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免疫增强治疗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方法应用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同时于治疗后3,6,9,12月随访这些患者的外周血RPR和TP-IgM情况,并以常规驱梅治疗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检测结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1年内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外周血RPR和TP-IgM完全转阴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驱梅治疗加免疫调节剂治疗二期梅毒可缩短疗程,加速患者痊愈;其机理可能是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清除梅毒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性传播疾病     
20141628云芝胞内糖肽胶囊对二期梅毒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钮正祥(浙江桐乡市皮防院),郭波,陆萍…//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2).101~102将120例二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驱梅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云芝胞内糖肽胶囊1.0g,3次/d,连续用药3个月。  相似文献   

3.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者的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19S-IgM TPPA)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性TP-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经IgG/RF免疫吸附剂处理后的93例梅毒患者血清和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用TPPA法检测TP-IgM抗体.结果73例未经正规驱梅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一期梅毒的TP-IgM抗体阳性率78.26%(18/2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32/32),隐性梅毒的阳性率47.06%(8/17),3例梅毒妇女所生新生儿血清TP-IgM抗体1例阳性.经正规驱梅治疗RPR转阴的21例梅毒患者血清中TP-IgM抗体阳性率4.76%(1/21).结论采用19S-IgM-TPPA法检测先天梅毒和二期梅毒具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宜单独应用诊断一期和隐性梅毒,对梅毒疗效的观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早期梅毒患者经常规驱梅治疗后,外周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2年内基本转为阴性,梅毒IgM抗体阴转得更早,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RPR仍然阳性。为了解这类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系统状况,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过2年以上常规驱梅治疗、但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和未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免疫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53岁。不洁性交后 1个月阴茎冠状沟出现硬下疳 ,驱梅治疗不彻底 ,其后 2个月掌跖出现二期梅毒疹未治疗 ,再经 2个半月阴部出现环形红斑。梅毒血清试验 :TPHA(+ ) ,RPR 1∶16(+ )。诊断为二期复发梅毒。正规驱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测及其在梅毒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IL-2R在梅毒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75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SIL-2R水平、RPR滴度变化及其与各期梅毒临床之间关系。结果:所有梅素血清中S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二期和潜伏期都高于一期(P<0.01),二期与潜伏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各期梅RPR滴度下降,SIL-2R水平也显著下降(P<0.001),二期,潜伏期梅毒血SIL-2R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同一病例作连续SIL-2R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 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 、CD^4 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 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 、CD^4 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苄星青霉素G驱梅疗效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12例正常人(A组)及12例二期梅毒(B组)、12例早期隐性梅毒(C组)及12例晚期隐性梅毒(D组)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四组之间CD3+差异无显著性(P均>0. 05),而CD4+,CD8+,CD4+ /CD8+差异有显著性(P均<0. 05); 隐性梅毒患者经苄星青霉素G驱梅治疗并随访6个月, 有效者治疗前CD4+,CD4+ /CD8+明显高于无效者(P均<0. 05)。结论 隐性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对苄星青霉素G驱梅效果可能有重要影响,并对预测苄星青霉素G治疗隐性梅毒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索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科进行腰穿的梅毒患者。患者符合驱梅治疗后血清RPR下降≥4倍但未转阴,RPR滴度波动于1个稀释度时间≥12个月,且无视觉、听觉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4例符合神经梅毒,9例符合疑似神经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为36.1%。结论:对于驱梅治疗后RPR下降≥4倍,持续12个月仍未转阴的患者,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排除神经梅毒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予以多西环素治疗,对照组予以苄星青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分别于3、6个月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结果:治疗6个月后,多西环素治疗组痊愈7例,有效3例,有效率78.57%;苄星青霉素组痊愈5例,有效3例,有效率61.23%;阿奇霉素组痊愈2例,有效2例,有效率36.36%.多西环素治疗组与阿奇霉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P<0.05).结论:多西环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LR4 mRNA的表达水平,设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1,设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RPR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及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转阴者,表明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经过治疗但RPR持续阳性两年以上无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的梅毒患者脑脊液中梅毒抗体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应用梅毒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46例HIV阴性的这类梅毒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这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5例未治神经梅毒的脑脊液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和30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46例患者脑脊液中,有12例(27.39%)存在梅毒抗体,5例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均存在梅毒抗体.患者外周血CD3 、CD4 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8 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和阴性梅毒患者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过治疗但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脑脊液存在梅毒抗体,表明部分患者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经过常规治疗但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无症状神经梅毒与外周血细胞免疫异常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梅毒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9例经过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 ( 1年以上 )且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的梅毒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有 16例梅毒患者脑脊液存在梅毒抗体。结论 部分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 ,可能是RPR持续阳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二期梅毒疹形态多种多样,又称万能的模仿者。本文报道1例蛎壳状二期梅毒疹,经皮损活检病理提示梅毒可能,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给予驱梅治疗后很快痊愈。  相似文献   

20.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