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8例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的18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7例,麻痹性痴呆5例及颅内占位2例。18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16例(88.89%)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7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0 × 106/L),13例患者脑脊液蛋白 > 0.5 g/L。头颅磁共振(MRI)分别表现为脱髓鞘、脑萎缩、脑梗死等。除2例血清TRUST滴度1 ∶ 4的患者外,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时,TRUST滴度均有4倍降低。除1例麻痹性痴呆外,所有患者在随访中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其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规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正规治疗后非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法检测可用于预测神经梅毒的临床指标。 结果 248例患者中25例(10.1%)诊断为神经梅毒。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下降程度(χ2 = 20.663,P < 0.05)、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Z = -7.021,P < 0.05)与神经梅毒发生有关,而性别、年龄、梅毒分期、治疗方案、初次就诊时血TRUST滴度、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与神经梅毒无显著相关性(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是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OR = 4.685,95% CI = 2.552 ~ 8.601,P < 0.05)。绘制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最佳临界滴度为1 ∶ 8。 结论 正规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对于预测神经梅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与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后期病情发展分为神经梅毒组(n=51)和非神经梅毒组(n=52)。对两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开展统计学比较。结果 103例早期梅毒患者行梅毒血清学检测,血清TRUST滴度≥1∶32共有36例,其中神经梅毒组30例(58.8%),非神经梅毒组6例(1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神经梅毒组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患者50例,TRUST阳性患者33例,蛋白量升高患者27例,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29例,脑脊液蛋白量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患者15例;当确诊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为阳性/异常时,其梅毒早期血清学TRUST滴度≥1∶32的占比偏高。结论 早期梅毒血清TRUST滴度≥1∶32的患者神经梅毒发生风险高,因此针对这类患者应尽早接受脑脊液检测并积极接受相关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本院120例梅毒住院患者,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非神经梅毒和54例神经梅毒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9例有症状神经梅毒者,从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到诊断神经梅毒的时间为(11.53±17.00)个月。神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高于非神经梅毒患者,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TRUST滴度高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其中18例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脑脊液TRUST滴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症状神经梅毒比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有核细胞数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有症状神经梅毒比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蛋白、IgG、IgA、IgM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梅毒治疗后脑脊液有核细胞数、蛋白、IgG、IgA、IgM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显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曲线下面积大于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常延迟。男性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需要积极行腰穿脑脊液检查以早日发现神经梅毒。除了脑脊液TRUST、TPPA、有核细胞数、蛋白等检测外,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老年梅毒患者的血清学检验资料,探讨老年患者梅毒的血清学特征,为临床老年梅毒的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第四军区大学西京皮肤医院门诊通过梅毒血清学检验首次考虑为梅毒、年龄≥60岁老年患者1 3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梅毒血清学检验结果并进行总结。结果男性769例(55.40%)多于女性619例(44.60%),以60~64岁年龄段居多。患者来源于门诊1 173例,来源于住院患者215例。868例(62.54%)的患者是因住院或术前发现,主动就诊率低。1 388例患者中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阴性患者402例(28.96%),TRUST滴度1∶8患者比例高于滴度≥1∶8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77例(41.57%)患者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阳性15例(2.60%)。431例(31.05%)患者定期复查,其中经过规范驱梅治疗并随访2年及以上者达92例,TRUST滴度不变者76例(82.61%),TRUST转阴4例(4.35%), TRUST滴度下降4倍及以上者10例(10.87%),TRUST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者2例(2.17%)。86例(6.20%)患者行脑脊液的TRUST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检测,两者均阴性57例(66.28%),TRUST阴性TPPA阳性17例(19.77%),TRUST阳性TPPA阳性12例(13.75%),临床最后诊断为神经梅毒31例(36.05%)。结论老年梅毒患者以TRUST低滴度为主,随访后发现滴度不变者最多,考虑此类患者就诊时即为血清固定梅毒患者。老年患者主动就诊率低,多为术前筛查发现,定期复诊率、脑脊液检查率均较低,临床医师应重视老年患者梅毒及神经梅毒的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6.
FTA-ABS-19S-IgM诊断新生儿先天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FTA—ABS-19S—IgM在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对23例拟诊为先天梅毒的新生儿行TRUST、TPPA和FTA—ABS-19S—IgM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及母婴梅毒血清学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3例新生儿FTA—ABS-19S—IgM均为阳性,其中,有早期先天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者7例,无症状者16例;在分娩时新生儿TRUST试验滴度等于或大于母亲滴度4倍者6例。23例新生儿中,只有9例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或新生儿TRUST滴度超过母亲4倍作出先天梅毒诊断。梅毒螺旋体特异性。FTA—ABS-19S—IgM试验可作为新生儿先天梅毒尤其是无症状新生儿先天梅毒早期诊断的确证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在神经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106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进行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脑脊液蛋白(CSF-protein)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RPR滴度检测,采集血液进行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神经梅毒的诊断分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对两组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血清RPR滴度及CD4+T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病率为33.02%,CSF-RPR及CSF-TPPA对HIV阳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诊断敏感性为68.57%和97.14%,特异性为92.96%和49.29%;CSF-WBC和CSF-protein的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1和0.913,CSF-WBC为10.5/μL、CSF-protein为27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血清RPR≥1∶16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是血清RPR<1∶16患者的1.52倍(OR 1.52,CI 1.14~2.04,P<0.05),CD4+T细胞≤350个/μL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为CD4+ T细胞>350个/μL患者的2.37倍(OR 2.37, 95% CI 1.64~3.41,P<0.05)。结论: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较高,CSF-RPR对HIV阳性患者发生神经梅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RPR滴度≥1∶16和CD4+T≤350个/μL,是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神经梅毒诊断的最佳检测方法,提高神经梅毒检出率。方法:采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体,免疫印迹法(WB)检测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用上述两种方法同时对280例梅毒患者脑脊液(CSF)标本进行检测。VDRL阳性者同时做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结果:280例怀疑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VDRL和IgM均阳性50例;VDRL阳性IgM阴性10例;VDRL阴性IgM阳性8例。VDRL与IgM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60例VDRL阳性脑脊液中TRUST试验阳性51例,两者试验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1,P0.01)。结论:对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测,VDRL试验敏感性高于TRUST试验;对怀疑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VDRL和IgM联合检测,可提高神经梅毒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青霉素过敏的梅毒患者首选替代药物的应用。方法 2014年元月-2015年2月采用盐酸多西环素治疗各期梅毒共计51例,口服或静点连用(15~30)天不等。结果 51例患者经过治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值明显低于初次检测值,非梅毒螺旋体抗原实验(RPR)滴度均有4倍下降。3例神经梅毒患者出院时脑脊液检验正常。结论盐酸多西环素治疗对于青霉素过敏、无效的梅毒患者,治疗疗效快,安全治愈率高,值得首选替代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以情绪躁狂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梅毒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脑梗死等,均以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冲动、思维紊乱等情绪躁狂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记忆力、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等的明显下降。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脑脊液性病实验室检查试验(VDRL)阳性。经驱梅及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治疗后满3个月的13例患者并进行脑脊液检查,10例脑脊液VDRL滴度下降,1例VDRL转阴性,2例较治疗前无改变。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缺乏特征性。当常规抗精神病治疗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神经梅毒可能,并进行梅毒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腰穿术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初始TRUST滴度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分析101例患...  相似文献   

12.
彭枫  杨宏 《中国性科学》2013,22(7):33-36
目的:探究先天性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现状及干预对策。方法:对壁山县人民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509例梅毒孕妇进行产前干预,并对新生儿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olidim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以检测先天梅毒,对疑似梅毒患儿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进一步确诊,确诊后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治疗,并分析产前有效干预对策。结果:我院2007年至2011年共检出梅毒患者5000例,2007年至2011年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2%、2.4%、2.7%、2.8%及3.0%,平均发病率2.6%,经趋势卡方检验,梅毒发病率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509例妊娠梅毒产妇共生产536例新生儿,其中4例(0.7%)死亡,62例(11.6%)早产,37例(6.9%)皮疹,182例(34.0%)TRUST及TPPA试验均阳性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恶心、呕吐、哭闹不安等症状,2007年至2011年新生儿发病率分别为37.5%、36.1%、33.3%、32.4%及30.7%,经趋势卡方检验,先天梅毒发病率逐年下降;182例患病新生儿均接受治疗及随访,12个月内TRUST及TPPA检测均转阴。结论:实行产前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配合产后新生儿护理及家属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效果良好。为从根本上降低梅毒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应做好合理宣教、产前筛查及干预,从而保护妇女及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neurosyphilis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and optimize the use of lumbar puncture. STUDY DESIGN: The authors reviewed 112 cases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who underwent a lumbar puncture.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was based on a cerebrospinal fluid white blood cells count > or =20/microL, and/or a reactive cerebrospinal fluid-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and/or a positive intrathecal T. pallidum antibody (ITPA) index. RESULTS: Twenty-six of 112 had neurosyphilis.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serum rapid plasma reagin (RPR) were associated with neurosyphilis (P = 0.036, P = 0.018, respectively).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log(2)RPR was still associated with neurosyphilis (P = 0.005). In patients without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the risk of neurosyphilis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log(2)RPR. A serum RPR of 1/32 seems to be the best cutoff point to decide the performance or not of a lumbar puncture (sensitivity 100%, specificity 40%). CONCLUS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syphilis, lumbar puncture could be restricted to those with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 or a serum RPR > or =1/32.  相似文献   

14.
神经梅毒的发生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神经侵袭性和宿主细胞免疫力有关,HIV感染会增加神经梅毒的发生率。脑脊液RPR检测可以作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中tau蛋白和趋化因子CXCL13检测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试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在驱梅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血清RPR滴度的动态观测可试用于神经梅毒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由于其发病率的增加与广泛的传播,以及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性,梅毒治疗的有效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青霉素一直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然而随着对青霉素过敏的个体出现与其治疗局限性,以及对阿奇霉素耐药梅毒螺旋体出现后,寻求等效的替代方案成为治疗梅毒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米诺环素和阿奇霉素这4种临床常用的驱梅药物治疗早期霉毒的疗效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7例男性患者有非婚性生活史,2例女性患者其配偶有梅毒。9例患者血清、脑脊液RPR及TPHA均阳性。青霉素是治疗首选。结论神经梅毒根据不同类型有多种发病形式,首诊易误诊及忽视,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可确诊。青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以肉芽肿样斑块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二期梅毒。患男,35岁,有婚外性生活史,临床表现以下颌、左鼻腔内、右颜面部、右眼角及双腋下的肉芽肿样斑块为主要皮肤损害。实验室检查:皮损血清渗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见梅毒螺旋体,RPR、TPHA阳性。应用苄星青霉毒研究后皮损消退,RPR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