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加深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及时引导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其成因。结果:16例18个分隔型血肿,其中单分隔型4个,多分隔型14个,除有常见的新月形、双凸形等形态特征外,主要有血肿内见纤维条索状影等特点。结论:CT是诊断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颅脑外伤中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 ,发生于小脑幕和大脑镰的硬膜下血肿相对较少 ,因其解剖结构特殊 ,血肿的CT表现也具有特殊性 ,故笔者收集本院 38例颅脑外伤合并典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病人的CT资料加以分析 ,旨在提高对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腔隙的解剖及其血肿CT表现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 1997年 7月~ 2 0 0 2年 12月期间的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38例 ,其中男 31例 ,女 7例 ,年龄 4 7~80岁 ,平均年龄 6 3岁。外伤后CT检查时间 1~ 2 4h ,3天~ 1个月进行过复查。扫描应用GEsytec 2 0 0 0i… 相似文献
3.
罕见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化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男,53岁。间断头疼、眩晕1月余,服用止痛药可短暂缓解,入院前2厨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无明确外伤史(自述)。发病以来,精神差,神志清,颅神经检查无异常。CT定位像示:额颞部颅内板下土豆形高密度影(见图1),大小约13cm×5cm;横轴位片示:双侧额颞顶颅内板下梭形高密度灶,边界较清,中央见等密度区及斑片状骨化灶,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伟东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12):101-102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经CT扫描确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男38例.女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观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老年患者则以智力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为常见。结果:CT扫描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不同密度占位,有助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发现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颅骨为孔冲洗引流48例,2例合并其他脏器衰竭保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老年人硬膜下血肿CT密度变化与外伤时间不一致,不能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慢性、急性或亚急性.无明确外伤史者CT前易误诊,应引起内科医师的重视,颅骨钻孔冲洗引流创伤小,效果好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有关文献对其描述并不多见,由于认识不足,往往导致CT对该病的漏诊或误诊,最常见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小脑出血。我们回顾性分析了4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70岁,平均52·6岁。有明确颅脑外伤史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39例外伤患者中,车祸24例,暴力伤8例,坠落伤7例。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33例,有短暂昏迷史、意识障碍7例。8例在受伤后6~15… 相似文献
11.
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与吸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 (acutesubduralhematoma ,ASDH)的CT特征 ,并对其溶解吸收机理及与CT表现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 15例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ASDH病例 ,男 8例 ,女 7例 ,均为外伤所致。全部用TOSHIBAXvision 32 0 0常规扫描 ,层厚层距均为 10mm ,对血肿层厚小于两个层面的采用 3mm薄层扫描。结果 :15个ASDH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完全溶解吸收 ,出血量均 <15ml,12个与颅内板局部或全部有低密度间隙。结论 :ASDH的快速自溶吸收与脑脊液 (CSF)的灌注对血肿的稀释和回流吸收 ,以及肿胀实质对硬膜下腔的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1,2(1):37-38
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SDH)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等密度SD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12例等密度SDH行CT平扫后9例行增强扫描,男9例,女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结果等密度SDH中:位于左侧7例,右侧4例,双侧1例。增强后病灶均不强化,可见到皮层静脉内移。12例均可见到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移位,脑室变形及患侧脑沟消失11例。1例双侧等密度SDH中线无移位.结论颅骨内板下等密度无强化病灶,造成中线移位、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及皮层静脉内移。或中线无移位但有以上其它征象的即可确立一侧或双侧等密度SD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CT表现,方法:选择经腰穿或CT复查证实为SAH的病例200例,结合部位及其它检查分析其病因及CT表现,结果:外伤性98例,其中单纯性20例,合并其他颅内损伤78例,自发性80例,血管畸形所致20例,由动脉瘤所致15例,其它4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CT表现为纵裂池出血80例(表现为纵裂高密度影增宽75例,纵裂高密度影延长32例,侧脑室体部上10mm层面内出现条状高密度影15例,天幕切迹变厚,天幕区密度增高30例);其它脑池偏密征102例,脑沟密度增高85例,结论:脑池肮脏了沟密度增高为SAH的CT表现,CT检查为SAH的诊断快捷,准确,且无痛苦,无危险。 相似文献
14.
迟发性脾破裂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CT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1例病人伤后至就诊时间为2-14天,CT先按常规平扫,其中9例加做了9例加做了强化检查。4例经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并追踪随访。结果:(1)实质血肿5例,其3例为界限清楚的低密度“血湖”影,2例呈不规则低密度“裂隙”影。(2)包膜下血肿3例,呈边界清楚光滑的“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区。(3)混合血肿2例,表现为实质血肿与包膜下血肿并存。(4)脾挫裂伤1例,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结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 000例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对10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10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547例,血管畸形289例,动脉硬化161例,其他3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461例,血管畸形259例,动脉硬化151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有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胼胝体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38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胼胝体损伤的颅脑CT表现特点:(1)出血性损伤和非出血性损伤,以膝部与体部多见,压部少见;(2)弥漫性脑肿胀;(3)常合并颅脑其他部位损伤,如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尤其在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或脑干等处,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多小于2cm,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和/或脑室出血,颅骨骨折等。结论:CT对胼胝体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CT诊断价值(附2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CT及B超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均显示脂肪密度区。13个显示“浮球征”,12个有脂-液平面,123个囊壁钙化呈点状,条状或小团块状,4个分隔软组织内钙化,3个囊内骨化影和软组织混杂密度影,4个未见钙化影,7例发生蒂扭转。CT与B超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69.6%。结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有其特殊的CT表现,与B超相比,诊断上CT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3例肝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直径<3.0cm者2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高密度,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又变为等密度。直径为3.0-5.0cm者3例,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增强后自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但强化部分不及血管瘤明显,也不呈斑样增强,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直径>5.0cm者8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的扫描均表现为环状或边缘性强化,但密度不均匀,延迟后中央仍可见坏死囊变的无强化区。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有助于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但应注意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CT扫描10例胼胝体发育不良并脂肪瘤病例,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分析、解释。结果胼胝体发育不良并脂肪瘤的CT表现:1.双侧侧脑室体部平直、分离。2.三脑室增宽、上抬。3.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扩大。4.并发的脂肪瘤位于大脑纵裂内,可于脉络丛内见到第二个脂肪瘤。结论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MRI具有多维成像能力,能够准确确定病变的位置及范围,可作为CT的补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