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对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首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35例,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35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总疗程6周.结果:HAMD评分治疗2周末与入组时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在治疗 1 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 HAMD 量表评分及减分率在治疗的 1、2、4、6周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对首发抑郁症疗效显著,疗效无性别差异,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或西酞普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判疗效,Asberg氏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的总有效率为92.5%,西酞普兰的总有率为75.0%,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酞普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高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入艾司西酞普兰组与西酞普兰组治疗8周,两组患者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安全性评价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中、后1、2、4、8周分别评定疗效.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85%,西酞普兰组有效率82.5%,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迅速.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对症处理即可.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接受文拉法辛治疗,治疗组35例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药物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患有难治性抑郁症病患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及奥氮平联合诊治的医学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7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该文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各为36例。对照组病患单纯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实验组病患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及奥氮平联合治疗。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效果(77.78%)明显比对照组病患(47.22%)好,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难治性抑郁症病患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及奥氮平联合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病患心理情绪状态,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口服艾司西酞普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分,依据量表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周时,HAMD总分开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8.88,P〈0.01),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55.26%。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食欲下降5例(13.16%),其次恶心3例(7.89%),但不影响正常治疗。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艾司西酞普兰与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试验组),另一组用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疗程6周。在疗前、治疗1、2、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各评定一次。结果6周末两组总体疗效相当。但l周末时(试验组)比(对照组)HAMD评分及减分率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艾司草酸西酞普兰起效较快。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均较轻,安全性好。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起效快,副作用小,耐受性及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0例)和氟西汀组(30例),进行临床对照试验,两组药物治疗量分别为10~20 mg/d,20~40 mg/d,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临床整体量表-疗效总评估量表(CGI-SI)为疗效指标,以词汇流畅性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患者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为不良反应指标.结果 第1周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20.00% 显著高于氟西汀组有效率(3.33%)(χ2=4.04,P <0.05).第8周治疗结束时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73.33%,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 >0.05);在治疗第8周时与基线评分相比,两组在词汇流畅性测验和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中的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 t =1.70~6.00, P <0.05),在WCST的正确数和分类数的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29~0.66, 均P >0.05).两组之间在词汇流畅性测验和WCST各项改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02~0.49,均P >0.05);两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 >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均能部分缓解抑郁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有利于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喹硫平联合治疗首发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116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58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因子水平[髓鞘间隙蛋白(MBP...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08-112
目的 探讨在应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行为疗法(VR-CBT)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诊治的159 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西酞普兰(ES)组、认知行为疗法(CBT)组和VR-CBT 组,各53 例。ES 组给予ES 口服,每日1 次,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VR-CBT 组在ES 组基础上给予VR-CBT 治疗,每次1 h,每周3 次。各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均接受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抑郁程度,并以HAMD 评分下降幅度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接受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评定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接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安全性。结果 CBT 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35%,VRCBT 组总有效率为92.31%,均高于ES 组的67.31%,且VR-CBT 组总有效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HAMD、SD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CBT、VR-CBT 组均低于ES 组,VR-CBT 组均低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WCST 正确应答数百分比、DSST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CBT、VR-CBT组均高于ES 组,VR-CBT 组均高于CB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各组TESS 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 联合VR-CBT 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明显优于联合传统CBT 疗法,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6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定疗效。结果:2组在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研究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w末,研究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为85.78%,两组总体疗效相当(χ2=0.187,P>0.05)。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治疗1周末起,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研究组治疗1周末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其他时点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与文拉法辛相当,且起效较文拉法辛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将6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艾司西酞普兰)33例与对照组(舍曲林)33例,分别口服固定剂量的艾司西酞普兰片10mg/天或舍曲林50mg/天,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为评估临床疗效的工具.结果 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结束时较基线均显著减少(P<0.01),艾司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有效率分别为68.8%与67.8%,临床痊愈率分别为53.1%与46.9%,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和15.6%,但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的起效时间较舍曲林组更快(P<0.05),艾司西肽普兰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或其他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和头痛.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和舍曲林一样有效,但起效更快,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应作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国产艾司西酞普兰(百洛特)与进口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百洛特组或来士普组治疗,观察疗程为6周。于入组时和治疗后第2、4、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疗效评估,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血生化、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百洛特组有效率为84.6%,来士普组为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各时点HAMD、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各时点HAMD、HAMA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洛特与来士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戈美拉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6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单独用阿戈美拉汀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和副作用量表(TESS)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比较临床疗效、TESS评分比较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服药1周后HAMD评分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服药2、4、8周后与服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服药4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疗效优于阿戈美拉汀,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在服药8周后,阿戈美拉汀与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是阿戈美拉汀起效较快,在服药1周左右起效,而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则需要2周。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63例抑郁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学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和对照组32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为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12周末,研究组的HAMD评分[8周末(17.35±2.98)分;12周末(9.26±3.4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HAMD评分[8周末(21.97±3.26)分;12周末(15.28±3.18)分,(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动力性分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能明显提高疗效,缓解更彻底,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患者给予氟西汀,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现时间效应,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第1周的变化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效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第1周的变化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88例老年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辅以认知行为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1、2、4、6、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在HAMD、CGI-SI、HAMA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各个时间段的各项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获得显著的下降;治疗1、2、4、6周,治疗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0.35±6.14)、(14.97±4.13)、(11.51±4.51)、(7.91±5.15),对照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4.55±5.78)、(18.25±3.91)、(13.97±3.78)、(9.79±6.12),治疗组病人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两周病人各项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抑郁症病人,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更为快速的改善病人的抑郁症情况,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