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甄权(公元540~643年),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医学家,针灸学家。根据史册著录,甄权曾经撰著有《针经抄》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针经抄》系就古代《针经》所作的改编或节录,旨在阐明针灸的理论;《针方》和《明堂人形图》则是关于针灸经穴方面的著作。可惜的是,甄权的这些书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由于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王惟一在天圣四年(1026年)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与夏竦序和《崇文总目》等相符合。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金大定26年)(1186年),有人重刊补注改为五卷,并改名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对本书所记针灸医案共七个(据清·刘世珩的金大定本)进行探讨。一、“[少商]唐刺史成君绰,忽顋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针之立愈”。本案首见于唐永淳元年(682年)刊行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噉如故。”《铜人》将商阳误少商,颈肿讹为  相似文献   

3.
“透穴针法”或称“透针刺法”、“一针二穴法”,早在我国元明时期的针灸著作中,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和《循经考穴编》等都有记载。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即是指用透穴方法进行针刺。故后世凡言透穴针法,往往称“玉龙透针法”。惟据上述诸书都引用金元时期窦默《针经指南》的内容来分析,故透穴针法的使用,应以窦氏为先。明代杨继洲将《玉龙歌》编入《针灸大成》,并从原歌中的二则透穴针法,增补至十二则。《针灸聚英》一书中的《肘后歌》也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的记载。《循经考穴编》在各经穴名称下,注明用透针的方法就有三十余则之多。总之,从以上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来推断,透穴针法早在元明时期已较广泛施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古的针灸经穴专书首推《明堂孔穴》,在《隋书·经籍志》里还记载有它的一卷本,五卷本,此外又有《明堂孔穴图》等。这些书后来相继失传,幸好现在还能从《针灸甲乙经》中看到有关的内容。《甲乙经》除了引用《针经》(即《灵枢》)和《素问》之外,其余一部分文字即出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是编著者皇甫谧在序文中说明的:“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他将三方面的针灸文献汇集在一起,分门别类,排好次序,所以名之为“甲乙”。《甲乙经》的可贵,在于它保存了古代文献,而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针灸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糖尿病 ,古代文献早有记载 ,如《千金方》载 :“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三穴 ,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 ,横三寸 ,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 ,灸小肠输百壮 ,横三间寸灸之……”。古代医家亦有主张“消渴”禁用针灸治疗的 ,如《千金方》载 :“凡消渴病人经百日以上者 ,不得灸刺 ,灸刺则于创上漏脓水不歇 ,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世医得效方》亦云 :“凡消渴……不可针灸 ,则疮中生脓水 ,或成痈疽 ,脓水不止则死” ,主张禁针灸是由于针灸处理不当 ,易导致皮肤感染生疖而加重病情 ,“亦忌有所误伤皮肉”既为此意。  消渴的针…  相似文献   

6.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7.
有问必答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有三种定位法,哪种定位法好?怎样正确定位?【答】关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准确定位问题,早在宋代就有分歧意见。如王惟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为“屈无名指取之”,而《针灸资生经》则记载为“屈中指取之”,元代针灸家滑伯仁认为“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宜”。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有365个经穴,然其数字可能是古代医家依据“天人相应”思想,由一年365日数推测预定的。如《灵枢·邪客》中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从《内经》记载的穴位名称只有125个,至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才有了有穴名的349穴。以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5穴:阳关、灵台、膏盲俞、厥阴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5穴:眉冲、督俞、气海  相似文献   

10.
“厥阴俞”一穴,今针灸类辞典及教科书皆言出自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笔者近年逐句、字探究唐·孙思邈二部《千金方》针灸,以为有误,当出《千金要方》。考辨如次: 综览《千金方》,有关“厥阴俞”者有三名,一曰“阙输”,《千金要方·肺脏》卷17云:“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鹃云:‘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输’。”二曰:“巨厥输”。《千金翼方·针灸中》卷27曰:“第四椎名巨厥输.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三曰:“厥阴输”。《千金要方·膀胱腑》卷20云:“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输随年壮,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那么,“阙输”、“厥阴输”、“巨厥输”三名有何内在联系?笔者以为,穴名虽三,其穴则一,即“厥阴  相似文献   

11.
气海,别名脖胦、下肓(《针灸甲乙经》),又有称丹田者(《本事方》:“气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因与胸中气海相对,又有下气海之名(《类经图翼》)。之所以称气海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气海者,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针灸治疗痢疾是以“天枢”“合谷”“足三里”三穴为主(均双穴),如遇小腹堕痛者再配针“中极”一穴(痛而不堕者经针“天枢”穴已有感觉腹中气舒即可不配针此穴),如遇绕臍痛者除配针此穴外再加针下脘(或建里)穴,效果显著,经治愈三十余例痢疾患者,最多不超过二次即愈,当经初次针灸后泻痢次数由每小时一、二次或四、五次可减至三、四小时或一、二小时一次(轻者一次即可全愈),再经第二次针灸后即行全愈。在施行针治时,“天枢”双穴针八分再至一寸,以患者有痠或觉小腹部似气凝而渐舒散为度,症状较重者针后再用姜片、艾绒加灸此穴。“合谷”“足三里”二穴针时以痠(胀或麻)为度。小腹坠痛加针“中极”穴(针六至八分深),绕臍痛者加针下脘(或建里)一穴(针六至八分深)。如遇畏针之患者经初针后症状减轻而尚未全愈时,第二次可用姜片、艾绒灸“天枢”(双)穴与“神阙”  相似文献   

13.
梁军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2):24-25
谈起应用透穴针法治疗疾病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有 :“救卒死尸厥方 ,爪切人中良久 ,又针人中至齿立起”。此为针刺人中透龈交治疗卒中症的急救针法。又如元·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所记载的玉龙歌曰 :“偏正头风痛难医 ,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这是针刺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的针法。同时在《玉龙歌》中还记载了口眼斜和鹤膝风的透穴针法。曰 :“口眼斜最可嗟 ,地仓妙穴透颊车”。“膝盖红肿鹤膝风 ,阳陵二穴亦堪攻 ,阴陵针透尤收效 ,红肿全消见异功”。…  相似文献   

14.
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相似文献   

15.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16.
《明堂孔穴》是现知最早的针灸经穴专著,自晋代皇甫谧据以编集《针灸甲乙经》以后,原书渐趋散佚。隋唐时期曾有过不少《明堂》的传本,如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甄权的《明堂人形图》,杨玄操的《黄帝明堂经》。其中除《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仅存一卷,其他书籍亦都亡佚,但它们的内容都被《千金方》、《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籍收录。通过对史志记录、现存医籍中的《明堂》佚文以及腧穴主治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现《外台》佚文主要来自《甲乙经》,此外还保留了《明堂人形图》和《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而《医心方》则主要来源于《类成》。  相似文献   

17.
承泣,属足阳明胃经,《针灸甲乙经》定位:“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补充:在“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针灸图考》:“在目眶骨上内际,正目直瞳子”。临床即于下眼睑正中眶缘上定穴。关于此穴的针灸方法,《甲乙经》说:“刺入三分,不可灸”;《外台秘要》甄权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可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圣济总录》:“承泣穴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睑池上  相似文献   

18.
浅谈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间有两经或数经交会的腧穴。据统计,全身共有104穴。《灵枢·寒热病》篇中称“关元”为“三结交”,是对交会穴的最早记载。现存著作中全面记载交会穴的,以《甲乙经》为最早。后世医书有些补充,但有分歧。现代针灸医书中对交会穴数目的记载也不统一。交会穴在临床医疗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是针灸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瘦燕氏曰:“可以说会穴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和针  相似文献   

19.
提高中风偏瘫针灸疗效的途径和方法(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寿康 《中医杂志》1995,36(3):178-180
3 各种疗法的密切配合各种疗法的配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至为重要。一般而言,针灸与中药治疗配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内外相扶”(《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可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本文暂且不论中药内服法,仅以针灸范畴的各种疗法以及与之相关者的密切配合,来进行介绍。3.1 灸法的应用:《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对于以气血  相似文献   

20.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