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讨论阳江高本底地区群组研究不同阶段的资料合并与癌症危险的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分阶段进行,1970~1978年为回顾性调查,1979~1986年为动态人群前瞻性观察,1987~1995年为定群研究,后两个阶段的数据已经计算机化。采用记录连接方法进行1979~1986年和1987~1995年随访数据的合并。危险分析基于详细的人年列表,分组变量包括性别、到达年龄(attendedage)、随访年份和剂量分组。利用标准的Poisson回归方法估计超额相对危险和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地区每个剂量组的相对危险。采用似然比χ2近似方法计算显著性检验的双侧P值和95%置信区间。结果由于某些成员的出生日期在两个随访阶段数据库中有所不同及其他原因,约有10%的群组成员未能完成记录连接。我们讨论了合并随访数据的三种方法。结论癌症危险分析基于1979~1995年记录连接合并资料,包括125079人,累计观察1698350人年,10415人死亡,其中1003人为癌症死亡。癌症危险估计的结果将有另文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9-2002年随访资料,并与既往1979-1998年资料合并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辐射致癌危险估计的统计效能;调整个体吸烟因素,重新估计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的致癌危险。 方法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癌症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本研究阶段首先搜集1999-2002年的癌症死亡资料,并初步分析199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危险;其次通过ID号连接记录,将1999-2002年研究数据与1979-1998年研究数据进行合并,分析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居民的癌症死亡危险及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居民的辐射致癌死亡危险。用Epicure软件中的DATAB模块计算人年数,用AMFIT模块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算高本底地区居民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和可信区间(CI)。 结果 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队列研究1999-2002年共随访76 264人,累积观察300 523人年,期间共死亡2 267例,其中癌症死亡239例。1979-2002年合并资料共随访125 079人,累积观察2 293 463人年,死亡14 711例,其中癌症死亡1 441例。1979-2002年癌症死亡分析结果显示,经性别、年龄调整后,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的相对危险RR=0.99 (95%CI:0.89~1.11),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相比癌症死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79-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为-0.01(95%CI:-0.50~0.64)。调整吸烟后,1987-2002年高本底地区全癌症死亡相对危险RR=1.00(95%CI:0.87~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的ERR/Sv为0.01(95%CI:-0.56~0.81)。 结论 未发现高本底地区小剂量电离辐射引起居民癌症死亡危险的增加。调整吸烟后,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额相对危险(ERR)较调整前稍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阳江高本底地区群组研究了不同阶段的资料合并与癌症危险的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分阶段进行了1970~1978年为回顾性调查,1799-1986年为动态人群前瞻性观察,1987~1995年为定群研究,后两个阶段的数据已统计计算机化,采用记录连接方法进行了1979~1986年和1987~1995年随访数据的合并。危险分析基于详细的人年列表,分组变量包括性别,到达年龄(attendedage)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阳江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调查始于1972年,目的在于探索该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连续照射对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影响,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 本阶段采用定群队列观察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收集分人口学调查和死因确认两步骤。相对危险(RR)的计算,应用Epicure(Hirosoft International Corp1988~1992)中AMFIT程序。结果 该定群队列高本底地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选自对照地区的对照组共106517人。1987~1990年累积观察了421640人年,期间恶性肿瘤死亡231例。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经性别、年龄组调整的RR,对全部恶性肿瘤和全部实体癌,除低剂量组外,RR均<1.就部位别肿瘤而论,所分析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和白血病中,除鼻咽癌各组和白血病高剂量组外,其他RR均<1.但所述各RR的90%置信区间较宽,且绝大部分无统计显着性。与以往研究合并资料(1979~1990)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结论 综观本阶段研究资料初步分析,可看到高本底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对照的趋势。这重复了以往研究(1986年前动态队列研究)的结果。但要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肯定。结论 ,仍需继续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高天然放射性本底地区(HBRA)进行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需要分析这类研究的有利条件、薄弱环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能获得有效的资料,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作者选择中国的高本底辐射研究组在广东省阳江[阳东县、阳西县]内的HBRA和相邻的对照地区(恩平县内)所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作为一项实例进行分析。高本底辐射研究组从1972年起采用动态人口和定群人口观察染色体畸变率、突变性疾病发生率和癌症死亡率以及相关的剂量学和混淆因素的研究。从1991年开始,研究组与日本体质研究会进行合作研究。结果 对环境的和宿主的诱突因素进行分类研究证明它们在高本底和对照地区是可比的;染色体畸变率在一定剂量以上时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HBRA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总患病率不高于对照。HBRA的癌症死亡率与对照相比,相对危险(总的死亡率和按部位分的癌死亡率)小于1或接近1.作者引用了该研究组两种理论分析(修改的微剂量学理论和“有利与有害作用”竞争的假说).结论 在小剂量低剂量率长期作用下,照射剂量与群体的突变性疾病发生率或癌症死亡率不呈现“线性、无阈”的关系。在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下,人体出现有利的因素(如免疫能力增强)和不利的因素(如染色体畸变频率增加〕,结合与人体的防御、修复功能柑结合,有利困素很可能占主导地位,这类研究已经并继续取得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嚼烟习俗对牙釉质电子自旋共振(ESR)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用机械方法获得20个孟买地区的舌侧牙釉质样品与10个混合均匀的日本人舌侧牙釉质样品。用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部分牙釉质样品,使用ESR波谱仪测量辐射前和不同辐射剂量后牙釉质样品的ESR信号。结果 9个孟买牙釉质样品,其ESR的本底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日本人的平均水平,为日本人水平的1.5~3.3倍。ESR本底信号强度较高的样品,γ射线照射后,剂量学信号的辐射响应略低,说明高本底可能降低了辐射剂量的灵敏度。6个样品辐射响应的平均值为(0.42±0.03)mGy,与日本牙釉质混合样品很相近。结论 嚼烟地区的部分牙釉质的ESR本底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平均水平,可能是嚼烟中大量的烟碱与牙釉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特殊生活习俗对牙釉质ESR剂量学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不同地区剂量重建的精度,为正确地评价辐射事故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平均年有效剂量为6.4 mSv的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的致癌危险,为小剂量电离辐射致癌危害概率估计和预测提供对人类的直接观察资料.方法癌症死亡资料收集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1979~1986年的资料从动态队列中收集,1987~1998年资料从固定队列获得.两组资料通过记录连接法合并.外照射个人剂量是根据辐射剂量仪测得的环境(室内、外)辐射水平,并考虑不同性别年龄的居留因子来估算.内照射个人剂量根据各类测量数据估算,不考虑性别年龄的差异.相对危险(RR)和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及95%置信区间(CI)采用Epicure中AMFIT的程序估算.结果通过对125 079人1979~1998年的观察,共累积观察了1992940人年,期间总共死亡12 444例,其中癌症死亡1202例.整个高本底地区全癌死亡的相对危险RR=1.00(95%CI,0.89~1.14),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本底地区高、中、低剂量组全癌死亡相对危险的计算结果,均未显示其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也未发现其与剂量呈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调查还表明,不同地域、不同观察周期以及诊断水平等因素对全癌相对危险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分析表明,除食管癌高本底地区高于对照地区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癌两地区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不同剂量组部位别癌症死亡相对危险的比较分析,以及部位别癌症死亡与估算的个人终生累积内外照射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结果,均未发现任何癌症(含食管癌)死亡与剂量的一致性变化关系,趋势检验P值均>0.05.但高本底地区剂量范围等于或大于400 mSv剂量组的居民中,肝癌死亡明显低于0~199 mSv剂量组的居民,RR=0.31(95%CI,0.13~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实体癌的超额相对危险系数(ERR/Sv),在整个高本底地区估算为-0.06(95%CI,-0.60~0.67).结论高本底地区全部癌症死亡与对照地区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也未发现高本底地区有辐射相关的部位别癌症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估算儿童接受头部、胸部CT扫描所致其甲状腺剂量及其癌症风险。方法 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提取某医院2012年接受头部、胸部CT扫描儿童DCIOM文件,利用DCMTK软件获取患者CT扫描参数,使用CT-Expo剂量估算软件估算CT扫描所致患者甲状腺剂量,利用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Ⅶ风险模型结合中国2008年癌症发病率及寿命表预测单次头部、胸部CT扫描所致儿童甲状腺癌的风险。结果 不同年龄段儿童CT扫描参数大致相同,单次头部CT扫描所致儿童(男、女)甲状腺剂量范围为1.2~2.0 mGy,其甲状腺癌风险最高的为新生儿(女)9.6/10万人口;单次胸部CT扫描所致儿童(男、女)甲状腺剂量范围约为8.1~38.0 mGy,其甲状腺癌风险最高为新生儿(女)244.7/10万人;CT所致儿童甲状腺剂量与癌症风险均随其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论 胸部CT扫描所致儿童甲状腺剂量较高,尤其是对于新生儿患者,应注意儿童接受胸部CT扫描时对甲状腺及其他辐射敏感器官的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阳江高本底地区γ外照射剂量率最高的4个管区,对照地区选择了距中心镇距离与高本底地区所选管区距中心镇距离相近的2个管区,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分别选取50岁以上女性居民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量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人生活史和居住史。同时,依据既往研究所测量的室内外环境地表γ剂量率及调查的年龄别居留因子,估算个人终生累积剂量。结果 阳江高本底与对照地区居民的平均累积剂量分别为(161.2±38.6)和(43.7±7.3)mSv,平均年龄分别为(65.2±10.4)和(60.7±8.0)岁。高本底地区居民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左、右两侧分别为(1.0±0.3)和(1.0±0.2)mm,对照地区左右两侧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均为(0.9±0.2)mm。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因素后,个人终生累积剂量为左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的一个危险因素(β=0.000 7,P<0.05)。不同剂量组(<50,50~,100~,200~ mSv)经调整后左动脉中内膜厚度平均值分别为0.9、1.0、0.9、1.1 mm。结论 长期低剂量辐射可能有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X射线探伤临时作业与公众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估算阳江高本底辐射慢性照射可能导致的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方法 基于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剂量和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估算研究群组每一个成员的累积剂量。假定剂量与癌症危险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1979-1995年的癌症死亡率资料,按照Poisson模型计算超额相对危险。结果 全部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ERR)为-0.11(95%CI,-0.67,0.69)/Sv。肝癌、鼻咽癌、肺癌和胃癌等前4位癌症的ERR(95%CI)/Sv分别为-0.99(-1.60,0.10),0.10(-1.21,3.28),-0.68(-1.58,1.66)和-0.27(-1.37,2.69)。结论 未发现实体癌超额相对危险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Genistein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受照射后再增殖和TGF-α、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鼠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单纯一次接受全身吸收剂量为5Gy的照射;另一组为用药组,照射剂量与方法同对照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注射Genistein。在照射后不同时间内杀死小鼠取出空肠,计数隐窝细胞数和分裂指数。并测定隐窝区和绒毛区TGFα和EGF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小鼠小肠隐窝细胞的分裂指数和细胞数上升幅度较低,用药组TGFα在隐窝区表达持续升高,而EGF-R在隐窝区的表达则较对照组低。结论Genistein能明显抑制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受照射后的再增殖,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作用于EGF-R的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γ-干扰素和地塞米松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γ干扰素(IFNγ)和地塞米松(Dexa)对正常和IL1刺激的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旨在从细胞因子角度为抗纤维化有效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用MTT比色、AgNORs银染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两种抑制剂对成纤维细胞增殖、AgNORs合成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250×103U/L浓度的IFNγ和100μg/L浓度的Dexa均能明显抑制正常和IL1刺激的成纤维细胞增殖、AgNORs合成和Ⅲ型胶原表达。结论一定浓度的IFNγ和Dexa对正常和IL1刺激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AgNORs合成和Ⅲ型胶原表达均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项指标研究出生前氚水照射对仔代大鼠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妊娠13天的成年Wistar大鼠腹腔单次分别注入不同活度氚水,各组仔鼠氚累积吸收剂量分别为0,0.044,0.088和0.264Gy。观察氚β射线对仔鼠出生后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的影响。结果在0.044Gy组即可使仔鼠连续通道转弯数减少,Y迷宫刺激回避反射逃避时间延长;在0.088Gy组即可使出牙发育延迟,平面翻正,负趋地性及听觉惊愕等新生反射和感觉功能出现的天龄延迟,Y迷宫刺激单向回避反射无误率降低,条件反射达标率降低;0.264Gy组张耳、开眼发育延迟,前肢悬挂时间缩短,Y迷宫刺激回避反射阳性率降低;绝大部分指标表现与剂量相关。结论出生前一定剂量的氚水照射可导致仔代大鼠生长发育的延缓及学习记忆功能的降低等神经行为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医用辐射防护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医学放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介入放射学在临床广泛应用,使更多的人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同时也促进了医疗照射防护工作的发展。文中重点综述了我国医用辐射防护工作者近年来在X射线CT的医疗照射防护、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剂量监测以及应用医疗照射防护体系,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探讨榄香烯对受照小鼠脾淋巴细胞及亚群间调节作用的保护效应和剂量范围。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铺皿法分离受60Coγ射线分次照射的小鼠脾脏L3,T4,Lyt2和B细胞,分别测定榄香烯对以上三种亚群细胞和L3,T4,Lyt2对B细胞3H-TdR掺入的影响,同时测定SOD活力和LPO含量。结果榄香烯提高了受照2.5Gy(0.5Gy×5d)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的辐射抗性,增强了L3T4对B细胞的辅助调节作用,提高了脾脏SOD活力和降低LPO含量。而对受照4Gy(0.8Gy×5d)和5Gy(0.5Gy×10d)组没有观察到这种效应。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榄香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靶分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小鼠出生前受氚水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剂量阈值。方法选用孕龄125天和130天的C57BL/6J小鼠和Wistar大鼠,每克体重注入氚水活度(×104Bq)分别为000、2409、4818和14454,观察仔代生长发育、神经行为、脑细胞学、脑神经肽含量、海马神经元和Ca2+电流幅度改变等56项生物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最低剂量。结果以大鼠和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的56项生物学指标中,氚的致畸阈值:804%的指标分布在0030~0092Gy范围内,有少数指标(196%)分布在0093~0300Gy范围内。结论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证明低水平氚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存在剂量阈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就四种有机氚化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方法细胞取自11日胎龄小鼠中脑组织,对其进行高密度细胞培养,并加入有机氚化物与培养液。结果中脑细胞的分化比增殖对辐射更敏感。辐射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培养细胞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减少。以各指标50%的抑制剂量,用X射线为参考辐射估算的氚RBE值在4.6~8.7范围。混合辐射,特别是当使用3H-TdR时,能更有效地抑制中脑细胞的分化。0.05Gy即可产生可检测到的抑制效应。结论高密度中脑细胞培养系统对辐射极为敏感,来自有机氚化物的β射线对该系统中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的抑制作用与参考辐射X射线相比较,具有极高的相对生物效应比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个新的、具有能同时促进机体红、粒及巨核细胞系造血的细胞因子,以便治疗由化疗和放疗等各种原因引起全血细胞损伤的综合征。方法所用的细胞因子是本实验室重组的产品,以照射小鼠为模型,给小鼠注射细胞因子后,观察红、粒及巨核细胞的变化。结果rhTPO/GMCSF融合蛋白对受照射小鼠血象有恢复作用。结论融合蛋白具有TPO与GMCSF双重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国产rhIL-6对造血系统的作用及其抗辐射效应。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BSS)或rhIL-6,然后致死全身照射或先致死全身照射后腹腔注射HBSS或rhIL-6。结果rhIL-6在辐射后对小鼠具有治疗效果,平均生存期由9.3天延长至12.7天,对RBC、HGB、HCT、PLT均有明显的促再生作用,rhIL-6预防注射亦可拮抗辐射的致死效应,平均生存期由9.3天延长至11.5天。结论rhIL-6在体内具有促进血细胞再生作用,从而延缓致死辐射所致死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