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3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4例,畸胎瘤10例,胸腺瘤6例,淋巴瘤4例。完全肿瘤切除31例(91.2%),3例行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术(8.8%),死亡率为0。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手术为其首选诊治方法 ,手术效果良好,同时应注意术后综合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类肿瘤患者的病理及CT影像资料。结果:27例纵隔畸胎类肿瘤均为单发肿块。囊性畸胎瘤15例(55.6%);实性畸胎瘤12例(44.4%),其中2例(约7%)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证实为畸胎癌。CT正确诊断24例(88.9%),误诊3例。结论:纵隔畸胎类肿瘤的CT征像有一定特异性,平扫大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结合增强扫描,肿块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理想,且能确定实性部分的范围,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纵隔肿瘤206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宁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1):44-45
要目的总结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8~2004年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06例,回顾性分析了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结果术后并发症9例,死亡3例,死亡率1.45%,治愈197例。结论目前诊断纵隔肿瘤仍以X线、CT、MRI检查为主要手段。只要全身无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均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径路要达到充分显露。  相似文献   

4.
刘广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77-1979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确诊的31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胸部正侧位X线和CT平扫,其中7例行增强CT扫描,21例行MRI平扫,其中3例增强扫描.分析纵隔型肺癌MRI、X线及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灵敏性.结果 31例患者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3例.纵隔型肺癌胸部X片的共同表现为纵隔明显增宽,气管受压移位变形;CT显示肿块边缘不规则,外缘呈分叶、毛刺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MRI的影像学特征除了CT表现外则可较准确显示肿块侵及胸膜、胸壁和胸椎.X线临床诊断诊断灵敏度为88%,MRI为100%,CT为100%;MRI和CT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x2=12.251,P<0.05).结论 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极易出现误诊,将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结合可增加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单纯肿瘤切除23例,扩大切除6例,单纯探查肿瘤2例,死亡1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应在胸部X线检查的基础上,结合CT扫描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手估,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切口的选择,并注意肿瘤组织大小采取妥善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认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8例,节神经细胞瘤4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胸部拍片及CT扫描。结果: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后纵隔(95.2%),典型X线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肿块,CT可明确显示病变内钙化,肿块形态,肿块与邻近结构的显示及肿块的强化特点等。结论:X线检查是发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手段,CT扫描有利于肿块的准确定位及形态学诊断,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后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处,少数肿瘤可部分发生在椎间孔内,使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本收集了1997年-2002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对其X线及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经过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42例患者中有畸胎瘤17例占40.48%,主要处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1例,占26.19%,主要处于后纵隔;胸腺瘤8例,占19.05%,都处于前纵隔;淋巴瘤6例,占14.28%,主要处于前纵隔。肿瘤全切39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为2.38%。结论纵隔部位的肿瘤手术治疗需结合胸部 CT 与X 线确定发病部位,进行针对性外科治疗,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孙霁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48-648
目的分析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X线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确诊,总结外科手术治疗体会。结果本组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中死亡1例,死于术后呼吸衰竭,病死率为1.7%。术后对患者进行4~6个月的随访发现,良性肿瘤患者恢复良好,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术后化疗或放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发生脑部转移3例,肺部转移1例。讨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应根据患者及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术中操作应仔细,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CT诊断十二指肠癌的准确率为94%,胃镜检出率94%。手术治疗14例,根治性切除率为71%。根治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80%,未能行根治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0。结论胃镜和CT是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和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体会,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方法。方法 5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34例(68.0%),良性肿瘤16例(32.0%),术前确诊21例(42.0%),术中确诊29例(58.0%),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继续行化疗或放疗,其中术后近期死亡2例,恶性肿瘤中行根治性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76%、32.24%和22.10%。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内镜、X线钡餐检查、B型超声和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主要方法 ,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仍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胸部CT与X线检查确诊,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46例患者保持随访,随访率为95.83%。良性肿瘤患者无病情复发;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例中,7例在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持续药物治疗18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11例,发生脑部转移2例,肺部转移为1例,均进行化疗与放疗的维持治疗,效果良好,没有进行再次手术。结论纵隔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术前应当进行胸部CT与X线确诊,确定发病部分,针对性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建彪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15-116
目的:探讨分析CT诊断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央型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了X线胸片与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在两种方法中的显示情况。结果:X线胸片检查准确率为63.3%,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91.7%,CT扫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1);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在CT扫描检查中比X线胸片检查显示得更清晰和明确,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诊断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治疗,其扫描层次清晰、分辨率高、诊断准确、费用低、操作简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纵隔肿瘤及囊肿1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18例纵隔肿瘤及囊肿,其中神经源性肿瘤51例,畸胎类瘤37例,胸腺肿瘤11例,良性囊肿9例,胸骨后甲状腺5例,其他8中瘤5例。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 线检查。本组诊断符合率93.2%。治疗除有明显手术禁忌症外,均采取早期手术切除。本组切除率为94.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且X线和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齐全的病例,把X线、二维CT及三维CT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维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100%,病因诊断正确率92% (35/38),包括肠肿瘤16例,肠粘连6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2例,腹外疝3例和肠石3例。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机械性肠梗阻的显示、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龙 《中国医药》2010,5(9):846-847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住院患者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中前纵隔肿瘤18例,后纵隔肿瘤9例,中纵隔肿瘤4例;肿瘤直径>10 cm者12例,最大直径达14.5 cm.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6例;肿瘤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5例.出院随访3个月~5年,良性肿瘤术后未见复发.1例患者术后肺部转移给予放化疗,未行二次手术,2例年轻胸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原发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线和CT检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平片结合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行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以及CT扫描。结果X线平片结合CT扫描无一例漏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结论肺癌的诊断胸片与CT应联合使用,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X线片和CT检查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评价分析两者在应用中的优越性。方法:对100例明确鼻骨外伤患者全部行X线片检查,其中73例行CT检查,对比分析其相应的表现及诊断。结果:100例患者中,X线检查示骨折51例,可疑骨折18例,余阴性。CT检查65例示骨折征象,其中单侧鼻骨骨折16例,双侧鼻骨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12例),单纯性骨缝分离2例,骨折伴骨缝分离8例,复合型鼻骨骨折24例并对鼻区复合伤和周围情况诊断明确;空泡征2例,余阴性。X线阴性但CT发现骨折17例。结论:普通X线片是鼻骨骨折简单初步的检查方法,价廉易于接受,但误诊漏诊率较高。应将CT列为其必备的检查项目,虽诊断明确可靠但费用较前者昂贵,部分患者不易接受。针对不同患者,X线片、CT两种检查可互相补充,CT检查诊断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较X线片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与CT诊断对成软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拟诊断为成软骨细胞瘤的患者,对其分别进行X线和CT检查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有效率。结果 X线检测表明成软骨细胞瘤呈不规则或圆形局限性骨破坏区, CT检查表明病灶边界清楚,呈现不同程度的分叶状,呈半环形钙化。依据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 X线检查的敏感度为96.77%(30/31),特异性为12.5%(1/8);CT扫描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30%(36/37)和100%(1/1)。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都比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诊断的特异性显著大于X线诊断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X线与CT诊断成软骨细胞瘤各具特点, CT诊断比X线诊断的特异性好,综合采用两种诊断方法,有利于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纵隔气肿的X线及CT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纵隔气肿的X线、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X线摄片诊断新生儿纵隔气肿16例,其中CT检查3例,分析其X线、CT表现。结果 16例中表现纵隔旁透亮气带13例,胸腺扬帆征8例,连续膈肌征3例,3例仅表现为前纵隔透亮积气(少量气肿),合并气胸5例。CT表现为纵隔内CT值为负值(-500--900Hu)的低密度影。结论 胸部X线摄片是诊断新生儿纵隔气肿的首选方法,侧位胸片有利于前纵隔少量气肿的诊断,CT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中央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胸片与CT检查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4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胸片与CT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X线胸片的诊断符合率为65.3%,CT的诊断符合率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T对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显示比X线胸片更清晰(P〈0.05)。结论:X线胸片与CT检查对中央型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CT的诊断价值优于X线胸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