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讨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大鼠模型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CD54)及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CD62p)的干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大鼠模型一般情况、结肠黏膜组织损伤、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CD44、CD54及CD62p表达水平.结果 参苓白术散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大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降低模型大鼠CD44、CD62p表达(P<0.01),对CD54表达无明显下调作用(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与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下调CD44、CD62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CD44、CD54及CD62p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模动物模型,观察痛泻要方对UC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一般情况、结肠黏膜组织损伤、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CD44、CD54及CD62p表达水平。结果:痛泻要方可升高模型大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降低模型大鼠CD44、CD62p表达,对CD54表达无明显下调作用。结论: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与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下调CD44、CD62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周秀丽  邢军  常丽丽 《河北中医》2008,30(3):238-23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部分黏附分子表达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5例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16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6例)、血瘀肠络证(5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个证型患者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CD44、CD62P、CD54表达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次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个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CD62P、CD54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基因啦平对行气活血复方的微观机理进行探索。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前后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惠者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3)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厦阴虚血瘀组、痰浊血瘀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P〈0.01):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之间相比较.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治疗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患者存在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抑制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3天组、模型7天组、模型14天组、模型21天组,每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束缚法+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并评分,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建模后3天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天组结肠溃疡和炎症最为严重,21天组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不同时间段各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显著降低( P<0.01),以7天组降低最为明显,14天和21天组的表达量逐渐升高,7天、14天与21天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UC的发生发展与PPAR-γ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PPAR-γ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型UC治疗新靶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查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性腺功能的变化和柴疏四君汤对其影响。方法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肝郁模型、肝郁给药、脾虚模型、脾虚给药、肝郁脾虚模型、肝郁脾虚给药组,共7组,每组10只。肝郁模型、脾虚模型、肝郁脾虚模型组及各相应给药组大鼠分别采用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方法,连续造模4周。于造模第15天,各给药组分别予柴疏四君汤3.57 g/(kg·d)灌胃,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天。检测各组大鼠血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组GnRH、T、E2、F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肝郁模型组LH升高(P〈0.05),肝郁脾虚模型组LH降低(P〈0.01)。与肝郁模型组比较,脾虚模型组T、FSH、LH降低,E2升高(P〈0.05),肝郁脾虚模型组FSH和LH亦降低(P〈0.05);与脾虚模型组比较,肝郁脾虚模型组T升高(P〈0.05),FSH降低(P〈0.05)。分别与相应模型组比较,肝郁给药组FSH降低(P〈0.01)和LH升高(P〈0.05),脾虚给药组T升高,E2和LH 降低(P〈0.05, P〈0.01),肝郁脾虚给药组T降低(P〈0.01),GnRH、E2、FSH、LH升高(P〈0.05, P〈0.01)。结论中医肝郁、脾虚、肝郁脾虚3证模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腺轴功能异常。柴疏四君汤对3证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对肝郁脾虚证的性腺轴功能具有较为全面的改善作用。该结果为中医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给予疏肝健脾颗粒口服,对照组28例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1%,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肝郁脾虚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用疏肝健脾颗粒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UC大鼠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CD54含量以及用酶免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IL-2含量较正常鼠低(P<0.01);埋线后能显著提高组织中CD44、CD54含量,且优于SASP组,在提高血清中IL-2含量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埋线性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对UC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SE;NBI内镜组分析炎症程度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类型(CP)改变分UC-CPI、UC-CPII、UC-CPIII和UC-CP0;AFI内镜组获取的RGB值进行荧光强度(G/R比值)分析。结果EUS组湿热证患者肠壁UC-M、UC-SM和UC-SMdeep厚于脾虚证患者;脾虚证患者肠壁UC-MP和UC-SE厚于湿热证患者(P〈0.05)。NBI内镜组湿热证患者多见UC-CPII和UC-CPIII,脾虚证多见UC-CPI和UC-CP0(P〈0.05)。AFI内镜组患者脾虚证R成分明显低于湿热证,脾虚证G成分明显高于湿热证;湿热证G/R比值明显低于脾虚证(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与活动期(轻度)和缓解期之间及湿热证与活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丹参对实验糖尿病大鼠黏附分子CD54 CD106 CD62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丹参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3种黏附分子(CD54、CD106、CD62p)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糖尿病、胰岛素、丹参4组,测定各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单个核细胞表面CD54、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水平,观察肾脏和大血管CD54和/或CD106表达强度变化。结果:丹参降低糖尿病大鼠体内CD54、CD62p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能降低糖尿病大鼠体内CD54、CD106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实验性痛经大鼠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乙烯雌酚和催产素模拟制作痛经模型,观察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和大鼠胸腺、脾脏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浆CD3、CD4、CD8水平。结果:温和灸能明显减少痛经模型大鼠30 min内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CD3、CD4、CD8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阳性药物组、温和灸治疗组CD3、CD4、CD8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温和灸治疗组、阳性药物组的胸腺和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较模型组轻微。结论:温和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器官,在一定程度上拮抗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现就近年来对CD4、CD8的研究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八味锡类散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及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八味锡类散低剂量组、八味锡类散中剂量组、八味锡类散高剂量组、柳氮磺吡啶对照组)。用兔黏膜免疫法造模后,灌肠给药18 d。运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外周血及结肠黏膜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4 T淋巴细胞升高、CD8 T淋巴细胞降低、CD4/CD8升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八味锡类散对CD8 T淋巴细胞有升高趋势,但仅八味锡类散高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CD4/CD8治疗各组均有降低趋势,除八味锡类散低剂量组外,其他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结肠黏膜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可降低CD3,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升高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八味锡类散各组及西药对照组均可降低CD8 T淋巴细胞水平并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八味锡类散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炎症损伤,有利于溃疡的修复和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神阙、关元等保健穴施以隔药饼灸,观察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系列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六味地黄丸中药物按方剂比例配伍,制成药饼,放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穴位上。将0.3 g圆锥形艾炷置于药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隔日1次,共10次。分别在施灸前、后抽静脉血5 m L,观测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4/CD8均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隔药饼灸后CD3较灸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灸前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8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较灸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3个不同年龄段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以中、老年组为显著,对不同年龄组作用机制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片不同剂量对狼疮样小鼠部分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不同剂量的青蒿琥酯对8~10周龄的狼疮样小鼠进行干预治疗8 d,观察其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CD8、CD54表达的影响。结果:青蒿琥酯片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4、CD8的表达有升高的作用,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54的高表达有抑制作用,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青蒿琥酯片可调节狼疮样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狼疮样小鼠的过度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周血CD4+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亚群在2型糖尿病患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变化,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初诊2型糖尿病(单纯DM组)患者和28例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DM并大血管病变组、单纯DM 组 CD4+CD28-T 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D4+CD25+T 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DM并大血管病变组CD4+CD28-T细胞高于单纯DM组(P〈0.05),CD4+CD25+T细胞低于单纯DM组。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异常在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狼疮静颗粒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CD4+、CD8+及CD5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狼疮静颗粒不同剂量对自发性狼疮小鼠部分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狼疮静颗粒3种不同剂量,对3月龄雌性NZB/NzW F1狼疮模型小鼠进行干预治疗6周,观察其对各组小鼠CD4^ 、CD8^ 细胞及CD54表达的影响。结果 中药狼疮静不同剂量有升高模型小鼠外周血CD4^ 、CD8^ 细胞的倾向,能降低血清CD54含量,抑制血浆淋巴细胞表面及单核细胞表面CD54的高表达,其作用以中、高剂量明显。结论 狼疮静颗粒能改善和调节自发性狼疮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过亢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以及红细胞CD35、CD44、和CD62P分子的表达与正常人的差异和生物学意义。方法 静脉采集30例健康献血者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血,ACD抗凝后离心,制备PRP和红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和红细胞CD35、CD44、和CD62P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患者血小板CD35、CD44、和CD62P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44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红细胞CD62P和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CD35、CD44和CD62P分子处于高表达状态,可能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红细胞CD35、CD44分子表达减少,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刘喜德  金实 《中医杂志》2003,44(9):698-699
目的:研究中药狼疮静颗粒对BXSB狼疮性小鼠外周血CD4、CD8、CD19细胞分布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理。方法:运用微量全血免疫双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中药狼疮静颗粒可升高BXSB狼疮鼠外周血CD4、CD8细胞及降低外周血CD19细胞分布。结论:中药狼疮静颗粒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降低B细胞分布,抑制了B细胞的异常增生活化,使自身抗体产生减少而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对胃荷瘤大鼠外周血中CD4~+、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和红外组5组,每组10只。利用Walker-256细胞来源的实体瘤组织移植胃部制备模型。模型成功后,艾灸组予以悬灸中脘、胃俞等穴位;红外组予以短波红外线照射腹部胃脘及背部胃脘投影区;其余组捆绑束缚。干预20 min/次,1次/d,持续21 d。干预结束后,眼眶采血,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中CD4~+、CD4~+CD25~+T淋巴比例。处死动物,测算胸腺指数及肿瘤体积生长抑制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生存状态变差,胸腺指数增加,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动物艾灸组动物生存状态改善,胸腺指数进一步增加,瘤体内坏死灶较多,血管较少,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0. 01),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减少(P 0. 01);与红外组比较,艾灸组瘤体内坏死灶更多,血管较少,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P 0. 01)。结论:艾灸可一定程度改善荷瘤动物生存状态,减少肿瘤细胞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减少血管增生。这种影响可能与增加CD4~+T淋巴细胞,减少CD4~+CD25~+T淋巴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