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研究两者对ACS的预示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68例ACS患者、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3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hs-CRP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ACS组的hs-CRP明显高于SAP组,中位数士四分位数间距是(13.39±10.24)mg/L vs(2.10±2.16) 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0±3.05)mg/L(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斑决指数和Crouse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3.00±1.00 vs 2.00±2.00和5.20±7.25 vs 4.60±6.80(均P<0.01),SAP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 vs 0.00±1.90和4.60±6.80 vs 0.00±1.90(均P<0.01).ACS组和SAP组的斑块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2.00、2.00±2.00 vs 0.00±1.00(均P<0.01),ACS组斑块数目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和SAP组的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5±0.85)mm、(0.90± 1.00)mm vs(0.60±0.10)mm(均P<0.01),但ACS组与S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遥步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斑块指数与ACS高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hs-CRP、颈动脉斑块指数与ACS关系密切,hs-CRP联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有较好预示和诊断ACS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ACS患者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以颈动脉无斑块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3组人群血清LOX-1水平,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相比较。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LOX-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LOX-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 0. 05);血清LOX-1、hs-CRP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73、-0. 554,P 0. 05)。结论血清LOX-1、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ACS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PAPP-A,同时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结果S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UAP组和AMI组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均<0.01),但UAP组血清PAPP-A水平与AMI组比较无差异。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P<0.01),但低于AMI组(P<0.01)。ACS组血清PAPP-A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hs-CRP与PAPP-A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APP-A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可作为识别ACS的早期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07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变化.血清hs-CRP和MMP-9测定分别采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 13.16±3.91 mg/L和MMP-9 68.51±17.73 n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0.32 mg/L,19.57±5.26 ng/ml(t=11.528,t=9.501,P<0.01);瑞舒伐他汀治疗2 w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4.37±1.85 mg/L,28.94±7.25 n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7.605,t=5.714,P<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4.096,t=3.178,P<0.01);血清hs-CRP与MMP-9呈显著性正相关(r=0.497,P<0.01).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hs-CRP及MMP-9,在经过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hs-CRP及MMP-9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动态检测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ACS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1)和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0例ACS患者和健康体检者8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组中正常8例,增厚15例,生成斑块57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块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6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164例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贾士全  杨文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14-1715,1717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185例ACI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hs-CRP水平.结果 (1)ACI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MMP-9、hs-CRP水平随着IMT值增大而升高.(2)ACI患者血清MMP-9、hs-CRP与IMT值呈显著正相关(r=0.357、0.409,P<0.01),且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其相关性良好.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MMP-9、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8例研究对象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44例、亚MS组23例以及对照组2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有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着MS代谢组分的增多,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2)与对照组及MS亚组比较,MS组CCA-IMT明显增厚(P<0.05);(3)血清hs-CRP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4)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5)hs-CRP是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MS代谢组分及其数量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增高是M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和胆红素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ACS组),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的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总胆红素AC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ACS组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SAP组(P<0.01)和对照组(P<0.001).结论尿酸和胆红素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炎性标志物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9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数及血清hsCRP、MMP9、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有软斑及有硬斑者的血清hsCRP、MMP9、IL-6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或P<0.01),其中以有软斑者增高最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炎症反应及炎性血清标志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相关炎性标志物水平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双支或三支病变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动脉IMT和斑块指数,以及测定血清hsCRP。sICAM-1含量。【结果】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宽块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IMT,软斑指数。总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血清hs-CRP,MCAM-1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②血清hs—CRP和血清sICAM-1与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斑块指数均呈正相关。【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性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2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CHD)组140例[ACS组9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对照组80例.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同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①CHD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且ACS组较SAP组升高更明显(P<0.05);②ACS患者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双支组(P均<0.05);③ACS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病变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度病变组显著高于轻度、中度病变组(P均<0.05);④Gensini积分与冠心病非传统危险因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hs-CRP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结论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有望成为新的血清学指标,能尽早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陈宝珍 《临床医学》2008,28(1):116-1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伴有造影剂滞留现象与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健康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型糖尿病组和存在造影剂滞留组.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标准术式,取右侧股动脉为穿刺入路,造影剂采用低渗非离子型.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结果 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为(0.9±0.6)mg/L,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糖尿病组为(2.1±1.4)mg/L,造影荆滞留组为(4.4±1.9)mg/L,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糖尿病组和造影剂滞留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糖尿病组和造影荆滞留组hs-CRP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造影时有造影荆滞留组,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人的血清浓度水平(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脉病变密切相关,在冠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造影有造影剂滞留处的血管可能存在易损斑块,而该处病变血管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罪犯"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8例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56例(UA组)]和54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SA组)及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浆CysC和hs-CRP,同时检测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等.结果 AMI组、UA组、SA组血浆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低于对照组,AMI组、UA组血浆CysC 、hs-CRP水平均高于SA组和对照组,多支病变组血浆CysC、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CysC与hs-CRP呈直线正相关(r=0.77,P<0.01).结论 血浆CysC水平能早期反映ACS患者肾功能改变,与血浆hs-CRP水平一样是反映ACS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70例行PCI术治疗的高危ACS患者和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清cTnI和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AMI组、UA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561,P=0.001)。结论 PCI术后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升高。cTnⅠ和hs-CR可能会做为PCI术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67例,斑块厚度均>2.0 mm,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5例,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32例.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 ACS组软斑的例数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比例显著高于sCAD组(P=0.037),ACS组斑块增强强度显著高于sCAD组(P<0.001),ACS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显著高于sCAD组(P=0.026).斑块增强强度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60%,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67%.结论 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显著高于sCAD组.超声造影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及斑块的危险度分级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凋亡、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 ACS患者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同期入选稳定型心绞痛(SA)20例和对照组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hsCRP、sFas和vWF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和SA组相比,AMI组和UA组hsCRP、sFas和vWF水平显著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WF、sFas和hsCRP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9.478、1.026、1.569和2.200;ACS组sFas与vWF、hsCRP、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1),hsCRP与FIB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Gensini评分和FIB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vWF与年龄和hsCRP与sFas,而vWF主要受sFas和年龄的影响.结论 细胞凋亡、炎症可以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加快ACS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组常规使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普罗布考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片0.25 g,2次/d.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hs-CRP、MMP-9的变化.结果:普罗布考组hs-CRP,MMP-9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硬化斑块低密度斑块明显减少.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抑制MMP-9的活性,表明普罗布考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