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近来氯吡格雷抵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指那些接受了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仍然发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氯吡格雷抵抗可能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P2Y12受体、CYP3A及CYP2C的基因多态性,药物吸收及活性代谢物清除的个体差异、血小板高反应性等。目前对其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现就影响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约4%~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但尚未明确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机制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机制包括P2Y_(12)受体和CYP3A的基因多态性。外源性机制概括为氯吡格雷剂量偏低或给药不当、生物利用度下降和有关CYP3A4参与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血小板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3.
约4%~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但尚未明确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机制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机制包括P2Y12受体和CYP3A的基因多态性,外源性机制概括为氯吡格雷剂量偏低或给药不当、生物利用度下降和有关CYP3A4参与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血小板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抵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氯吡格雷不是对所有病人都有同样效果。有些病人尽管进行了氯吡格雷治疗,依然发生了不良事件。这可以被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凝集能力下降所部分解释。一个离体研究定义这一现象为氯吡格雷无应答或抵抗。然而不管是流行病学资料还是和冠心病风险的相关性都不明朗。现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影响因子、临床意义及解决的途径和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氯吡格雷抵抗是指那些接受了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仍然发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P2Y12受体及CYP3A的基因多态性、药物吸收及活性代谢物清除的个体差异、血小板高反应性等。目前对氯吡格雷抵抗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正确认识、发现、解决氯吡格雷抵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部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这就是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栓事件复发密切相关。它可能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如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临床环境因素外,遗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关键酶—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血管一级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型也被证实可能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型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部分克服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高血小板反应性,但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争议,尚需深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除此之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型检测联合血小板功能监测共同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丽群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5):474-478
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但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通常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来避免抗血小板药物所导致的黏膜损害。PPI具有与氯吡格雷相同的肝脏的代谢途径,可能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并导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氯吡格雷与PPI联合应用是否影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无定论,该文就氯吡格雷与PPI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新型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栓治疗。但近年来,在长期随访中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本文就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定义、氯吡格雷抵抗韵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药物治疗的核心手段。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同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抗血小板治疗反应的多样性;特别是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临床上反复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代谢、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现就氯吡格雷反应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新型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12.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are 2.5% and 1%, respectively.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these drugs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rombosis following deployment of stents for cerebrova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syndromes. Desensitization therapy with bo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may be required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stent implantation that have experienced hypersensitivity to these agents.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58‐year‐old woman who developed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following aspirin therapy for ischa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he developed an identical reaction after clopidogrel was subsequently administered.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that required deployment of a stent. Rapid desensitization to aspirin over 5.5 h followed 3 days later by rapid desensitization to clopidogrel over 2.5 h w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prior to stenting. After 4 months she has tolerated this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out any adverse reaction. Rapid and sequential desensitization to bo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can b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require stent deployment but have hypersensitivity to both these anti‐platelet ag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159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治疗,术后予75 mg/d持续治疗。测其服药前、术后24 h和术后5 d以5 μmol/L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抵抗组,n=48)和对氯吡格雷反应正常组(正常组,n=111),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相关常规检查、手术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59例患者中发生氯吡格雷抵抗48例,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0.2%。两组患者吸烟比例、并发糖尿病、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长期吸烟。三酰甘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长期吸烟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就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常在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持续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少1年以上以防止血栓事件。然而,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晚期或晚晚期支架内血栓常发生于中断氯吡格雷治疗之后,提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后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凝集功能反跳。现将回顾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就氯吡格雷停药后是否存在血小板活性反跳现象作一探讨,并进一步讨论血小板活性反跳的可能潜在机制及其他假说。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