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瑞荣 《河北中医》2000,22(2):153-153
“稚阴稚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原文出于清 .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稚”者“幼”也 ,是对幼稚微小、娇嫩脆弱、很不完美、很不成熟的一种形容。“阴”者 ,是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基础 ,包括精、血、津、液。“阳”者 ,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所谓“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或脏腑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 ,是对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的概括。1 “稚阴稚阳”是生理特点 ,也是病理基础“稚阴稚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 ,也是小儿病理基础 ,而生理特点是前提 ,没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  相似文献   

2.
小儿时期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无论在生理上 ,还是病理方面 ,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年龄越小 ,差别越大。掌握小儿时期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对于了解小儿常见病的发生及治疗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生理特点1.1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是指小儿时期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骨骼 ,以及精血津液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活动方面 ,均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古代儿科医家根据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 ,气血未充 ,经脉未盛 ,神气怯弱 ,精气未足等特点认为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 ,一般是指体内精…  相似文献   

3.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血不足、经脉未盛,若寒暖失调,饮食不节,易为六淫和饮食所伤。又因小儿为“稚阳之体”,寒温、饮食均能罹致热证。《内经》“热者寒之”为治疗原则、故以清法为治,取捷效。现举数例、以紧同道。  相似文献   

4.
试谈“复感儿”的正气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将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称为“复感儿”。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反应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复感儿的发病“不在邪多,而在正虚”。中医学的“正气”代表机体的免疫机能,它与中医脏象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一般复感儿的发病与“肺主表”的关系最为密切。小儿肺常虚易受邪,责之于小儿肌肤嫩,藩篱疏,卫外不固。正如吴鞠通在论述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时说:“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指出小儿免疫机制未臻完善,包括肺脏…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石寿棠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嫩,易于伤阴,“燥”是小儿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应以“润法”为主治。作者经过儿科临床印证,润法用于小儿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凡婚后夫妇同居三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受孕,称为“不孕”。《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正常受孕的关键,是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通冲盛、月事正常、阴阳调和,否则肾气不充、精血  相似文献   

7.
小儿体质形成及分型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各种外在因素及自身调节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消长的特殊状态。它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方向与转归情况。在一定时期内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 ,它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 ,可变是绝对的。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早在《颅囟经》中 ,就提出“孩儿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 ,说明小儿时期 ,阳相对偏盛 ,生机比较旺盛。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则提出小儿是“稚阴未充”、“稚阳未长” ,用“稚阴”“稚阳”来表明小儿阴阳 (物质基础和生…  相似文献   

8.
鲁艳芳 《光明中医》2013,(11):2245-2247
小儿体质有"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之体"和"少阳之体"等,其中以"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体"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影响最大.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高度概括了小儿脏腑娇柔,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主要表现肾气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薄弱,气血未足;肌肤柔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精神未全.患病时病情易变,治疗须及时、准确.稚嫩之体,用药须中和,调治脾胃最为上.神气怯弱,宜谨调精神,促进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生理的论述 小儿为“纯阳之体”。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说法。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般说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谓稚阳稚阴,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致完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急诊中常见的症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在外感疾病中极易传变,还极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等现象,这是因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筋脉未盛,风木易动,感外邪后极易化火,引动肝风,导致惊厥,热陷心包则昏迷,因此应及时迅速处理,以往采取西药单行治疗,效果不理想,体温易复升。现就个人肤浅体会,简介如下:1 病例1.1 陈某,男,4岁,1998-12-05初诊。其母代述,患儿发热恶寒2d,头身痛,汗出不畅,鼻塞流清涕,咽痛稍咳,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9.5℃。辨证:风寒束表,寒热互见。治则:疏风解…  相似文献   

11.
导赤散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洁 《河北中医》2005,27(8):605-606
导赤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笔者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导赤散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简介如下。1小儿发热首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易为六淫所侵,邪气鸱张而壮热。又因小儿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如《小儿药证直诀·序》中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而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温邪多从火化,故发热以表、热、实证多见,若风寒外束,也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症状。同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神气怯弱,易受惊恐。心主惊,《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依,…  相似文献   

12.
小儿体质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及“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与小儿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治疗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小儿体喷的特点及其与小儿肾病的证的关系,指导小儿肾病的治疗及预防小儿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从其生理而言,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四肢百骸、筋骨骨路等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如《小儿药证直决·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同时,这也决定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 《医学三字经·小儿》云:“稚阳体,邪易干。”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  相似文献   

14.
浅析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亚梅  王棉娟  李爱婷 《陕西中医》2001,22(12):762-762
1 生理特点概述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血气、营养来源 ,肌肉丰满机体健壮 ,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 ,在生长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十分精细和迫切。而脾胃的运化…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16.
惊风俗称抽风,临床上以意识不清,多伴有目睛上视,凝视或斜视,面肌和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为特征。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内因气血未盛,神气未充,脾虚肝旺,生长发育尚未健全的生理特点,外因感受时邪,内蕴痰热,大病久病之后每易发生本病。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在任何季节,很多疾病中都可以发生。  相似文献   

17.
浅析小儿肝常有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峰  郝东阳 《陕西中医》2001,22(7):446-447
1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 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肝常用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但他提的“肝常有余”是从病理的角度出发的、而我认为还应该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儿“肝常有余”,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发育,他的机体与活动功能都向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年龄愈小,发育愈快,生机旺盛,最富于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8.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绝,称为“崩漏”。《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盛,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妇女的性征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崩漏一症,我们分三期说明其发病原因。青春期,肾气尚虚,天癸初至,冲脉通而未盛,制约血海之力较弱。加之外因所致血热,血热则血海不安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