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台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8例患者中有23例表现为葫芦样横跨海绵窦,MRI检查T1WI表现为低信号,14例患者可见小条片状稍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9例可见小条状低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呈偏低信号或等信号,实施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填充式强化;14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出均匀高密度,CT血管造影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显示病灶轻度颈内动脉血管包绕,病灶内无明显血供血管;4例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实施CT扫描发现明显钙化,增强扫描后非钙化区域呈现填充式强化。结论: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颅内海绵窦血管瘤均有其具体的影像学特征,将疾病具体影像学特征与DWI及血管检查相结合,可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眼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 一医院思明分院于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和 DCE–MRI 检查,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并分析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动态增 强曲线分型、影像学特征及定量参数。 结果:DCE–MRI 检查眼眶肿瘤 60 例,良性肿瘤 39 例,恶性肿瘤 21 例,检出恶性 肿瘤灵敏度 80.00 %(20/25),特异度 97.14 %(34/35),准确性 90.00 %(54/60);眼眶肿瘤良性和的恶性动态增强曲线 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眼眶肿瘤恶性病变多发率高、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T1WI 及 T2WI 信 号强度多为等信号,与良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眼眶恶性肿瘤的定量参数 Ktrans、Kep 显著高于良性肿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在眼眶肿瘤诊断中行 DCE–MRI 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灵敏度、特异度高, 可依据动态增强曲线分型、影像学特征及定量参数进行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行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T1WI、自旋回波或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Gd—DTPA增强T1WI。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的MRI扫描影像可表现为基底池渗出、脑结核瘤、脑积水、脑梗塞等,还能明确显示基底池早期渗出及脑实质异常信号。增强扫描见蛛网膜间隙异常强化,聚集成簇,额顶叶区脑膜呈不规则强化。结论:磁共振平扫和增强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患者应用3.0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于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接受垂体微腺瘤诊治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本研究共计纳入5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0 T MRI动态增强扫描,选取标准头部线圈并常规行FLAIR序列、矢状位T2WI成像、冠状位T1WI成像以及轴位T1WI、T2WI成像。结果:MRI平扫结果显示患者鞍区垂体部显示T1异常信号改变且表现为稍低长信号,可见轻度失常垂体形态且高度有明显异常。微腺瘤近中线患者可见轻微偏移垂体柄,部分患者可见局限性下陷等征象。11例患者垂体MRI平扫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可见明显强化的正常垂体组织,肿瘤组织强化速度明显减缓。与正常垂体组织相比,肿瘤区强化信号明显更低且可见清晰边界,延迟扫描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强化表现明显减缓。8例患者接受增强扫描可见缓慢增强肿瘤区信号且强度较正常垂体组织略低。5例延时扫描患者微腺瘤信号明显较正常脑垂体组织高。55例患者微腺瘤呈边缘性或者偏侧性生长,占96.49%。结论:垂体微腺瘤患者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获得可靠确切的诊断结果,有助于为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的52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RI常规序列T1WI、T2W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显示局限性脑肿胀11例,影像表现:境界欠清,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脑沟、脑池局部变浅、消失。其余41例有13例陈旧性脑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所有患者均表现急性脑缺血细胞毒性水肿征,影像表现:境界清楚,结节状、片状高信号病灶,且病灶范围明显大于常规T2WI、FLAIR像,20例脑干病变,23例放射冠、基底核区病变,5例颞顶叶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病变,2例胼胝体区病变,13例合并有多发性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24h内病灶检出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效果优于MRI常规检查,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1.5 T磁共振成像(MRI)与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安顺市人民医院收录的6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1.5 T MRI扫描法诊断,对照组采用64层螺旋CT,通过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标准,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诊治方案。结果:观察组32例38个病灶,平面扫描出35个病灶,准确率92.1%,增强扫描出37个病灶,准确率97.4%;对照组32例41个病灶,平面扫描出30个病灶,准确率73.2%,增强扫描出38个病灶,准确率92.7%。平面扫描中,1.5 T MRI准确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中,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 MRI用于肾上腺肿瘤平面扫描的准确率更高,用于增强扫描与与螺旋CT无差异,需结合患者诊断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累及11个部位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MRI检查,分析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骨梗死病灶好发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X线、CT表现为阴性或骨质疏松、斑点状钙化、虫噬样骨缺损,MRI急性、亚急性期T1WI病灶中央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带,T2WI中央部分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缘为迂曲高信号带;慢性期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能敏感的显示骨梗死病灶,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骨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眼球内肿瘤病变的MRI表现,加深对眼球内常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19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球内肿瘤病例,行MRI扫描,分析总结患者MRI表现。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T1WI呈现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黑色素瘤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明显低信号;转移瘤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MRI十分适合眼球内肿瘤病变的检查,提供信息丰富,基本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患者9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平扫,64例患者加行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矢状、冠状位T2WI/TSE或T2WI/SPAIR序列,横轴位T1WI/TSE、T2WI/TSE或T2WI/SPAIR序列,增强横轴位、矢状、冠状位T1WI/TSE或T1WI/SPIR序列。将术前MRI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97例患者术前MRI显示肛周脓肿31例48处,肛瘘66例,瘘管71个,74个内口,81个外口。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诊断及术前明确病变部位、数目,累及范围、瘘管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T、MRI检查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及MRI检查,总结脑胶质瘤在CT及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以低密度病变最为常见,增强CT扫描以花环状强化最为常见。MRI检查以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最为常见,增强MRI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及结节强化。CT、MRI及CT、MRI联合检查诊断脑胶质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6.92%、90.38%、96.15%,特异度分别为75.00%、85.71%、96.43%,准确度分别为76.25%、88.75%、96.2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11%、92.16%、98.0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4%、82.76%、93.10%,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大于CT单独检测(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MRI及联合检查AUC值分别为0.724、0.755、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术前MR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资料。结果1:3例T1WI呈低信号,2例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结论:在颅内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DWI均有特异性,应该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作为常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白质剪切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脑白质剪切伤患者行3.0T磁共振检查,扫描常规T1WI、T2WI、T2FLAIR、DWI序列及SWI序列,分析比较SWI与常规序列在显示病变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18例患者中常规MRI共检出出血灶31个,SWI共检出病灶69个。结论:SWI在显示脑白质剪切伤中的出血灶、病变范围、边缘及边界都较常规序列清晰,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脑白质剪切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价值。方法:搜集50例有完整临床及MRI资料的宫颈癌患者,并比较MRI分期、术前临床分期及手术病理分期。结果:MRI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上的准确性为100%,判断宫旁受侵的准确性为92.8%,判断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为85.6%。结论:MRI动态成像能直观、准确显示宫颈癌瘤灶大小及侵犯范围,对于宫颈癌的诊断有极高的敏感度,对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临床检查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有利于合理制定治疗计划,为宫颈癌治疗前常规盆腔检查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检查设备为GE SIGNA HD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信号采集应用腹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扫描方法为常规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共有131个病灶,对其进行DWI图像分析及ADC值测量。结果 DWI对恶性肿瘤的显示较常规脂肪抑制T2WI图像清晰,信号较高。取b值为(0,600)mm2/s获取肝脏及其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值,正常肝组织为(1.161±0.137)×10-3mm2/s,肝硬化组织为(1.106±0.12)×10-3mm2/s;肝囊肿为(2.586±0.149)×10-3mm2/s,肝血管瘤为(1.692±0.307)×10-3mm2/s,肝细胞癌为(1.034±0.258)×10-3mm2/s,转移瘤为(1.024±0.209)×10-3mm2/s。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ADC界值为1.3×10-3mm2/s,应用此界值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2%和84.3%。结论 DWI可提高常规MRI平扫对肿瘤的检出率,增加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信息,还可减少不必要的增强检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可作为肝脏病变MRI检查的常规序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表现。方法搜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病例资料,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鞍旁2例,位于第三脑室后1例。2例MRI表现T1WI与T2WI均为高信号,蛛网膜下腔脑沟内和双侧脑室内散布的脂肪滴,脂肪抑制像高信号消失。1例MRI表现T1WI为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影,水抑制呈高信号。结论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有较典型的MRI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性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成像诊断隐性骨折和骨挫伤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隐性骨折和骨挫伤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分析52例急性外伤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及MRI检查骨挫伤病灶的部位、病灶数、MRI表现。结果经MRI检查,52例显示隐性骨折和骨挫伤,尤其T2WI、STIR序列高信号,T1WI低信号诊断价值次之,对疑有隐性骨折的患者应常规行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结论MRI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及骨挫伤,如患者外伤后X线平片未见骨折,外伤部位持续疼痛,软组织肿胀,不能承受重力,应做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浸润性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浸润性宫颈癌患者95例,均行MRI检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MRI及MSCT分期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5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中,Ⅱ期31例,Ⅲ期38例,Ⅳ期26例。MRI检查对Ⅱ期浸润性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MS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Ⅲ期、Ⅳ期浸润性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检查应用于浸润性宫颈癌术前早期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有助于治疗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系统性性红斑狼疮脑病(neuropsychiatric SLE,NP-SLE)MRI表现,探讨MRI对NP-SL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符合NP-SLE临床诊断标准病例11例,均为女性,年龄25~42岁,病程3个月~22年.采用SIEMENS SYPMHONY 1.5T MR像仪,SE序列行轴位T1WI、T2WI、矢状位T2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颅脑MRI表现.结果:11例MRI检查均有异常,阳性率为100%,表现为点状、不规则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白质及基底节区,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4例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6例有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MRI对NP-SLE脑部病变发现及病灶形态数目,有较高敏感性,但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的MRI表现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5月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GCT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及其病理结果。结果:肿瘤位于肱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5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4例等;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T1WI表现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性改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MRI结合X线平片、CT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CT和MRI对病变征象的检出率,提高对其影像学征象的认识水平,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医院在2011年8月-2017年8月行腹部CT及MR检查且经病理证实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患者52例,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行腹部CT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底。对其进行系统性影像学分析。结果:52例病例中病灶位于腹壁39例,腹腔8例,腹膜后9例,腹壁病例中5例位于左上腹壁,6例右上腹壁,11例左下腹壁,14例右下腹壁,脐周3例。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大部分(69.2%)直径大于5cm,大部分(57.7%)形态不规则,绝大多数单发(90.4%)。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为绝大多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93.1%),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为均匀中度-显著渐进性强化。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MRI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信号均匀(93.1%),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大部分(76.9%)呈浸润性生长,边界大部分模糊,可见"尖角"及"晕日"征,增强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过程与CT一致,绝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CT及MRI上具有特殊的影像学特征,但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