肩、颈、背部疼痛;以及乳房下皱襞湿疹、糜烂。给女性带来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和压力,甚至失去自信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勇气。矫治巨乳和垂乳具有美容和临床治疗的双重意义[1]。矫治巨乳和垂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验乳下皱襞韧带存在的真实性。方法 对9 例18 侧经防腐处理的女性乳房进行了解剖及切面筋膜染色后的观察。结果 否定了先前由 Bayati 和 Straalen 等提出的有独立的乳下皱襞韧带的存在。结论 证明乳下皱襞的存在是基于乳房下部增厚并密集的 Cooper 韧带所致。  相似文献   

16.
男性乳房发育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乳腺疾病,约占男性乳腺疾病的60%~80%[1].男性乳房发育症是以男性乳房腺体组织的良性增殖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可触及或可见的乳房膨大[2].特发性男性乳房肥大只是乳腺体积增大[3].  相似文献   

17.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行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 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 ,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 ,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 ,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 ,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 ,利用组织的弹性 ,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 共为 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 ,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 ,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除 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 ,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 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效果恒定 ,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 ,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 ,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乳房乳晕乳头比例的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塑造自然、匀称而具有美感的乳房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45例22~45岁、对自己乳房满意且无乳房手术史的女性志愿者,分别测量体重、身高、乳头直径、乳晕直径、胸乳线(乳头至胸骨切迹连线距离)、乳房内侧半径(乳头至乳房下皱襞内侧止点连线距离)、乳房外侧半径(乳头至乳房下皱襞外侧止点连线距离)、乳房下半径(乳头至乳房下皱襞最低点连线距离)。以乳房外侧半径长度作为乳房大小参考指标,由此计算和确定乳房、乳晕、乳头之间的比例,并对可能影响其变化的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组样本显示中国妇女乳房与乳晕之比约为3.7∶1.0,乳晕乳头之比约为3.4∶1.0。体重、体重指数与乳房大小、乳晕乳头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年龄、身高的影响在该样本中并未显现。结论乳房与乳晕、乳头间具有一定的合适比例,体重和肥胖可能是影响该比例关系的因素。乳房、乳晕、乳头比例的确定对东方妇女的乳房整形和再造具有美学价值,可被用于手术中对乳房大小的理想化设计和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晕边缘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及腋前皱襞切口治疗乳房肿瘤效果,探讨美乳切口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乳房肿瘤患者80例,采取配对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美乳切口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实施乳晕边缘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腋前皱襞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瘢痕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4±11.3)min vs(36.9±12.1)min,(25.6±12.5)ml vs(27.8±14.5)ml,均P>0.05]。观察组瘢痕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98,P=0.09)。观察组满意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8,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 结论美乳切口治疗乳房肿瘤效果较佳,瘢痕程度较轻,且患者满意程度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假体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仇树林  胡国栋  李兵  谢祥  韩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2):137-138,i0002
目的:明确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与乳房下皱襞的解剖关系,探讨减少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3例女性19个假体置入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假体隆乳术并发症的发生与乳房下皱襞的关系。①假体向外侧移位3例3侧。②纤维囊挛缩4例6侧。③假体向下移位3例5侧。④假体向上移位7例11侧。分别采用切除包膜,剥离扩大腔隙,修复解剖结构,重新置入假体等方法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在假体隆乳术中不必刻意保护所谓的乳房下皱襞韧带结构,只要解剖清楚,操作细致,完全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