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明确香菇、辣椒、带鱼、羊肉和海虾5种食物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CACD)小鼠模型炎症反应及血清IL-4和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诱导建立CACD模型,5种食物煎煮后灌胃,对照组予纯水灌胃。测量每组耳厚度和耳重量并用ELISA检测血清IL-4和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辣椒和羊肉明显增加耳厚度、耳重量和血清IL-17水平(P0.05);带鱼和海虾对小鼠耳厚度和耳重量无明显影响(P0.05),但显著下调血清IL-4水平(P0.05);香菇对各项指标均无影响(P0.05)。结论:辣椒和羊肉可能通过上调血清IL-17水平加重CACD小鼠模型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酒对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影响。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黄酒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黄酒组用2,4-二硝基氟苯反复诱导建立慢性ACD模型。在第4次激发前1天分别用纯水和黄酒灌胃,1次/d。第4次激发后48h测量各组小鼠左右耳厚度差,计数炎症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7和IFN-γ水平,RT-PCR法检测耳组织中IL-4、IL-17和IFN-γmRNA水平。结果 4次激发后黄酒组的耳厚度差、炎症细胞计数、血清IL-17蛋白水平和耳组织内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黄酒组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和耳组织中IL-4和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黄酒可能通过上调IL-17水平加重慢性ACD小鼠模型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鼠外周血及皮损处Th17细胞活性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2,4-二硝氟苯(DNFB)诱导构建ACD小鼠模型,分别于激发前及激发后的第3、6、9、12、24 h取小鼠耳组织及外周血,评估小鼠耳组织炎症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皮损处IL-17及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激发后24 h内小鼠耳组织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皮损中IL-17和RORγt mRNA表达量也逐渐升高,激发后各组与激发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耳组织IL-17和RORγt mRNA表达量与其肿胀程度呈正相关;激发后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升高,在6小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在ACD小鼠的急性炎症期,皮损及外周血中Th17细胞活性增强,并且局部皮损处的Th17细胞活性与炎症程度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饱和氢氯化钠溶液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对照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ACD组和ACD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将二硝基氟苯搽在小鼠外耳建立二硝基氟苯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腹腔注射饱和氢氯化钠溶液5 ml/kg进行治疗。评估皮损,计算耳厚度差、耳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皮损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7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计数皮损中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法。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D组皮损评分(7.33 ± 1.53)、耳厚度差[(0.73 ± 0.15) mm]和耳肿胀度[(18.67 ± 3.05) mg]增加,左耳皮损组织TNF-α[(1475.52 ± 233.81) ng/g]、IL-6[(184.65 ± 78.39) ng/g]、IL-17[(628.56 ± 201.44) ng/g]和IFN-γ[(197.72 ± 37.81) ng/g]水平和炎性细胞数量[(752.00 ± 166.06)个/mm2]亦增加(均P < 0.05);与ACD组比较,ACD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皮损评分(3.33 ± 0.58)、耳厚度差[(0.46 ± 0.11) mm]、耳肿胀度[(11.00 ± 2.64) mg]、左耳皮损组织TNF-α[(817.72 ± 101.13) ng/g]、IL-6[(95.86 ± 36.65) ng/g]、IL-17[(373.38 ± 126.74) ng/g]和IFN-γ[(63.31 ± 17.38) ng/g]水平和炎性细胞数量[(384.00 ± 97.35)个/mm2]均降低(均P < 0.05)。结论 饱和氢氯化钠可以减轻ACD中炎症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疗癣卡西甫丸和银屑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疗癣卡西甫丸组、银屑胶囊组以及阳性对照药物复方甘草酸苷组与地塞米松组,造模成功后予不同药物治疗2周,光镜下观察各组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计数炎症细胞浸润数、测量纵向表皮面积值;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损中TNF-α,IFN-γ,IL-17,IL-2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疗癣卡西甫丸组、银屑胶囊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地塞米松组皮损厚度明显减小,表皮层较为平整,分别比较炎症细胞浸润数与纵向表皮面积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疗癣卡西甫丸组IFN-γ,IL-22表达水平,银屑胶囊组IL-17,IL-22表达水平,复方甘草酸苷组TNF-α,IFN-γ,IL-17,IL-22表达水平,以及地塞米松组IL-17,IL-22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疗癣卡西甫丸与银屑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有明确疗效,可抑制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Th1,Th17细胞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小鼠ACD为模型,设立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观察3种剂量咪唑斯汀对小鼠耳肿胀、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血清IL-4,IL-12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两个不同阶段用药组咪唑斯汀均能显著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并呈剂量依赖性。咪唑斯汀可降低诱发后24h和72h小鼠血清IL-12和诱发后72hIFN-γ水平。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具有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下调致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抗湿疹制剂亲诺婴儿百草益肤膏、亲诺婴儿百草益肤水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诱发的小鼠ACD模型,外用亲诺婴儿百草益肤制剂及外用婴儿湿疹膏作对照观察分组给药后小鼠耳朵的肿胀度及组织病理变化,同时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 分别检测不同时相各组小鼠血清和耳上皮组织中白介素(IL)-2及干扰素(IFN)-γ表达水平.结果 亲诺婴儿百草益肤膏、亲诺婴儿百草益肤水及婴儿湿疹膏组均能降低耳肿度(P<0.05),下调小鼠血清及皮损中IL-2、IFN-γ浓度,且亲诺婴儿百草益肤膏作用更明显.结论 亲诺婴儿百草益肤膏能有效抑制小鼠ACD,其疗效优于亲诺婴儿百草益肤水组和婴儿湿疹膏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2,IFN-γ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和肺部Th17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探讨阿维A治疗SSc小鼠皮肤和肺纤维化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PBS对照组、博来霉素模型组、阿维A低剂量(6mg/kg)组和高剂量(12mg/kg)组,给药4周后处死。观察小鼠皮肤及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的病理切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在CD4~+T细胞比例,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A,IL-10,IL-6,TGF-β1的水平,RT-PCR检测皮肤和肺组织中IL-17A,RORγT,IL-6,TGF-β1,Fox P3 mRNA的表达,并分析这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低浓度阿维A组小鼠皮肤厚度和炎症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肺部的纤维化评分和炎症评分也有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经阿维A干预的两组小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都有显著增加(P0.01),而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IL-17A,TGF-β1,IL-6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IL-10的表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RT-PCR检测发现,治疗组皮肤和肺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A,RORγT,IL-6,TGF-β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皮肤和肺组织中Treg相关的Fox P3 Treg mRNA表达在阿维A干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维A能够通过降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改善硬皮病小鼠皮肤和肺组织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Nc/Nga小鼠实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0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TGP治疗),每组10只。实验组连续灌胃用药2周,分别于第8 d、15 d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ELISA法分别检测第8 d、15 d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和IgE的表达。结果:白芍总苷治疗第8 d、15 d,皮损厚度变薄及皮损皮肤质量明显减小(P0.05),血清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患者白介素(IL)-2、IL-4、干扰素(IFN)-1和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RT—PCR方法测定与不同浓度雷公藤多苷共同培养ACD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L-2、IL-4、IFN-γ和IL-10mRNA表达。结果①ACD患者的PBMC中IL-2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2.446倍),对照组与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ACD患者的PBMC的IL-4mRN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0.786倍)高浓度组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CD患者PBMC IFN-γ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1.975倍),其余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CD患者PBMC IL-10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0.869倍),高浓度组与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体外培养ACD患者PBMC中IL-2、IFN-γmRNA表达明显增高,产生Th1炎症:提示ACD是Th1优势疾病。②雷公藤多苷对体外培养ACD患者PBMC中IL-2、IL-4、IFN-7、IL-10mRNA有抑制作用。③雷公藤多苷在低浓度时即对体外培养ACD患者PBMC中高表达的IL-2和IFN-1有抑制作用,对于低表达IL-4、IL-10抑制作用不显著。④雷公藤多苷在高浓度时对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但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以及其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CA患者CD4+T淋巴细胞、皮损组织中及血清IL-17、IFN-γ的水平,并与20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皮损组织中IL-17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样IFN-γ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中IFN-γ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FN-γ、IL-17在CA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证候银屑病的发病与外周血Th1/Th17细胞轴漂移的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酌(IFN-?酌)、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酌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7A的水平。 结果 血热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4+IFN-?酌+水平显著高于血瘀组及健康对照组(P < 0.05),而血瘀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BMC中CD4+IFN-?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热组银屑病患者PBMC中CD4+IFN-?酌+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 < 0.05),血瘀组不具相关性(P > 0.05)。血热组、血瘀组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CD4+IL-17A+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热组银屑病患者PBMC中CD4+IL-17A+水平与PASI评分不具相关性(P > 0.05),而血瘀组呈正相关(P < 0.05)。ELISA结果示,血热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IFN-?酌水平显著高于血瘀组及健康对照组(P < 0.05),而血瘀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热组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FN-?酌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 < 0.05),血瘀组银屑病患者呈负相关(P < 0.05)。血热组、血瘀组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中IL-17A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热、血瘀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与PASI评分不具相关性(P > 0.05)。 结论 Th1细胞在血热型银屑病的发病中占主导地位,当血热型银屑病向血瘀型转化或正常转归时,Th1细胞的表达下降,而Th17细胞在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血热证银屑病患者Th1/Th2/Th17主要细胞因子与银屑病血热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s)及血浆Th1/Th2/Th17细胞分泌主要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血热证银屑病的CD4~+IFN-γ为26.06±11.86较正常对照12.35±6.52升高(P0.05);CD4~+IL-4~+及CD4~+IL-17~+较正常对照稍降低(P0.05)。IFN-γ为91.20±48.37较正常对照47.44±21.46升高,而IL-4较正常对照下降(P0.05)。IL-17的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热证银屑病Th细胞免疫机制节点起主导作用的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可能为n1型,主导细胞因子为IFN-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薏苡仁提取物(ESC)对BALB/c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雌性纯系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32只)。模型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丙酮、橄榄油溶液构建AD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小鼠立即处死,模型组另24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SC组、基质组3组。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ESC组、基质组背部及耳部分别外涂薏苡仁提取物和基质每日1次,连续28 d。每天肉眼观察皮损变化;测厚仪检测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及末次给药后12 h小鼠左耳皮损厚度;末次给药后12 h,处死3组小鼠,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于背部皮损处取组织标本。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水通道蛋白3(AQP3)、Toll样受体(TLR)2、4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治疗28 d后,ESC组小鼠皮损好转,其临床症状评分(1.50 ± 0.58)低于模型对照组(2.50 ± 0.58)(P < 0.05),左耳部皮损厚度[(0.31 ± 0.01) mm]低于模型对照组[(0.33 ± 0.01) mm](P < 0.05),每高倍视野下浸润的肥大细胞数亦低于模型对照组(28.94 ± 1.28)(P < 0.05)。免疫组化示,ESC组水通道蛋白3(AQP3)及TLR2和TLR4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AQP3棘层表达减少。ESC组小鼠血中总IgE、IL-4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用薏苡仁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IgE、IL-4及IFN-γ水平和影响AQP3 及TLR2和TLR4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与IgE的影响。方法9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玉屏风散治疗组和咪唑斯汀对照组,观察疗效与复发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玉屏风散治疗前后IL-4、IFN-γ和IgE水平。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O.01)。玉屏风散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而IFN-γ明显升高(P〈O.01)。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可能与血清IgE、IL-4下降,IFN-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急性期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他克莫司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AD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的影响。 方法 分离急性期中、重度AD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PBMC,分别加入佛波酯和离子霉素、他克莫司、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h1、Th2细胞比例,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IFN-γ、IL-4表达,RT-PCR法检测Th17特异性核转录因子RORγt mRNA表达。 结果 佛波酯和离子霉素处理后,AD患儿外周血Th17、Th2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Th1细胞比例及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1),ROR γt mRNA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他克莫司处理后,AD组和对照组IL-17、IFN-γ、IL-4及ROR γt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SEB处理后,AD组 Th17细胞比例,IL-17和 RORγt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Th1细胞比例及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Th2细胞比例及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他克莫司对AD患儿和健康对照PBMC分泌IL-17、IFN-γ、IL-4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EB增强AD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