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维脑路通(Venoruton)是以三羟乙基芦丁(Trihydroxyethyl rutin)为主的黄酮类药物。鉴于其对血管、血液有形成分、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作用,笔者自1981年起应用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所用剂量足常规剂量的10—20倍,同时与常规剂量加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度低分子右旋糖酐组  相似文献   

2.
<正> 人工半合成黄酮化合物——羟乙基芦丁是将芦丁的3′、4′、7位酚羟基上的H以不同数目羟乙基所取代的混合物,从而增加水溶性,降低毒性,并具有新的药理特性。  相似文献   

3.
曲克芦丁的制备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提高维脑路通中三羟乙基芦丁的含量。方法 以芦丁与环氧乙烷为原料,以甲醇与水为介质,在碱催化剂存在下合成曲克芦丁。结果 粗品三羟乙基芦丁含量可达75%以上,精制后其含量可达90%以上。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易行,适合于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4.
维脑路通鉴别及其7,3′,4′-三羟乙基芦丁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犤1,2犦。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使维脑路通中各羟乙基芦丁得到良好分离,从而能够对其全组分特征进行明确的鉴别及对三羟乙基芦丁进行准确的含量测定。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药品美国Agilent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100色谱工作站、G1315A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三羟乙基芦丁对照品(由维脑路通精制,HPLC归一化法测得含量为…  相似文献   

5.
羟乙基芦丁及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双盲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立峰  黄峰 《医学综述》1995,1(3):125-126
<正>作者用羟乙基芦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与硝酸甘油进行对比性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维脑路通(Venoruton)是羟乙基芦丁(Trihydrogethyl rutin)为主的黄酮类药物,其药理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增加血中的氧含量与氧饱和度;促进新血管生成,以增进侧肢循环:对皮内细胞有保护作用,防止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降低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与血小板电荷密度,增加纤维蛋白活  相似文献   

7.
羟乙基芦丁能明显地抑制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也能明显地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制外用软膏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与方法本品以注射用硝酸甘油和羟乙基芦丁为有效成份,用羊毛脂为载体基质,凡士林为辅型剂,吐温为乳化剂,分别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搅拌乳化而成,分装于无菌瓶内备用。每瓶含硝酸甘油5mg,羟乙基芦丁100mg.缝合皮肤后,将药物均匀涂布于伤口周围皮肤,涂药范围应超越游离皮瓣2~3cm,然后常规加压包扎和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9.
6%羟乙基淀粉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外科手术术中输注6%羟乙基淀粉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组(20例)及林格组(20例),术中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及林格氏液1000ml,采血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等,以观察6%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6%羟乙基淀粉组全血粘度、Hct、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输注后较输注前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可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明显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利于微循环灌注,减轻围术期血凝状态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羟乙基芦丁是生产维脑路通片的原料药。是芦丁羟乙基化的产物。该原料于1985年移植生产以来,优级品率仅为83.6%,为提高其优级品率,对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羟乙基淀粉致急性肾衰四例报告孙凤春(山东苍山县医院哮喘研究室277700)低分子羟乙基淀粉(低分子706代血浆)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91年7月以来共应用低分子羟乙基淀粉(平均分子量1~2.5万,济南益...  相似文献   

12.
<正> 1989年1日至1990年12月,我科应用蝮蛇抗栓酸,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维脑路通(羟乙基芦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对临床体征,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62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10.3:1。最小年龄41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13.
从临床实践方面研究了体外循环手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证实了羟乙基芦丁具有保护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作用,可减少体循环手术后的引流量和输血量,预防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异常出血扣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的血小板保护性药物。  相似文献   

14.
普洛迪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惠  梁迎春 《中国医刊》2005,40(12):29-30
临床上有将曲克芦丁(troxerutin,维生素P4,羟乙基芦丁)与脑蛋白水解物(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合用治疗脑缺血,现在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已经将二者研制成一种新药普洛迪(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本文就该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代用品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on socity of anesrhesiologisrs,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和明胶组各20例,术前用6%羟乙基淀粉或4%琥珀酰明胶以20 ml·kg-1·h-1的速率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全程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稀释前、稀释后30、60 min各时点分别抽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各组输液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输液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变化;与输液前比较,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降低(P<0.05),其中羟乙基淀粉组稀释后30、60 min两个时点均较稀释前降低,各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于稀释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输注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有差异(P<0.05).结论 术前使用不同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或琥珀酰明胶进行高容量血液稀释均可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均可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血液黏度,增加组织血流灌注,改善血液流变性.用于围术期的容量治疗时,对降低血液黏度羟乙基淀粉时效更长.  相似文献   

16.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1,2].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和羟乙基淀粉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aemic hemodilution,ANH)对腰椎融合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组(高渗组)和羟乙基淀粉130/0.4组(对照组),每组25例,行自体血收集的同时回输液体。高渗组:回输0.5倍自体血采集量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照组:回输与自体血相等体积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采血量根据Gross公式将2组患者经血液稀释后的红细胞压积控制在30%。在ANH前5 min(T1)、ANH结束后10 min(T2)、自体血输血前5 min(T3)、自体血输血结束后10 min(T4)4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在T1、T2、T4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在T1、T4时行血栓弹力图...  相似文献   

18.
惠晶  史中华 《海南医学》2010,21(23):1-3
目的比较6%羟乙基淀粉130/0.4和6%羟乙基淀粉200/0.5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时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200/0.5组(H组,n=20)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组(V组,n=20),于麻醉诱导后以500ml/30min的速度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或6%羟乙基淀粉200/0.51500ml行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于血液稀释前(T0)、输液1000m(lT1)、1500m(lT2)和血液稀释后30-60min(T3)时,取股静脉血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包括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CT)、凝血速(CR)、凝血达峰时间(TP)和血小板功能(PF)。结果在血液稀释过程中,两组血液稀释后ACT较稀释前显著缩短(P〈0.05),H组在输液T1、T2和T3缩短幅度分别为18%、27%和20%,V组分别为16%、25%和2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均下降,和稀释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各时间点分别下降17%、37%和33%,V组分别下降18%、30%和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在稀释过程中V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H组(P〈0.05)。TP在两组之间比较,V组延长幅度较小,两组之间在T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溶液行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时,6%羟乙基淀粉130/0.4对于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6%羟乙基淀粉200/0.5,临床使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术中输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机体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 ,按 15ml kg输注 6 %羟乙基淀粉 ,分别于输液前、输液后 30min、手术结束时采静脉血测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HCT、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结果 全血粘度、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输注后较输注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凝血酶原时间输注后较输注前明显延长 (P <0 .0 5 ) ,术中未有异常出血发生。结论 输注 15ml/kg 6 %羟乙基淀粉可降低全血粘度 ,减轻红细胞聚集性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机体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脊柱手术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对照组输注低分子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均于麻醉前、输胶体后20、30、40min抽取肘前静脉血测定ET、ANP含量。结果:在输胶体后20、30、40min,实验组E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AN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霍姆可减少缩血管物质ET的释放,可增加扩血管物质ANP的分泌,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